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惡而畏人知,惡中猶有善路;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一個人做了壞事怕別人知道,可見這種人還保留了一些羞恥之心,也就是在惡性之中還保留一點改過向善的良知;一個人做了一點善事就急著讓人知道,就證明他行事只是為了貪圖虛名和讚許,這種有目的才做善事的人,在他做善事時已經種下了可怕的偽善惡根。
2.福不可邀,養喜神以為招福之本;禍不可避,去殺機以為遠禍之方。
人間的幸福不可強求,只要能經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就算是追求人生幸福的基礎;人間的災禍有時是難以避免,只有能消除怨恨他人的念頭,才算是遠離災禍的良策。
3.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殺。故性氣清冷者,受享亦涼薄。惟氣和心暖之人,其福亦厚,其澤亦長。
大自然四季的變化,春夏氣候溫暖,萬物就獲得生長,秋冬氣候寒冷,物就失去了生機。做人的道理也一樣,一個性情高傲冷漠的人,他的表情就像秋冬的天氣那樣冷漠無情無人敢接近,因而他所能得到的福分自然就淡薄;只有那些個性溫和而又熱情幫助他人的人,他所獲得的福分不但豐厚,而且官位也會長久。
4.一苦一樂相磨練,練極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參勘,勘極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在人的一生中有苦也有樂,只有在苦與樂交替的跌宕磨練中得來的幸福才能長久;在求學中既要有信心也要有敢於懷疑的一精一神,遇到值得懷疑的事就要去仔細求證,只有自己去推究到事物的極致得來的學問才是真學問。《列子·湯問》中以紀昌學射為例,說明「學無止境」,磨練福久的道理。
5.泛駕之馬可就馳驅,躍冶之金終歸型範。只一優遊不振,便終身無個進步。白沙云:「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無病是吾憂。」真確實之論也。
一匹性情兇悍不易控御的馬,只要訓練有素駕馭得法,仍然可以騎上它飛奔疾馳;在熔化時爆出熔爐的金屬,最終還是被人注入模型變成器具。一個人如果只貪圖吃喝玩樂遊手好閒,就會使一精一神陷入萎靡不振的狀態,如此就會一輩子也沒有什麼作為。所以明代學者陳獻章說:「做人有過失並沒什麼可恥的,只有一生一點錯都沒有才最值得憂心。」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
6.人只一念貪私,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汙,壞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度越一世。
一個人只要心中剎那間出現一點貪婪或偏私的念頭,那他就容易把原本剛直的性格變得很懦弱,原本聰明的性格被蒙蔽得很昏庸,原本慈悲的心腸就會變得很殘酷,原本純潔的人格就會變得很汙濁,結果是毀滅了一輩子的品德。所以古聖賢認為,做人要以「不貪」二字為修身之寶,這樣才能超越他人戰勝物慾度過一生。
7.圖未就之功,不如保已成之業;悔既往之失,亦要防將來之非。
與其謀劃沒有絕對把握完成的功業,倒不如維護已經完成的事業;與其懊悔以前的過失,還不如好好預防未來可能發生的錯誤。
8.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當輕風吹過,稀疏的竹林會發出沙沙的聲音,可是當風吹過去之後,竹林並不會留下聲音而仍舊歸於寂靜;當大雁飛過,寒潭固然會倒映出雁影,但是雁飛過後,清澈的水面依舊是一片晶瑩並沒有留下雁影。由此可見,一個有品德的君子,當事情來臨時他的本性才會顯現出來,事後,他的本性也就恢復了原來的空虛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