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雲網11月6日報導 (編譯:小白)
可穿戴智能設備被認為是人類的第二大腦,網際網路的產物,一萬億個傳感器的組成……
毫無疑問,作為下一個大事件,傳感器在未來將深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越來越多的人宣傳這樣的觀點。但是不可避免的是,過度的宣傳很有可能會使消費者產生誤解,認為這是在炒作。然而,不管是不是炒作,作為在矽谷的半導體和傳感器行業有著30多年從業經驗的我,這個領域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振奮。
只是現實情況是微妙的。誠然,可穿戴智能設備的市場發展之迅速令人驚嘆,在此領域勢必也有很多贏家。但是失敗者也會尤其的多。傳感器的精確性日益得到提高,已經不成問題,但是可穿戴設備依然笨拙遲鈍,無法給用戶帶來滿意的體驗效果。有數據表明,40%的消費者在購買了可穿戴的健身跟蹤器之後,認為這套設備不值得購買。
顯然,在可穿戴智能設備方面,我們仍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
不幸的是,公關宣傳和科幻式的渲染讓消費者對可穿智能設備以及相關的科技公司都抱有了極大的期待(比如公眾對蘋果的期待越來越高)。與此同時,恣意利用人們對此類智能產品的熱情大力宣傳還未開發完成的產品,並開展一系列的眾籌活動,其實這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情。如果公司未能兌現他們的承諾,很有可能會影響到整個可穿戴設備行業在公眾心目中的信譽。在這一點上,我們很有必要將現實情況與過度承諾的未來功能劃清界限。
因此在本文中,獵雲網編輯君將帶您一起回顧那些已經或者可能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神話和錯誤理解。
電池續航:又薄又持久?這是個偽命題!
在硬體行業有這樣一個規則:更小,更節能。然而,對於電池來說,卻是一個例外:電池的續航能力直接跟其體積大小相關。此外,消費者青睞的新型高精確性的傳感器往往耗電量也更大。於是,市場銷售人員,產品設計師以及電子工程師這三者之間很難在產品的某一方面達成一致。
實際上,目前的電池技術意味著任何一個具有一個以上加速計的可穿戴設備都需要一個能夠重複充電的電池。而這樣的電池無疑會佔用設備相當大的一部分空間。
一旦你引入了顯示器和多個傳感器,那麼勢必需要更頻繁地進行充電。比如Apple Watch,它內置了一個感應運動的儀器和可自定義的心率傳感器,於是每日充電成為必須。對此,蘋果十分關注其設備的充電問題。考慮到有線充電的不便,可能會導致用戶放棄使用Apple Watch,蘋果在其產品內集成了無線充電技術。不過,以昂貴的價格和高品質身份的象徵,Apple Watch可能不會像其他智能設備那麼容易被用戶遺忘在角落。
也許你會認為這個想法過於保守,因為你可能有讀到過一些關於超薄電池的樂觀報導。可惜的是,由於電池容量和電池的體積成正比關係,超薄電池在目前看來顯然無法為第二代可穿戴智能設備提供足夠的電源,除非在技術上能有實質性的突破,並且這種技術能被廣泛應用於商業。
皮下植入:白日夢想家的空談!
許多可穿戴智能設備的大師曾表示,不被注意或者是幾乎看不見是可穿戴智能設備獲得終極成功的關鍵之一。於是這個觀點逐漸演變成了在不遠的將來,人們可以發明設計出微小輕便的傳感器或者設備,可以植入到人類的表皮下用來採集運動行為或者生物信息。即使是《紐約時報》這樣有分量的媒體,也在一篇報導中描寫到類似於皮下植入的傳感器在不久的將來可以應用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現實的情況則是,傳感器並不是一個完整的獨立系統。傳感器的確可以做到很小,肉眼幾乎不看見,但是他們只是用來收集原始數據的。真正想要應用數據仍然需要外部的設備來處理這些數據。數據處理需要電源,無線傳輸數據也需要電源的支持,除非傳輸的距離幾乎為零(想像一下毫米)。再有,一些未處理的數據還需要內存存儲。
基於上述實際情況,添加任何微小的處理器、內存以及無線電臺都將會增加智能設備的實際體積,隱形的概念瞬間成為幻影。於是,你只會把這個微小但仍然可見的設備丟在一邊就像你丟棄你的智能手錶一樣。況且這種超薄的智能設備根本無法為傳感器提供最基礎的電源,沒有電源的支持,傳感器也就無法採集任何數據。
靈活的屏幕和印刷式的傳感器確實存在而且聽上去也很高端,只不過目前還不能應用到隱形的可穿戴設備上。
太陽能、人體運動供電:未來幾年還無法實現!
可穿戴智能設備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受制於傳統電池的體積過大而且還需要經常充電。一個解決方案是採取其他途徑提供電源。比如太陽能電池板,人動電能還有熱電發電機。甚至還有人提出用咀嚼來給身上的設備提供能量。
只是在當前技術條件的限制下,這些方案在具體應用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問題。就拿太陽能電池板來說,它的大小、效率和電池板放置的位置都是長久以來的難題。想像一下你佩戴的手錶,一天下來吸收到的太陽能究竟能有多少呢?人動電能是利用人類的身體運動(咀嚼,晃動手臂,走路或跑步)為設備提供能源。人動電能在技術上相對比較成熟,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動能轉化的效率不理想。
至於熱電發電機,它主要依靠溫度差異來發電,並且要求設備內部與外部環境之間的溫差至少在10攝氏度以上。但是這樣的條件在一般情況下很難達到。你會在冰天雪地裡不斷地高功率地使用你的智能手錶來達到內外溫差10攝氏度這麼苛刻的條件嗎?
在新能源領域人們始終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只不過在未來的幾年,新能源在可穿戴式智能設備應用上的優勢還不夠明顯。
智能醫療可穿戴設備:為時尚早!
另一個普遍存在的誤解是未來的輕便、專業的消費型健康設備可以通過感應測量血壓或血糖,而不是傳統的測量方法。並且這些移動醫療設備也是目前最暢銷的消費型傳感器。只是當前的移動醫療設備仍需要通過皮膚穿刺來採集信息,還沒有達到人們預期的先進程度。而目前最受歡迎的葡萄糖測量儀器的市場年收益可以達到100億美元。儘管如此,人們仍在尋找用光學傳感器收集數據的方法取代目前穿刺皮膚的數據收集法。光學傳感器的原理是用特殊的光線穿透皮膚感應血流中的細微變化,以此來判定血壓和血糖指數。只不過這樣神奇的技術只存在於人們的設想中,不論在哪一個實驗室,不論是到了哪一個研發階段,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款光學感應的儀器能夠通過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的審核。
但是簡單的測量血液含氧量和皮膚電導的儀器確實存在,其他的一些複雜的功能例如光學測量血壓等等還在實驗開發中。即使是已經被認為相對成熟的光學測量心率的儀器,依然很難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這類儀器很容易受到細小的動作和雜音的影響。為了保證儀器測量的精確性,這就需要一套複雜且強大的過濾算法將有效數據如大海撈針一般從原始數據中提取出來。再加上手腕上靜脈的位置會隨著不同的手腕大小和骨骼結構而產生差異,儀器測量出來的數據也會產生巨大的偏差。
我們當然希望在移動醫療設備領域能夠快速取得實質性的進步。然而即使在這個領域有了重大的突破,原有的醫療設備公司依然會不遺餘力地保持他們在這個領域的壟斷地位。技術能否改變當前的醫療現狀,誰都不敢保證。
融合時尚的智能服飾:現實遠遠趕不上理想!
最後,你一定聽說過越來越多的時裝設計師參與到可穿戴智能設備和高科技服裝的設計比賽。智能戒指、智能項鍊,能感應肌肉拉傷的襯衫,還有結合了數碼屏幕的裙子等等。這一切都在表明,創意是無止境的。但是,問題又來了,既要保留傳統的時尚風格又要加入高科技元素,對於目前的技術來說,很難完美地實現。
最重要的一點,關於時尚的一個最根本理念是你不能連續兩天穿著同樣的衣服或者穿戴同樣的飾品。想像一下,你真的願意每天都戴著相同的巨大智能戒指嗎?你衣服上的智能傳感器是可拆卸的嗎?如果是的話,你會記得每天都把取下來的傳感器安裝到第二天的外套上嗎?作為日常的服飾,我們的穿衣習慣與可穿戴智能設備的使用要求大相逕庭。
另一個問題是,衣服需要常常清洗,尤其是健身服。但是洗衣機很容易對嵌入在紡織物內部的電子設備造成嚴重的破壞。所以為了延長這些智能健身服的壽命,你就不得不用冷水浸泡並且用傳統的手洗方式。
總結
以上這些都是我們希望消費者能夠意識到的實際情況。我們正在努力地創造更實用更強大的可穿戴智能設備,希望能夠改進我們的日常生活,但是我們拒絕不切實際的炒作。有一些功能強大的產品確實離我們的日常生活並不遙遠,但是就像其他行業一樣,一款成熟穩定的產品從硬體開發到真正進入市場是所需要的時間是漫長的。
目前,我們可以繼續暢想美好的未來,但是對於現實情況我們也需要時刻保持清醒。
Source: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