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焯焯
案例——
孩子初一,成績還行;初二開始明顯下滑,開始看小說;初三疫情上網課,我們在家全力輔導。一開學,成績非常不錯,到了班級前5名,隨著在學校的時間越長,成績逐步下滑,又開始偷偷看小說。中考前還買了幾本。一模成績較好,二模已經下滑,中考成績出來慘不忍睹。成績剛出來難過一天,又開始沉迷偵探小說。我們給她報的輔導班也是走個形式,成績很差,每次課前測10分只得2分左右。作業不認真,自己潦草,作業都是應付。輔導班結束了,讓做些高一課後的習題,也是在應付,不看課本,隨意寫寫,幾乎都錯。我幾乎都沒有辦法了,不知道怎麼去引導她學習了。
解析……
當父母把握父母的身份,做到父母該做的事兒的時候,孩子才會去做屬於孩子自己的事兒。
父母除了照顧孩子衣食起居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導和激發孩子如何看待自己養成獨立自主這件事。我遇到不少和案主一樣的家長,發現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也是每個家庭媽媽最經常遇到的情況,而孩子的反應也是大同小異,如出一轍的反應,這種狀況就像魔咒一樣困擾著一個又一個家庭,而且有繼續壯大的趨勢,根本停不下來,而往往是父母一聲嘆息之後,故伎重演;孩子沉默不語,故作無情。這也是一種冷暴力的現象,只不過父母們不覺得罷了,雖然心裡苦,覺得咬咬牙也就過去了,可是幾年後覺得終於可以解脫的時候,才發現原來自己這些年把自己搞丟了,失落與孤獨瞬間爆發,這就是所謂的更年期了。
事情都有它的發展規律,孩子今天這個狀況不是一兩天的養成,我們不但要知道這個真相,還要認真的對待這個真相,才有可能把自己和孩子引導回來正軌,這就是關係大於一切的概念。
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兒,我相信父母和老師都會認同的,那麼,為什麼卻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未來發展要幹涉,而不是支持和陪伴呢?這種幹涉已經是控制了,而且已經超出了孩子承受的範圍,有的孩子直接反抗,無論是言語還是行為,都會表現出來對父母對於學習的幹涉,這種情況被父母們定義為「叛逆期」,而且除了學習這件事兒,別的都不重要了。試問,你的工作從早到晚,從周一到周日,從月初到月末,從年初到年末,無休止的由孩子來監督管理,你會是怎樣的工作狀態呢?而且還不能有任何的牴觸和反抗哦。另外一種呢,就是案例中的孩子,看小說,打遊戲,玩牌賭錢,抽菸喝酒,談戀愛,搭幫結夥,除了學習什麼都幹,除了爭吵,什麼都說。這是孩子的一種自己保護意識,當然,也可以理解為逃避模式,因為他們知道和父母說不通,也不願意無謂的爭吵,但總要有個釋放的出口,這些「第三者」就是平衡他們避免和父母衝突而出現的,是自找的,也是父母「逼」的。
父母都是做過學生的,我經常聽到青少年的父母抱怨和訴苦:我們那時候學的哪有這麼難啊;我們那時候哪需要父母跟著屁股後面催著學習啊;我們那時候有書讀就不錯了;我們那時候……試問,你思考過時代變了,大環境變了,一切的因素都在變化著,中國的高考才恢復幾十年,很多教學資料也都在變化,為什麼孩子就一定要和你們那個年代的學習狀態一樣呢?所以,合格的父母應該是了解了孩子真實的學習生活再去給到孩子支持和陪伴,才是真正尊重孩子,幫助孩子的,學習這事兒孩子自己都控制不住,何況任何人!更有師者只為完成學習任務,根本不考慮孩子的個體心理健康情況,悲劇一次次的上演,仍一意孤行,美其名曰:孩子太多顧不過來。這種師者真是汗顏啊!還好是少部分的,但是家長不幸遇到這樣的老師,還需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真不是拿來拽文的,實踐出真知,更是親子關係的潤滑劑。
總結,不要想著去改變孩子,要求孩子,控制孩子,除非你完全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洞悉孩子,否則,害孩子,傷自己,毀關係,嚴重的家破人亡也不是危言聳聽。願天下父母保持慈愛之心,當你做到了父母該做的事兒,孩子也就能做好自己的事兒,哪怕不是你關注的,因為,你不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