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新聞網成都訊(記者 韓清華■張麗 郭曉宇)11月14日,「教育之光,點亮未來」2020年亞洲教育論壇年會在成都召開,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0餘位教育專家圍繞後疫情時代的教育發展交流經驗、探討學術。
為期兩天的本次論壇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指導,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四川師範大學主辦,成都市博覽局、成都市教育局特別支持。會議內容包括高等教育論壇、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論壇、國際教育合作論壇、學前教育論壇、中小學教育論壇、網際網路+教育論壇、「教育者說EDUCATORTALKS」等十個分議題。
成都市副市長牛清報致辭,成都歷來就是一座教育名城,以文翁興學、以文化蜀為開源,塑造了至今巴蜀好文雅的歷史文脈,成就了天府之國的千年富庶與人文鼎盛,也為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人文光輝提供了厚重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內涵。
成都市委、市政府將教育作為城市進步和發展的核心支撐、強大動能,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成都作為全國首個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實驗區,與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緊密攜手,共同探索人文教育機制創新與實踐。目前,成都正積極打造宜學成都、遊學成都、留學成都,讓全球智慧匯聚成為中外人文交流貢獻的成功案例。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杜玉波在致辭中指出,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在變,從原來對經濟社會發展起支撐作用向支撐引領並重發展;高等教育的體量規模在變,從大眾化階段邁向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的結構類型在變,從相對單一結構向多元多樣化的辦學結構轉變;高等教育的教學模式在變,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實現深度融合;高等教育的環境格局在變,形成了富有活力和特色的高等教育「中國模式」。
由於疫情原因,大會採取現場會議與雲端會議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諾貝爾獎得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喬治·斯穆特,英國牛津大學執行校長理察·霍博思等海外嘉賓均通過雲端視頻形式,分享了教育觀點。
牛津大學執行校長理察·霍博思在雲端視頻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教育影響深遠,大量師生不得不採用新的教學方式保持聯繫。未來牛津大學和中國高校的科研合作將會更加密切,尤其是在疫苗研究、安全藥物發明、診斷系統創新等領域。
「當前人類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不能僅靠一個國家來解決,只有通過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和不同地區的合作和理解才能解決,這在當前的大流行病中尤為重要。」劍橋大學助理校長、霍默頓學院院長傑弗裡·沃德表示,疫情之下經濟蕭條必然伴隨而來,青年完成訓練後進入社會工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複雜和國際化,今後訓練和再訓練、教育和再教育應成為終身常態。
而在現場,多位國內重量級教育大咖,在現場做了主旨演講。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杜玉波就時代變革中的高等教育發展大勢和嘉賓進行了分享。他提到,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等教育需要在一個充滿動蕩變革的世界中把握所處的歷史方位和未來走向,承載起時代賦予高等教育的歷史重任。
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王佐書在致辭中強調,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方向比努力重要」,各級、各類學校黨組織要把抓好學校黨建工作作為辦學治校的基本功,把黨建工作作為辦學治校的基本功,各級各類學校把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貫徹到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
全國工商聯民辦教育出資者商會會長張杰庭在會上分享了辦民辦教育的感受,他表示,2020年是極為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發、教育新政的時代要求等大事件給教育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對此他談到了三點思考:一要找準民辦學校定位,辦「政府放心、社會需要、人民滿意」的教育;二要堅持教育對外開放,全球化的趨勢將繼續加強,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仍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三要敢於擁抱技術創新,作為學校舉辦者,要以積極的心態擁抱技術變革,共同推動教育與科技的深入融合。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杜玉波,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王佐書,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教育學會原會長、北京師範大學原校長鍾秉林,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李培根,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協會會長、北京語言大學原黨委書記王路江等教育專家領導以及成都市政府領導等出席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