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培育地瓜秧就像變魔術,一根秧苗一個月後變4根,兩個月變16根,3個月就是256根,種到14000畝田裡,如碧海連天。」海南省澄邁縣橋頭鎮沙土村,村支書王文克站在地頭,興奮地講述著種地瓜的故事。這位大學畢業後先在城市打拼,後來返鄉帶領村民種地瓜的村支書,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地瓜村官」。他們種植的「橋沙甘薯」,年產值達8000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從三四千元增至1萬多元。
沙土地上種地瓜,一畝純掙4000多元
一條筆直寬闊的水泥路,從村頭開始,「串」起沙土村委會13個自然村。農民溫昌喜的田裡,挖掘機「轟轟」叫著,正在挖土整地。王文克一邊察看水渠,一邊對老溫說:「縣裡剛開過會,五年內農業投入50億元,農民收入增長幅度力爭每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到2018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萬元左右。今年,政府投入3000萬元整理咱村9800多畝地瓜田,咱們肯定提前達到增收目標。」
「我們村叫沙土村,地如其名,到處是沙土地,種啥沒啥。種水稻,一年收成不過四五百斤,只夠自己吃。雖說適合種地瓜,我種了十幾年,產量小,價格低,只能喂喂豬,換點零花錢。」溫昌喜回憶說,2007年,29歲的王文克回到村裡,帶頭種了100畝新品種地瓜,第二年,每畝收了3000斤,賺了20多萬元。大家看了眼饞,都跟著學。溫昌喜也跟著把6畝地全種成地瓜,一畝純掙4000多元。
種秧好,地瓜才能好。王文克從日本公司買的秧苗,產量高,口感好,但價格太高,20公分長的苗,賣80美元,而且每年只賣300根。他不服氣,請省農科院專家來村裡試驗,2年時間,研製出新秧苗,產量、精品果都提高了30%,1株苗賣1塊錢。
地瓜口味再好,打不出品牌,找不到銷路,還是賣不上價錢。王文克在城裡賣過電腦、建材,銷售經驗豐富。他註冊了澄邁橋沙甘薯合作社,把「橋沙地瓜」註冊成商標,現在成了海南省著名商標。他召集村裡年青人,成立包裝、銷售隊,到高檔飯店、超市推銷,平均每斤賣到8元。現在,村民們種地瓜,攔都攔不住。到了收穫季節,大車小車開進村裡,大夥臉上的笑,藏也藏不住。
今年48歲的陳乘錄告訴記者,王文克是自己看著長大的,家裡送他讀書,就是想讓他洗乾淨泥腿子,出人頭地。「2007年,文克剛回來那陣子,他媽總是擺著手嘮叨,走吧,走吧,回來幹啥?他卻說,村裡窮,看著難受,想出把力。」
村集體沒錢,王文克把自己的公司貢獻出來,讓大家佔股。公司掙的錢,除了維持運轉、股東分紅,收益全投給了村集體。幾個月前,村委會從公司收入裡拿出錢,拓寬了進村的路,運地瓜的車再不用「你躲我閃」,可以正常會車了。村文化室也重新粉刷,買了不少種地瓜的科技書。村幹部還組織100多名婦女參加舞蹈隊。每天晚上,只要聽到音樂一響,大人小孩往家門外跑,跳舞健身追時尚,一點不比城裡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