不久前,同事在雷鋒網發布的兩篇文章《準備好!可穿戴設備將接入醫療保險》和《可穿戴將如何推動健康保險革命?》拋出了一個新的話題——可穿戴設備與醫療保險相結合。
乍看之下,覺得這個模式很有前景,畢竟可穿戴設備收集的身體相關數據本就是需要為用戶生活服務的,可靜下心來思考後,發現還有各種坑等著可穿戴廠商去跳呢!特別是國內的可穿戴創業者們要注意,路漫漫其修遠兮。
筆者在此贅述一下這種結合的基本商業模式——保險公司與可穿戴廠商合作,以補貼價甚至是免費為保險用戶提供設備,用戶佩戴設備收集的健康和運動數據反饋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據此設定保費上的獎勵或懲罰標準,比如用戶達到每天運動的目標就減少其保費。這樣用戶會為降低保費而盡力改善其健康水平,保險公司因此付出的醫療費用會下降,而可穿戴廠商則獲得了用戶和市場,形成共贏的局面。
看起來很美好對吧,可是先不提國內外保險公司和醫生的不同,就說如何通過可穿戴設備得到的身體數據來分析用戶的身體情況到底如何都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筆者在與hi-watch創始人吳慶聊天的時候發現,他們已經在嘗試將自家產品接入醫療保險,並與平安保險公司洽談過。雖然最後沒有成功合作,但是他的經歷也可以為廣大可穿戴廠商提供些思路和經驗。筆者與同事討論之後,結合吳慶的經歷,分析出以下三個必須得跳過的大坑:
1.保險公司想做自己的平臺
在公司轉型做智能手錶之前,吳慶從事過一段時間的車聯網行業。由於車聯網接入車險這個模式已經早先推行了2年,所以模式較為成熟。人保財險執行副總裁王和也曾表示:「未來,保險業將在車聯網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車聯網也將從根本上改變保險業,尤其是汽車保險。『使用』是車輛保險的主要風險因素,因此,傳統的保額和車型定價均面臨科學性和公平性的挑戰。」。
他認為保險業的未來將屬於基於新技術創新應用的商業模式創新。從車聯網保險的角度看,這裡的『新技術』就是車聯網,『創新應用』就是UBI,『商業模式創新』就是車險的2.0時代。那麼從醫療保險的角度看,這裡的『新技術』就是健康數據收集,『創新應用』就是可穿戴設備,而『商業模式創新』就是醫療保險的2.0時代。
筆者原本以為國內的保險公司對可穿戴設備接入醫療保險這事不會有什麼興趣,畢竟醫療保險和車險還挺不一樣。現在的醫療保險都是統計所有數據,算出平均數,並將其作為標杆。而人的身體情況如此複雜,想要個性化針對每個人分析健康情況,工程量有些浩大,還不如維持現有的模式。
但吳慶告訴筆者,就他所接觸過的,平安保險已經在開始著手在做這個事了。雖然還在建構理論階段,畢竟其中所需要的算法和指標還有一些東西都極其複雜,但是平安保險此舉也是在布局新技術,希望能像車聯網接入車險一樣改善醫療保險的狀況。
保險公司如果真的能了解到每個投保人的身體狀況,就能針對性地設定保費的獎勵和處罰措施。降低保險公司付出的醫療費用等溢出效應是十分明顯——這也是保險行業要做可穿戴設備接入醫療保險的巨大動因。而給用戶帶來促進其身體健康、更好規劃定價模式也是推動消費者接受這種商業模式的重要因素。
至於平臺管理方面,保險公司目前還是打算自建平臺,,想把數據掌握在自己手中。
2.國內硬體創業團隊規模小
由於吳慶他們產品的主打特點是心率實時監測,所以就市面上的可穿戴設備而言,對於健康監測還是很有優勢的,總比只能記錄步數和消耗卡路裡來的靠譜些吧。因此,他們找過平安保險談相關合作,對 方也有合作意願,但最後還是沒能達成合作。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自身公司還達不到對方的要求,不僅是產品生產力跟不上,還有能夠提供的指標也過少。吳慶表示,公司現在只有十來個人,還是規模過小,想像比較成熟的模式發展。只是這事要後臺更為完善、強大的醫療資源以及算法上的提升。而小團隊目前還無法快速打本升級,想要變大神還有些時日。
就筆者接觸過的智能硬體創業團隊,即使是像Gyenno One這樣成功的案例,其實團隊也只有十幾個人,能力和精力都實在有限。對他們來說,可能想著如何在可穿戴洪流中生存下來,站穩腳跟更為重要。
3.健康水平算法太難
你可以從車子的磨損度,車主每天的剎車次數等指標清晰地判斷車主的駕駛情況,但是你可以很簡單從一個人今天走了多少步,消耗了多少卡路裡上分析出這個人的身體是否健康嗎?即使是有睡眠監測的功能,那從深度睡眠和淺度睡眠就能看出我最近身體是好還是不好嘛?我應該要跑多少步才能讓身體變得好些?這些都是很難算出其相關性的,尚且不提現有可穿戴設備的數據測量精確度。
就吳慶所知道的,平安保險還在投入很多人力物力構建這一健康水平算法,就是為了能先其他保險公司進入這一行業,並快速探索商業模式。但是像平安保險這麼大的公司投入如此多資源,發展都不算太快,換做小公司的話,成本就略微高昂了。
昨天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轉載了一篇文章《可穿戴設備接入醫療保險的兩種商業模式》,較為清楚的闡述了兩種特色的商業模式,與筆者之前寫的商業模式大同小異,主要是給我們舉了一個實際的例子,說明美國已經開始實踐這種商業模式。然而,在中國,筆者確實還沒發現類似的可穿戴廠商和保險公司已經實踐。如果有做這方面,且較為成功的團隊,請聯繫筆者好嘛!
同車聯網引發車險革命一樣,筆者認為可穿戴也將引發醫療保險的革命。當然,這兩者之間也有極高的相似性。所以在進入這個領域之前,相關團隊不妨研究下車聯網接入車險的模式是如何在中國推行的,又跳過哪些坑,還有哪些坑得跳。
相關:
可穿戴設備接入醫療保險的兩種商業模式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