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可穿戴式設備研發人才工程化培養教學探索

2021-02-19 研發管理評論

摘要:可穿戴式設備是未來物聯網的重要發展方向,社會上對可穿戴式設備研發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分析可穿戴式設備研發對技術人才能力的要求,並從教學體系與具體實踐角度探索如何利用基於項目制的工程培養機制,在現有的課程體系內實現面向可穿戴式設備研發領域的人才培養。教學結果表明,依靠融合創新項目與現有教學培養體系的複合機制,可以有效地實現可穿戴式設備研發人才培養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可穿戴式設備;物聯網;工程化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教學探索

近年來隨著物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智能服裝、智能手環、智能徽章﹑智能紐扣等可穿戴式設備日益得到重視,對可穿戴式設備研發人才的需求越發迫切[1-2]。雖然可穿戴式設備研發領域人才需求量大,就業形勢較好,但是國內各院校普遍缺乏專門針對可穿戴式設備研發的教學規劃和人才培養體系建設,難以完全匹配該行業企業的用人需求。此外在物聯網可穿戴式設備研發中,對人才的工程實踐能力要求較高,需要有較強的創新能力與項目管理能力,這也對該領域的人才培養提出了一定的挑戰。隨著我國大學本科教育中工程化培養模式的不斷完善,日常教學中也逐漸深化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3-5]。如能將對物聯網可穿戴式設備研發領域的人才需求與大學工程教學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相融合,則有望探索出一條新的與產業結合的培養道路。本文探討了物聯網可穿戴式設備研發人才工程化培養教學體系及相應的方式方法。

一、可穿戴式設備研發對人才技術能力的要求

通過前期對可穿戴式設備行業企業的調研,並結合對往屆畢業生的回訪,了解可穿戴式設備研發領域的人才需求。現階段市場主流可穿戴式設備的特點是結構精簡,開發周期短,與市場需求結合緊密,對成本控制的要求高。可穿戴式設備研發企業既有華為,小米等大型企業,也有一些小微規模的初創公司。與以往大型設備或系統的開發不同,開發人員在可穿戴式設備的研發過程中往往要涉及多方面的工作。甚至在一些研發情境中會出現一位研發人員同時負責多個項目軟硬體的情況,這對其知識結構與工程技術能力的要求更高。

可穿戴式設備研發人員首先應該具有嵌入式系統的堅實基礎。近年來, Nordic , TI , Cy-press等公司先後推出了面向可穿戴式設備,高度功能集成化的嵌人式晶片平臺。這些平臺的結構及開發方法與傳統的嵌入式系統教學中採用的8051平臺有較大不同。可穿戴式設備往往採用低功耗藍牙技術與智慧型手機等移動智能設備連接。而以往在教學中缺乏面向該技術的實踐環節,亦未將通信糾錯編碼技術等相關課程環節與之建立有機聯繫。雖然多數學校的電子信息大類課程中都設置了與Ja-va等有關的課程,部分學校也開設了面向移動端開發的學習內容,但是這些內容與可穿戴式設備研發需求的關聯度不夠,多數Java開發課程也以面向PC端開發為主。此外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學生多以完成課程實驗等形式進行學習及考核,難以滿足對其進行項目開發能力培養的要求。為培養適應蓬勃發展的可穿戴式設備領域研發需求的專門人才,需針對以上問題進行改革。

二、可穿戴式設備研發人才工程化培養教學體系設計

可穿戴式設備是物聯網的重要應用領域,在設計可穿戴式設備研發人才培養的教學體系時,應在兼顧現有物聯網相關課程的基礎上進行差異化的教學內容設置,形成教學內容對可穿戴式工程實踐教學的有序支撐,進而培養學生的相關能力及研發經驗。此外,還應注意到由於物聯網領域涵蓋眾多方向,在教學體系的設計中還應不以犧牲其他物聯網方向的人才培養為前提。由於上述特點,可穿戴式設備研發人才的培養體系設計具有較大的挑戰性。為解決上述問題,我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採用了以創新項目等大學生課題與競賽為指向、物聯網相關課程教學為基礎、實踐類課程為階梯、畢業設計為總結的教學思路。

1.培養對象的選擇

在教學體系設計中,首先可通過導人項目機制來確定可穿戴式設備研發人才培養對象。教師設立基於物聯網可穿戴式系統的大學生創新項目等研究課題,由學生自由選擇或組建面向不同層次可穿戴式系統項目的電子競賽團隊,以有效地選取有志於從事可穿戴式設備研發工作的學生。而依託項目及團隊的模式也具有人員穩定、培養目標明確、人員積極性高等優點,並有助於在較具真實性的研發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項目操作能力與管理能力。教師擔任對應項目的指導教師,並在之後的培養過程中進行全程指導。

2.教學和項目有機融合的培養模式

完成培養對象的針對性選擇後,即根據培養計劃,在相關課程教學中強化物聯網可穿戴式設備領域的知識。物聯網大類課程包括「物聯網技術」「電路分析」「嵌入式原理」「微機原理」「通信原理」「資訊理論與編碼」「Java程序設計」等。在這些課程日常教學的基礎上,由指導教師明確課堂教學中知識點與前述項目的支撐關係,並從工程的角度落實各知識點的應用邏輯與具體技術。在這一過程中,指導教師還應指導學生通過針對性檢索獲得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而掌握該方向的國內外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在實踐類課程中,鼓勵學生應用項目中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尤其是在創新性實驗或者自選實驗教學部分,指導教師將項目相關的研發內容進行分解,讓學生在課程實驗的環境中完成。在畢業設計環節中,指導教師根據項目完成情況,設定基於項目內容的拓展題目,由學生參照之前的項目積累完成。在體系構成中,形成從依託團隊的選材到工程化拓展訓練的逐層遞進。

三、可穿戴式設備研發人才工程化培養教學的實踐

在教學實踐中,團隊組建依託「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項目」。根據可穿戴式設備研發人才培養的需求,分別設立用於溫溼度感知的智能手環,低氧監測的智能頭盔和人體運動檢測馬甲3個項目。這3個項目都包含硬體設計與移動端APP設計的內容。依託項目組建3個團隊共計12人,團隊成員的知識與專業背景覆蓋了計算機、自動化,通信與電子領域。在項目申報前,明確團隊的組成與管理結構,並依照團隊成員的知識背景進行任務劃分。項目指導教師即為團隊的指導教師。

1.硬體平臺的構建

為了面向可穿戴式設備在硬體平臺的實際工程需求,在開發中基於Cypress公司推出的面向物聯網應用的PSoC-4可編程片上系統平臺構建硬體結構。PSoC- 4基於ARM 公司的Cortex -MO 型 MCU,並在單晶片內整合了藍牙、UDB 、 CapSense等豐富的開發資源。其結構代表了未來主流的可穿戴式設備晶片平臺。而其開發環境簡單易用,元件功能採用可視化模塊封裝開發模式。其程式語言可以使用C語言和Verilog 語言,可銜接前期基礎課程教學中的對應內容,也可作為學生專業課程實踐的支撐。因此將其作為學生的硬體開發平臺可較好地銜接學生的知識背景與可穿戴式設備企業產品研發的現實需求。

2.人才培養和理論教學的聯繫

在依託課程進行可穿戴式設備開發知識構建方面,可側重於以下兩個方面:

( 1)依託PSoC -4平臺構建其與現有電子通信類課程的聯繫。電子通信類課程包括「電路分析」「嵌入式原理」「天線原理」「通信原理」「資訊理論與編碼」等。指導教師根據相關課程的教學體系,利用PSoC-4平臺引導學生從實踐角度運用UDB等內部模塊,深入了解及設計比較器、PWM、邏輯門電路等數寧電路模塊,用其支撐學生嵌入式C語言編程能力的提高,並強化對應可穿戴式設備的相關知識點。如在「天線原理」的課後大作業中,指導學生設計MIFA等結構的可穿戴式設備天線,學生不僅較好地完成了課程要求的工作,取得了喜人的課程成績,而且深入認知與實踐了可穿戴式天線的設計方法,掌握了可穿戴式設備天線工程設計所需的知識結構。

(2)在「先進電子系統分析與設計」「射頻電子實驗」「Java程序設計上機實驗」等實踐類課程中,依託課程實驗安排,分別將溫溼度感知智能手環中的溫溼度傳感器讀寫部分.低氧監測智能頭盔中的氧氣檢測部分及人體運動檢測馬甲中的陀螺儀讀取部分等內容融入到課程創新實驗中,並由指導教師與任課教師共同協作,強化對應的實驗環節,從工程實現的角度量化實驗考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3.人才培養和實驗教學的結合

在上機實驗環節,重點設計了針對Android的eclipse平臺Java語言開發,最終以APP的形式作為量化考核指標。當學生完成項目後進人畢業設計環節,指導教師採用指導性內容與自選性題目相結合的方式設定學生的畢業設計題目,將一些在項目中沒有覆蓋的知識點加入到畢業設計環節中,進而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由於項目與課程教學體系的有機融合,學生不僅在學習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及考核成績,而且從理論與實踐角度強化了可穿戴式設備領域的知識結構。

四、教學效果

在面向可穿戴式設備研發人才培養過程中,採用項目機制與課堂教學相融合的方法,通過對學生的日常考察及項目評價,培養對象在以下幾方面有較為突出的優勢。

(1 )學生通過項目進度規劃、項目任務分解、項目工作分配、項目組內合作等項目開展必須經歷的環節,學到了項目相關日常管理的體系步驟,為其將來進入相關企業獨立地從事產品研發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在培養結束後,參與項目的學生都具有一定的獨立完成項目管理工作的能力。

(2)通過將項目中各環節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獲得了對可穿戴式設備相關知識的深人認知,構建了對應的知識體系,並且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體現了相對於其他學生的較高水平的動手能力。尤其是對於一些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項目/課程考評機制的改革更能體現其長處,進而激發了其動手實踐環節的積極性。

(3)融合項目的教學機制解決了以往類似項目開展中項目研究與日常教學脫節的問題。由於項目與課程的相互促進作用,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極大地發揮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進而優化了培養效果。而實踐內容也完善了對應課程的教學評估體系,豐富了其內容與層次性。通過相關的學習,參加可穿戴式設備研發人才培養的12名學生中除2人考取研究生外,其餘10人中有7人進入到了物聯網可穿戴式設備相關領域工作。通過跟蹤調查,用人單位對這些畢業生的工程能力給予好評,他們的崗位薪資也處於同行業較為上遊的水準。

五、結語

近年來,社會上對可穿戴式設備開發設計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我們通過前期調研,在了解可穿戴式設備開發對人才技術要求的基礎上,進行了可穿戴式設備研發人才工程化培養教學體系設計,並進行了可穿戴式設備研發人才工程化培養實踐。通過教學實踐,在不對現有課程教學體系進行根本性修改的前提下,探索了一條可穿戴式設備研發人才工程化培養的道路,取得了較好的人才培養效果。

參考文獻:

[1]蔣小梅,張俊然,趙斌,等.可穿戴式設備分類及其相關技術進展[J].生物醫學工程學雜誌,2016( 1 ) :42 - 48.

[2]劉亞男,叢杉.可穿戴技術在人體健康監測中的應用進展[J].紡織學報,2018,39( 10):175- 179.

[3]孫超.基於項目化教學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為例[J].紡織服裝教育,2018 ,33(3 ) :189 - 191.

[4]溫武,李鵬,郭四穩,等.基於人才聯盟的「實驗室+企業」網絡工程實踐教學基地構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 :55 -60.

[5]孔繁森,王瑞.實踐教學體系的框架模型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5) :135-139.

本文發表在《紡織服裝教育》作者:萬雪芬1,蔣學芹2a,2b.海涵2a,2b( 1.華北科技學院河北省物聯網監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東華大學a.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b.數位化紡織服裝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推 薦 閱 讀 —————————

●2020第九屆PMO大會成功召開順利閉幕

●華為IPD管理體系在國有企業研究院的應用和實踐

●索恩格中國研發中心成功舉辦第一屆工程研發大會

●基石藥業第二屆研發論壇成功舉辦,產學研聯動共建行業生態圈

●2020中國項目經理視頻直播大會成功舉辦

本公眾號聲明:

1、如您轉載本公眾號原創內容必須註明出處。

2、本公眾號轉載的內容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或發布單位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修改或刪除處理。

3、本公眾號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到您的權益,請聯繫我們刪除。

4、本公眾號發布的所有內容,並不意味著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公眾號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我們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瀏覽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

相關焦點

  • 從高科技到煙火氣:物聯網遠不止可穿戴設備
    這些豐富多樣的穿戴設備產品,對其相應產業鏈的激活,起著創新與加分作用,隨之也會帶來這類產品的升級迭代。毫無疑問,這也是該行業出現爆發式增長的根本動力。除此以外,在產品功能的實現上,可穿戴設備依附的硬體、軟體技術,也隨之發生巨大的改變。
  • ...可穿戴設備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 5G推進可穿戴設備物聯網...
    近年來可穿戴設備概念持續火熱。可穿戴設備,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戶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種可攜式設備。可穿戴設備不僅僅是一種硬體設備,更是通過軟體支持以及數據交互、雲端交互來實現強大的功能,可穿戴設備將會對我們的生活、感知帶來很大的轉變。
  • 物聯網和可穿戴設備對健康的影響
    物聯網和可穿戴設備對健康的影響 物聯網和可穿戴設備對健康的影響 2018-11-21 12:00:33  來源:物聯之家網目前,醫療健康技術市場上有30多萬個應用程式,諸如物聯網(IoT)、視頻會議和可穿戴設備等技術趨勢正在廣泛被引入,以使留在家中老人的選擇變得更加可行。
  • 從Lip Reading到Google Glass及其他:可穿戴物聯網設備的發展
    憑藉著可穿戴物聯網設備的巨大潛力,重要的是要認識到我們到底有多遠 - 有多少設備最終不會改變世界,但是對物聯網的未來做出了重要貢獻。即使對文化和藝術未來的夢想也為世界上最令人興奮的行業之一奠定了框架。讓我們來看看我們如何得到今天令人難以置信的可穿戴設備 - 可穿戴設備,有一天會被更複雜的技術所取代。
  • 全國職業教育專業建設案例連載(七十五)| 寧波經貿學校:基於中高職一體化的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中職重基礎、高職重方向,中職重技能、高職重技術」的能級結構要求,提煉物聯網專業五大核心技能;搭建五層級專業學習平臺,實施「項目引導、三段遞進」教學模式;運作「訂單式」應用研發項目,培養學生可遷移的能力與素質,提升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職業能力。
  • 物聯網時代 可穿戴設備性能及具新要求
    現如今,人們越來越感受到物聯網所帶來的便利。小到吃穿用,大到外出旅行購物,物聯網正逐漸嵌入到了我們的生活當中。 而可穿戴設備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在IoT時代,可穿戴設備所負擔的職責也越來越重。
  • 對物聯網和可穿戴存儲設備設計的重新思考
    與之相反,最小的串行NOR 512Mbit和1Gbit NOR產品採用4或5×6毫米封裝方式,不到NAND替代品的1/3,因此更適合於可穿戴設備和物聯網生態系統中其他聯網傳感器的微型電路板。其容量和耗電量對於大多數可穿戴設備來說可能都過大,但它或許可以應用於錄製視頻,例如眼鏡或移動傳感設備中。
  • 移動應用開發:可穿戴設備和物聯網之年
    可穿戴設備年據預測認為2018年將是可穿戴式設備的一年。可穿戴設備涵蓋了兩個方面-一個是需要,另一個是樣式。Gartner 估計,到2021年,智能手錶的銷量將達到近8100萬部,佔可穿戴設備總銷量的16%。
  • 美國萊斯大學研發出對可穿戴式醫療設備充電的摩擦納米發電機
    近日,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的科學家們研發出一種名為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可以對人體可穿戴式醫療設備進行充電的小型可攜式納米發電機,患者可以通過日常的活動對該發電機進行充電。
  • 七款「隱式」可穿戴設備
    可穿戴設備已成為未來科技的趨勢,但礙於隱私安全,某些場合開始禁止佩戴Google Glass的人入內,相對於這樣的「顯式」設備,還有哪些「隱式」可穿戴設備呢?1. Google隱形眼鏡嬰兒用品中此前還未出現可穿戴計算相關的設備,這款智能尿布能夠每天一次檢測嬰兒的……數據,通過數據來監測嬰兒的腎臟功能和體內水分情況。同時智能尿布還能夠提醒家長嬰兒的尿路感染危險。
  • 可預測未來的穿戴式設備Predictables 還可當可穿戴式投影儀
    可預測未來的穿戴式設備Predictables 還可當可穿戴式投影儀 P迪 | 2014-03-05 9:03:26 | 產品市場
  • 西安交大《AFM》封面文章:工程化水凝膠可穿戴領域重要進展!
    然而,現有的柔性可穿戴傳感器多基於石墨烯、Ecoflex、織物等材料,因存在器件-皮膚界面機械強度失配、穿戴不適、生物相容性不足等問題,難以實現廣泛應用。水凝膠是一種高含水量的三維網狀聚合物,具有優異的生物相容性和接近人體皮膚的彈性模量,成為發展下一代柔性可穿戴傳感器的理想選擇。
  • 可穿戴設備最全盤點
    1966年麻省理工學院學生索普和香農等人研製出了歷史上第一個智能穿戴設備——一款置於鞋內的用於輪盤賭的計算機。 由此開始,到1997年第一屆國際可穿戴計算機學術會議召開之前的30年間,智能穿戴設備開始了漫長而艱難的探索和發展。
  • 科學家研發超聲波可穿戴設備:可幹擾數碼監聽設備
    智能音響、智能手錶、智慧型手機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數碼產品了,我們的日常談話、隱私都有可能被它們監聽下來,為此來自芝加哥大學的科研團隊成功研發了超聲波可穿戴設備,在不影響我們交談情況下能夠讓麥克風失效。
  • 韓國研發穿戴式設備 用於阿茲海默症
    Techcrunch丨韓國研發穿戴式設備 用於阿茲海默症   Ybrain公司是一家針對神經科學的初創公司,成立於2013年。該公司今天宣布已經在首輪融資中獲得350萬美元的投資,用於研發針對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可穿戴式醫療設備,目前正在韓國三星醫療中心開展臨床試驗。Ybrain 公司聯合創始人表示,該公司目前是唯一研發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穿戴式醫療設備的公司。該設備為一個頭帶,通過嵌入前端的兩個傳感器來發射電子信號,以此刺激大腦活動。同時目前的試驗表明,該設備的治療效果比現有的口服藥物要高20%到30%。
  • 美UCI研發健康檢測可穿戴設備,靈感來自玩具Shrinky Dinks
    作者:DIGITIMES洪煥周隨著現代人對自我健康要求提升,目前許多科技龍頭與教育機構不斷研發相關的醫療健康的可穿戴裝置。該裝置有助於了解個人健康與運動並提供數據共享,應用在醫療領域上,可穿戴設備也將受到人們青睞。
  • 可穿戴設備對健康存在什麼影響
    打開APP 可穿戴設備對健康存在什麼影響 Barret Coakley 發表於 2020-03-16 10:31:14 目前,醫療健康技術市場上有30多萬個應用程式,諸如物聯網(IoT)、視頻會議和可穿戴設備等技術趨勢正在廣泛被引入,以使留在家中老人的選擇變得更加可行。
  • 「行業發展」可穿戴設備的設計原則
    2.可穿戴設備面臨的問題可穿戴設備一經問世就離不開友好的用戶體驗。現代消費市場中有很多種類的可穿戴設備,大多來自知名公司,但諸多可穿戴設備當中,沒有給用戶很強的品牌意識增加用戶的依賴感,以及激發用戶的情感共鳴,降低了可穿戴設備研發更新迭代的效率。
  • 泰職院專業介紹 | 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培養智能時代精英人才
    擁有教育部ICT行業創新基地,國家計算機應用實訓基地,江蘇省產教深度融合實訓平臺,江蘇省網際網路產業人才培訓基地,泰州市醫療物聯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精品課程1門,立項精品教材2部。  此外,分院與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共建物聯網應用技術3+2專本分段培養項目。
  • 打造人才高地 廣工大研究院探索人才培養與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日前,佛山廣工大研究院分別舉辦了博士後科研工作站丁克博士後中期考核、羅景琳博士後開題答辯, 經過專家組嚴謹考評,佛山市、區人社局領導見證下,丁克博士課題《三維模型數據特徵分析系統》中期考核獲評優秀,其研究攻克了機器視覺行業相關難題,與諸多企業聯合研發實現了產業初步融合;羅景琳博士《基於超寬帶技術的無人機集群互定位技術研究》的開題答辯一致獲得通過,其研究產業服務規划走在了研究的前面;這標誌著廣工大研究院探索的高層次人才培養與產業融合發展模式逐漸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