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的寶雞市工人文化宮。通訊員 侯希安攝
寶雞市工人文化宮高大、宏偉,職工激情廣場可容納上千人(6月12日拍攝)。
6月14日,西安人民大廈的人民大劇院舞臺上,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齊愛雲正在為近期的一場演出作最後排練。
西安人民劇院門前具有鮮明時代感的銅像(6月11日拍攝)。
6月14日,西安人民劇院裡座無虛席。
西安人民大廈的人民大劇院完整保留了當年的建築面貌(6月14日拍攝)。
六月十四日晚上七時許,位於西安市北大街的西安人民劇院門口,觀眾排起了長龍。
記者 劉強 文/圖
文化是城市之魂。
有人說,要想了解一座城市的文明和靈魂,就去看看它的劇院。對於一座現代文明城市而言,劇院是重要的 「會客廳」,是城市的文化名片。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省各地不同時期修建的劇院、劇場、文化宮,見證了三秦大地上公共文化事業的持續快速發展,也見證了群眾文化生活的不斷豐富,還見證了眾多城市的閃光瞬間。
老劇院,它們中的一些,現在或悄然隱匿於眾多新興文化場所之中,或不知不覺間已經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但曾經響徹於舞臺和觀眾席之間的掌聲、歡笑聲,卻始終留在一代代人的記憶中。
劇院
方寸舞臺見證春風化雨
6月14日晚上7時許,在西安人民劇院門口,等候進場的觀眾已經排起了長龍。西北大學大三學生喬源利用等待的間隙,與同學在劇院建築前自拍留念,「經常從這兒經過,對這座劇院印象很深刻,但從來都沒有機會進去過,很期待今晚的演出。」
大紅的立柱、精美的花紋雕飾、外牆上翠綠的爬牆虎、左右兩側豎立的4個工農造型的銅像……仿佛都在訴說著西安人民劇院悠久的歷史。劇院融東西方建築元素於一體,它不僅是西安城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也是這座城市的重要文化元素。
我國先後有包括北京民族文化宮、北京人民大會堂在內的37座建築,因其特殊的風格和影響力,而被載入英國出版的《世界建築史》。「西安人民劇場(院),與北京工人體育場、北京首都劇場被列為37座著名建築中的『三場』之一。」西安人民劇院策劃部副部長閆雯靜告訴記者。
西安人民劇院自1954年建成以來,不僅接待過來自五大洲的上百個知名藝術團體和國內幾乎所有的重要藝術團體,為中外藝術家搭建了溝通友誼的橋梁,而且在普及藝術知識、豐富廣大群眾文化生活、提高群眾藝術品位和鑑賞能力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西北乃至全國很有影響的文化演出場所。
「那會兒一張人民劇院的票真是太難得、太金貴。印象最深刻的是梅蘭芳大師的演出,更是一票難求。」西安人民劇院退休職工張彩霞告訴記者。
1973年夏天,周恩來總理陪同當時的越南領導人在西安人民劇院觀看「離別三十年,今日回延安」的主題演出。「大家歡送總理時,總理經過我身邊的時候還笑著輕輕拍了我的腦袋說『這個小傢伙』。」西安人民劇院退休職工雷安回憶起這段歷史,至今記憶猶新。
在西安的東新街上還有一座建築,它不僅巧妙地將古樸典雅的民族風格和華麗別致的西式格調相結合,也是一本寫滿了傳奇故事的「書」。它就是西安人民大廈的人民大劇院(原西安人民大廈大禮堂)。
1956年9月10日,西安交通大學在這裡舉辦了首屆開學典禮,上千名「西遷人」就是在西安人民大廈大禮堂見證了這一重要歷史時刻。
西安人民大廈建於1953年,是我國著名的大型庭院式賓館之一,當時主要用於接待外國政要和蘇聯專家。大廈大禮堂自建成以來,除了承接大型會議活動外,主要用於話劇、演奏會、音樂會等演出。
西安市民郭文朝還記得20世紀70年代在人民大廈大禮堂觀看中央芭蕾舞團演出的革命樣板戲《紅色娘子軍》。「中央芭蕾舞團《紅色娘子軍》劇組對劇場要求非常高,這個劇場能被選中,絕非等閒。」
「這是一個具有獨特氣質的劇場,我曾經多次在這個舞臺上表演,古老的秦腔與這個古樸典雅的劇場非常合拍。置身其中,無論是觀眾和演員,都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秦腔四大名旦之一齊愛雲說。
文化宮
激情歲月的光音典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除了各地的專業劇院,大量獨具時代特色的工人文化宮也在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寶雞作為一座工業城市,大廠多、工人多、技術人員和工程師多,工廠家屬院密集。而老一輩寶雞人的記憶,不會少了寶雞市老工人文化宮。
寶雞市老工人文化宮於1958年建成投入使用。隨著城市的發展,寶雞市老工人文化宮於2005年拆除。2009年,新的工人文化宮在寶雞市行政中心建成。在老與新的交替中,人們有著不一樣的感受。
「老工人文化宮有圖書室、講座廳、展覽廳、小劇場,還有當時寶雞設施最好、規模最大的劇院。市上和省上甚至全國的職工文藝調演都在這裡舉辦。當年文藝活動少,一聽有演出活動,市民從四面八方趕來,門口自行車停得滿滿當當。」 85歲的寶雞市工人文化宮原副主任侯希安回憶說。
為了活躍市民和職工的文化生活,寶雞市老工人文化宮先後組織各個工廠的文藝骨幹成立了秦腔隊、京劇隊、豫劇隊、管弦樂隊。「幾乎每天都有活動,當時文化宮只有五六個職工,忙起來一人要身兼數職,電影開場的時候去當檢票員、籃球比賽的時候去當裁判員,還要做好送水等服務工作。」在侯希安看來,那是一段忙碌而充實的時光。
寶雞市老工人文化宮經常和各工廠的工會舉辦生產和文化培訓班,培育了一大批企業生產骨幹、文化愛好者和文藝骨幹,成了當時寶雞市的文學藝術活動主要場所。「現任陝西省攝影家協會主席的馮曉偉也是從文化宮走上攝影之路的。」侯希安說。
商子秦、渭水、楊紹武等較早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寶雞詩人,和寶雞市老工人文化宮有著密切的關係。詩人秦巴子在《1980年代的寶雞詩歌記憶》中這樣記錄:持續舉行的文學討論和文學活動則集中在市工人文化宮進行,凡有知名作家詩人的講座與報告,教室常常被擠得滿滿的,甚至窗戶上也爬滿進不了教室的熱情觀眾……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娛樂方式日趨多元化。雖然各地一些劇院、影院、工人文化宮,在不知不覺間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但曾經響徹在這裡的掌聲、歡笑聲卻留在了一代代人的記憶中。
編輯:孟子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