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來源:於見
近日,于斌注意到,曾經炙手可熱的智能穿戴設備市場又起波瀾,中國穿戴設備市場老大易位。據oFweek可穿戴設備網消息,最近華為發布上半年業績,其高管接受媒體採訪的透露,目前華已為是第一大穿戴設備企業。並稱華為首次奪下中國穿戴設備市場第一名,這也意味著它,華為在穿戴設備市場,已經擊敗了小米。
實際上,智能穿戴設備的競爭,早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各大科技巨頭的涉足,讓這個被眾多資本看好的市場既充滿了活力,競爭也幾盡殘酷。而且,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可穿戴設備行業的格局,也逐步呈現出明顯的頭部效應。
可穿戴設備企業數量激增,行業增勢兇猛
截至8月18日,以工商登記為準,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今年共新增超過2,800家可穿戴設備相關企業(全部企業狀態)。其中,4月是今年新增此類企業數量最多的月份,達到663家,較3月環比增長97.3%。這也說明,可穿戴設備市場,在疫情之後復甦跡象明顯,玩家數量激增。
而從現有企業分析來看,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共有可穿戴設備類的企業超過1.4萬家。其數量之大,從這個數據可以窺見一斑。
從行業分布來分析,部分企業以批發與零售業為主,佔比達到48.41%,其次就是科學研究與技術服務的企業居多。而歸屬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數量最少。
據IDC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穿戴設備出貨量排名第一、第二的分別就是小米和華為,兩者同比增幅高達34.3%和214%,且共計已佔據國內40%以上的市場份額。
而全球一季度內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累計4960萬臺,其中蘋果出貨量為1280萬臺,佔全球市場份額25.8%;小米、華為緊隨其後,市佔率分別為13.3%及10%。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為1762萬臺,同比下降11.3%。
由此不難看出,小米、華為在國內時常處於頭部位置,但是世界範圍內,與蘋果、三星等國際巨頭仍有差距。
研究人員表示,可穿戴設備市場每年約9%的漲幅意味著,該市場的出貨量到2023年底將擴大至2.79億臺。由此可見,可穿戴設備的市場增勢兇猛。這也許就是眾多企業趨之若鶩、紛紛入局的主要原因。
可穿戴設備給物聯網產業鏈帶來的新機會
可穿戴設備作為物聯網落地應用的產品形態之一,率先進入了商業化階段,也表現出了強勁的增長動力。與此同時,也帶動整個物聯網產業鏈的商業化延伸。
首先,從穿戴設備品類分布來看,可穿戴設備呈現出三足鼎立的局面,手錶、手環、耳機產品平分秋色,一共佔據了超過90%的市場份額。
于斌注意到,專注於兒童智能手錶的挪威可穿戴公司Xplora Technologies向FCC提交了一份智能手錶申請,並把特斯拉列為了參與者之一。而深究過去五年可穿戴設備行業的飛速增長,幾類關鍵產品類型的推動功不可沒。
很難相信特斯拉會涉足兒童智能手錶,但可能是特斯拉已經收購了Xplora,並順勢切入智能手錶平臺。又一科技巨頭的入局,讓人們對於智能穿戴設備的市場,又多了幾分期待。
其次,可穿戴產品形態還包括智能眼鏡、智能耳機、意念控制、健康穿戴、體感控制、物品追蹤等相關產品。其中,醫療衛生、信息娛樂、運動健康是目前資本市場看好的熱點行業。
可穿戴設備在醫療行業的應用,也十分廣泛。例如持續血糖監測系統(CGM)、助聽器、耳機和AR(增強現實)、VR(虛擬實境)和MR(介導現實)等,均在醫療設備體系中的有所應用。
再次,在目前常見的可穿戴設備覆蓋的場景以外,新型的可穿戴設備也不斷衍生出來。
包括新型的電子皮膚貼片,基於電子紡織品的智能服裝,以及鞋類、戒指、頭巾等其他新形式設備。這些豐富多樣的穿戴設備產品,對其相應產業鏈的激活,起著創新與加分作用,隨之也會帶來這類產品的升級迭代。毫無疑問,這也是該行業出現爆發式增長的根本動力。
除此以外,在產品功能的實現上,可穿戴設備依附的硬體、軟體技術,也隨之發生巨大的改變。
包括實現互聯技術的NFC、Wifi、藍牙、無線等,實現人機互動的語音、體感等接口、以及傳感骨傳感、人臉識別、地理定位、各類傳感器等。而隨著各類產品商業模式的不斷成熟,由此也帶來與之相關的供應鏈行業的大爆發。
可穿戴設備行業發展大趨勢:技術為王,變現為本
隨著網際網路、物聯網的不斷發展與成熟,可穿戴設備行業也呈現出明顯的發展趨勢,而且整個行業的發展,依然是技術為王,圍繞商業化變現向前推進。
在需求方面,一定時期內仍然保持高速增長。以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第一的蘋果公司為例,以Apple Watch為代表的智能手錶市場越來越火熱,業內人士預計,智能手錶在整個可穿戴設備市場的份額將從2019年的44%,增長到2023年的47%。
而根據IDC的數據,到2023年,Apple Watch將在所有智能手錶中佔據28%的份額。
與之功能相近的智能手環,市場增長勢頭也不容小覷。國內出貨量第一、第二的華為、小米就是通過智能手環撬開了可穿戴設備的市場,並較長時間內保持著高速增長。
而在國內,華為與小米角逐老大地位,你追我趕的過程,就是兩家企業推出智能手環產品,並在升級迭代過程中的技術、營銷、服務大比拼。
在產品定位方向上,可穿戴設備走向垂直化、專業化依然是大趨勢。
以智能手環為例,華為榮耀就聚焦運動方向,相繼推出專注跑步運動的榮耀手環4 Running、籃球版榮耀手環5。
實際上,產品使用場景的垂直細分,也是科技企業入局的切入口。因此,華為、小米等國內品牌在進軍海外時,為了避免與勁敵蘋果、三星等正面作戰,均採用迂迴策略,通過垂直定位找尋突破口。
作為企業布局物聯網的發展方向,多數可穿戴設備廠商,會在可穿戴設備產品上增加一些特色功能,從而實現其產品應用場景的拓展,商業模式的拓寬。
例如,小米給智能手環加入NFC、小愛語音助手功能,讓智能手環用友更多功能,用戶粘性更強。而華為將手環與藍牙耳機二合一,並嘗試結合行動支付推出過相應產品。
但從手環產品自身來看,無論品牌定位間存在多大的差異,運動監測方面的功能都是相對基礎,也極為一致的。這也是為什麼智能手環在國內的競爭相對較大、而且市場增長也足夠強勁的根本動力。
另外,玩家數量會持續增加,但是頭部效應也將長期存在。近年來,受國內手機市場日趨飽和,需求逐漸下滑,傳統的手機製造廠商也紛紛入局,布局智能穿戴設備的研發與生產。
除了華為、小米外,OPPO及vivo等為代表的手機廠商正加速在可穿戴設備領域布局,企圖分得市場一杯羹。
雖然目前華為、小米已經佔據頭部優勢,但是因為這個行業並無過高的行業壁壘,且因為與智慧型手機的強相關性,與其過往的銷售渠道、品牌影響力有很大關係。
因此,作為在渠道下沉上有較大優勢的OPPO、vivo等,一旦有讓消費者眼前一亮的產品推出,短期逆襲也不無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內市場空間逐漸變小的大環境下,國內可穿戴設備出海謀發展,或將困難重重,長期承壓。原因在於,國際市場上,蘋果、三星等強勢對手早已佔領了市場高地。
公開數據顯示,在北美市場中引領銷量增長的還是來自蘋果、三星的智能手錶產品,其出貨量分別為220萬臺和40萬臺,銷量增長同比可達32%和121%。遠超國內品牌。
從智能穿戴設備的功能及定價來分析,國內產品質量、功能等的同質化,讓其價格低、體驗差成為國內消費者的普遍問題。
而對於更重視產品功能與體驗的歐美用戶來說,卻毫無優勢可言,因此低價策略,在國外並不奏效。對於習慣購買蘋果、三星的歐美用戶來說,功能炫酷、定位高端的產品才是其中意之選。
反觀國內的可穿戴設備,多數消費者的購買心理是嘗鮮,追求潮流趕時髦。
但是國外市場相對成熟,消費者對智能穿戴設備的期待更高,而不只是停留在最基本的計步、心跳監測、卡路裡消耗等。因此,國內產品要進一步走出國門,受更多海外用戶的歡迎,或許要給出除價格外的更多吸引力。
可穿戴設備行業面臨的問題:產品同質化,商業化瓶頸
雖然物聯網的概念炒作很多年,可穿戴設備也隨之將其概念落地到了應用層面,但是受限於產品功能、體驗創新等不足,商業化模式過於單一等問題,整個行業的發展依然面臨諸多難題。
首先,如上文所述,在產品功能上,國內號稱智能穿戴設備的產品功能過於單一,且不同商家推出的產品外形、功能同質化越來越嚴重。也因為如此,其遭到消費者廣泛詬病。
例如,市面最常見的智能手環,普遍定價低於200元,低成本研發的產品,功能也較為簡單,基本都停留在運動計步、睡眠監測、久坐提醒、卡路裡燃燒指數監測等方面,頂多外加一個行動支付功能、代替交通卡等。
如此一來,消費者看到的所謂可穿戴設備千篇一律,毫無新意,因此也沒有了購買動力。而對於那些已經嘗鮮的消費者來說,更是吐槽不已,復購或者轉介紹幾乎沒有可能。
其次,資本投資熱度下降,研發層面缺少驅動力。根據投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5-2018年中國可穿戴設備投融資筆數有所下降,投資金額較為波動。相對於頂峰時期的2016年,也呈現出明顯的逐年下降趨勢。
而因為沒有了資本的助力,企業就需要花費巨額的成本去研發新產品,因此也缺少了相應的驅動力。由此,智能穿戴設備似乎進入了一個無法推陳出新的惡性循環之中,長期存在產品同質化嚴重,只能不斷進攻增量市場的過程。
再次,作為近年的物聯網技術應用之一,智能可穿戴設備理應成為一個流量入口,有更大的商業化機會與可能。但是目前整個行業依然處於靠賣硬體賺錢的局面。
對於這個龐大的市場來說,僅靠低價的、沒有太大技術含量的硬體產品,就將其概念上升至物聯網,未免有些雷聲大、雨點小,離這個行業的大範圍產業化、商業化還很遙遠。
但是並非沒有希望。以可穿戴設備應用最為普遍、離商業化最近的醫療、運動健康行業來說。目前已經有一些企業開始嘗試,將軟體、硬體進行結合,打通用戶端的數據,從而嘗試更多變現方式。
在最基本的硬體銷售上,可穿戴設備不僅可以銷售給個人消費者終端,也可以通過銷售給職業運動隊,進行批量化的銷售。
而且,由於職業化體育運動的應用場景更多,這些可穿戴設備的產品,可以增加更多新功能,例如,職業運動隊採購可穿戴式設備,可以用於在運動隊的訓練和比賽過程中採集運動員的運動數據和體徵數據,同時還可以提供數據採集的環境和數據分析服務。並延伸至數據存儲、處理的雲服務,從而帶來更多商業化可能。
而在醫療大健康領域,可穿戴設備可能會有更大的商業化空間可供挖掘。一方面,醫療健康類的用戶需求,相對普羅大眾更為剛性。另一方面,是通過可穿戴設備收集到的數據服務,讓可穿戴設備的普及,更加有商業價值。
智能穿戴設備在醫療行業的應用,同樣可以從2B進行突破。于斌注意到,一些大型的公立三甲醫院,就出現了智能可穿戴設備,將患者與醫院的系統進行了全面打通,並對患者的數據進行分析、監測、處理,並用於輔助進行臨床診斷,提升患者就醫效率,並減少患者的車馬勞頓。
其應用場景也可以延伸至一些醫保定點醫院、體檢中心。而其脫敏數據,也可以與商業保險公司、製藥企業、體檢中心合作,帶來更多商業化空間。
一旦通過可穿戴設備的硬體打通了用戶端,就可以將其變為更加輕量級的用戶入口,並與開發手機APP、小程序,與智能手錶、智能音箱廠商合作等等。
如此,可穿戴設備就不只是一個設備,更多的是像智慧型手機一樣,連結萬物的高效率工具。
只是,這需要強大的智能硬體技術作為支撐,將其技術與產品與醫院的實際落地應用場景相結合,同時達到醫院合作認可的資質要求。無論從數據安全性、準確性方面都需要提供有力保障。
而對於2C模式的企業來說,其可能性在於,可以通過複製醫療機構、體檢中心等進行用戶健康服務、例如醫院線上問診、體檢中心檢後報告查詢、掛號預約等。
其模式的特點是可以通過免費、低價等方式引流,並向電商、健康管理平臺等方向轉型。只是,這種模式,通常適合一些沒有太多醫療從業資質的企業,走的是非專業化路線。因此,可能會帶來一定的醫療風險。
這也間接說明,可穿戴設備除了已經日漸成熟的智能手錶、智能手環等硬體產品銷售,商業模式已確認可行外,其他商業模式尚待探索。而且,可以預見這個過程,將是艱難而漫長的。
結語
可以斷言,物聯網的未來,絕不只是單靠銷售智能硬體。而物聯網的價值,也應該在於與網際網路一樣,帶來的連結萬物的各種可能性。
但是目前看來,將物聯網的應用再拔高一個高度,去真正挖掘萬戶互聯的價值,還存在諸多難點。而其難點不僅在於其遇到的技術瓶頸,更在於其面臨的商業化障礙。
只是,有價值的商業模式,理論上也是可以商業化的。只是,讓這道天塹變通途,尚需時日。而在于斌看來,物聯網真正走向全民應用,實現其價值落地,突破點或許在於:挖掘更多更有價值的長尾需求場景、開發更加有針對性的、多樣化功能的高科技產品。
與此同時,只有整個行業合力,將高科技的產品作為紐帶,打通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數據等,從而服務人們去追求便利、高品質的生活。如此,或許才能將物聯網與可穿戴設備的價值發揮到極致。從這方面分析,以可穿戴設備為代表的物聯網行業,依然有著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