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在南平生活的人們發現自己身邊悄然出現了「信訪評理室」,這「評理室」建在哪裡,哪裡就熱鬧,大家坐在一起評評理、說說事,很多矛盾、心結就解開了……
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共開展信訪評理2695件次,通過評理化解信訪事項2565件次,化解率達95.18%。
搭建平臺 眾人齊心助困紓
主持人向信訪人確認評理事項,信訪人、信訪事項承辦人分別向大家陳述事由,了解情況後,評理員對信訪事項進行閉門合議,分別發表個人評理意見並經合議拿出可行性方案……
「開展信訪評理的矛盾、糾紛各不同,但目標都是一樣的,希望大家都來說一說,把『大事』變『小事』變『沒事』。」市信訪局副局長何壽忠介紹,2019年起,南平在全省試點建立黨委政府主導、信訪部門主抓、社會力量參與的信訪評理機制,即通過引入和發揮社會第三方力量,靈活多樣進行情理、德理、法理評議,讓身邊人來說身邊事、靠身邊人來解身邊結,促進各方形成共識,化解矛盾糾紛。
我們看到,一年左右的時間裡,全市整合了社會資源,組建了含「兩代表一委員」、人民調解員、有關行政機關和行業專業人員、社會知名人士、法律工作者、心理諮詢師等各類人員在內的信訪評理員隊伍,隊伍人員超過2萬餘人。同時,全市建立了1個市級、10個縣(區)級、139個鄉(鎮)級、1872個村(居)級信訪評理室,實現了市、縣、鄉、村四級全覆蓋,各級評理室也在「小事村(居)評、大事鄉(鎮)評、難事縣(區)評、市裡提級評」的分級評理制度下,築起了信訪工作的「四道防線」。
「信訪部門針對不同的評理事項,選配我們不同的評理員,以最佳組合去發揮最大的作用。」作為信訪評理員隊伍一員的江和端說,「已經參加過四五場評理會了,看到村民們矛盾化解了,我也很有成就感。」
創新方式 發揮特色解民憂
南平自然資源豐富、人文底蘊深厚,特別是所轄區域內的武夷山,是全國僅有的4處「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之一。
「我們結合地方特點和文化特色,在武夷山興賢古街設立了武夷山茶室評理室。」武夷山市信訪局局長楊浩強介紹,溫馨和諧的評理環境,讓當事人穩定情緒、趨於理性,在喝茶閒聊中拉家常講道理,推動信訪糾紛及時就地解決。
在武夷山市五夫鎮興賢村,村民朱某的父親因家庭矛盾一直居住在年久失修的老宅中。去年夏季,閩北持續降雨,朱某父親居住的老宅存在較大安全隱患。就在這時,當地村委會將父子雙方請到了茶室評理室,用閒聊的方式與父子倆談心。過程中,評理員向朱某闡述了遺棄老人可能產生的法律後果、贍養的義務以及社會影響,語重心長勸說朱某算好法律帳、良心帳和道德帳。最終,朱某主動提出將其父妥善安置到五夫鎮敬老院,父子倆心平氣和地解決了這一多年的矛盾。
據介紹,除武夷山特色茶室評理室,全市還通過微信、「學習強國」視頻功能,積極探索和開展線上評理,同時,充分發揮閩北老區蘇區紅色資源優勢,在武夷山等地設立「紅色評理站」,更好推動了矛盾糾紛在基層解決。
綜合施策 矛盾化解在基層
在松谿縣河東鄉,陳某和趙某因孩子撫養費而發生肢體衝突,當地政府組織召開線上評理會,當了解到陳某是因公司未及時發放工資而無力支付撫養費時,評理員及時與陳某所在公司聯繫,說服公司領導預先支付8000元工資解決陳某孩子撫養費的問題;
在政和縣澄源鄉,謝某與陳某訂婚並支付了彩禮金,後謝某意願悔婚,要求退還彩禮金,但陳某不答應不退還彩禮,雙方產生糾紛,當地政府組織信訪評理,評理員結合當地風俗習慣,以「理」協調雙方,最終雙方自願解除婚約,陳某也退還了彩禮金;
在浦城萬安鄉,顏某與鄰居遊某因一塊菜地產生糾紛,當地政府受理該信訪事項後,召集雙方及評理員到現場進行信訪評理,大家不僅詳細了解了兩家糾紛的來龍去脈,評理員們還綜合雙方意見,依法依規給出解決方案,顏、遊兩家人最終「握手言和」;
以「情」打開心結,以「理」說服群眾,以「法」化解矛盾,這些日子,市信訪幹部們正收集整理著近一年來通過信訪評理化解矛盾的典型案例。
「信訪評理的過程,是釋法析理、聯繫群眾、教育宣傳的過程,不僅關係連接著千家萬戶,還是提升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水平的現實需要。」何壽忠說道,希望這些整理成冊的典型案例,對下一階段全市信訪評理工作的開展提供更多有益借鑑。
記者手記
小小「信訪評理室」,關乎的卻是民生民心的「大工程」。2019年,南平市在全省試點建立信訪評理機制,積極推動群眾信訪從「坐班接訪」向「大家評理」、從「會議協調」向「多元化解」、從「程序辦結」向「事要解決」等多方面有益轉變,更好助力牽涉利益群體眾多、突發性、複雜性的群眾信訪事項在基層化解。
問需於民、問計於民、還政於民。從當前實踐過程來看,信訪評理機制是一種很接地氣的創新探索,特別是在於它引入和發揮了社會第三方力量,並通過靈活多樣的情理、德理、法理評議來解決身邊人的身邊事,這在群眾認可度、社會公信力上都具有獨特的優勢。但在記者採訪過程中還了解到,基層治理創新做法中除了建立有信訪評理機制外,目前我市還有司法調解、代表議事等諸多創新做法。希望這些做法經驗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能更加高效地整合人力、物力資源,不斷加強上下聯動與部門協作,從而更好發揮它們在察民生、解民憂方面的積極作用。(本網記者 吳建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