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每天分享最實用的心理學知識
電影《哪吒》裡面有一段經典的臺詞「我命由我不由天」。但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人相信「我命由天不由我」。他們相信人的命運是天註定了,所以才有了算命先生這個職業。到現在依然有很多人相信算命先生,覺得他們說的很準。
為什麼算命先生能「算」的這麼準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不得不提到一個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並認為它特別適合自己並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點,即使內容空洞。
心理學實驗
曾經有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於任何人的話,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絶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段話將自己刻畫得細緻入微、準確至極。下面一段話是心理學家使用的材料,你覺得是否也適合你呢?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並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你與異性交往有些困難,儘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急不安。你有時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你認為在別人面前過於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揭示實驗原理
這一段話連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都能被「欺騙」。那更能騙過大多數文化程度更低的人了。那這是為什麼呢?
(1)利用人們認知的普遍性。比如第一句「你很需要別人喜歡並尊重你」。這符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的四層,對尊重的需求。這其實就是一句廢話,受尊重是人的基本需求,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認知。這好比我跟你說:「你一定喜歡錢」。乍一聽覺得是句廢話,但想想好像也沒毛病。
(2)話都說兩面性就不會錯。比如這句「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仔細研究這句話你發現說了等於沒說。人的性格確實是很複雜,不同時間會表現出不同的性格,你就會覺得非常準(很多時候自己都不一定了解自己)。凡事說話都講兩面性就不會出錯。比如我說:「你是個好人」,可能你會心虛。因為你也幹過壞事。但我要說你是個壞人。你會覺得自己也沒這麼壞。但如果我說「你是個好人,但有時候也會幹些壞事」。你就會覺得「這說的不就是我嗎」。其實這句話換了誰都是一樣的。
生活中的應用:你要提建議或者批評別人,你也可以用「兩面性」。忠言逆耳,你光指出缺點或不足,別人一般難以接受。但如果你先說優點再提缺點,那別人就容易接受多了。一是說了優點再說缺點,就顯得缺點沒有這麼難接受。二是你用了「兩面性」的描述,讓她覺得更真實和客觀。
(3)儘量用籠統的概述語言。比如這句「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籠統的概述語言),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一些缺點」有具體指什麼缺點嗎?這能說嗎,他也不知道你有什麼缺點呀,說錯了就露餡了。再加上後面那句「恭維「」的話,你就更容易接受了。這符合上面說的兩面性的方法。
揭秘算命先生的套路
很多人請教過算命先生後,都認為算命先生說的「很準」。其實,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點。當人的情緒處於低落、失意的時候,對生活失去控制感,安全感也受到影響。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賴性也大大增強,受暗示性就比平時更強了。
雖然算命先生,沒有學過專業的心理知識,但他們是一群善於運用心理學並很會察言觀色的人。通常他第一句會說:「你最近遇到了煩心事」這類的話(籠統的概述語言)。通常看命的人會驚訝地回答:「大師,你怎麼知道」。(不都寫在臉上了嘛)
來看命的人基本上都是生活中受過傷的,精神上極其渴望得到安慰。剛好算命先生善於揣摩人的內心感受,稍微能夠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會感到一種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來就是利用「巴納姆效應」,再說一段一般的、無關痛癢的話便會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取得你的充分信任後,算命先生用這招就能完全攻破你的心理防線。他會故意擾亂你的情緒,讓你失去理智。通常會用「恐嚇」的方法。他會告訴你「你最近有血光之災」之類的話。一步一步騙你花錢消災。
結論:回顧算命先生的套路。他們之所以能屢屢得手,就是巧妙地利用了人性的弱點。一步步攻破你心理防線,讓你喪失理智。其實只要我們稍稍學點心理知識,就能戳穿他的謊言。希望更多的人看到這篇文章。不要再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