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張伯苓,人們往往想到的是南開大學創始人、著名教育家、中國奧運第一人這樣的頭銜,但很少有人知道張伯苓教育救國、體育救國志向的確立與威海劉公島之間的特殊淵源。近日,張伯苓的嫡孫張元龍老先生到訪劉公島,追隨祖父的足跡,探尋南開愛國精神的起點。
初秋的劉公島,天藍海闊,草木蔥蘢,張元龍先後來到東泓炮臺、國幟三易、水師學堂等遺址,一邊聆聽講解員的講解,一邊仔細觀看歷史文物。
1898年5月23日,日軍將甲午戰後佔領了三年之久的威海交還中國。第二天,英國海軍和中國海軍就在黃島炮臺舉行威海衛暨劉公島佔領交接儀式。張伯苓後來回憶說:「苓適畢業於北洋水師學堂,在通濟輪上服務,親身參與其事,目睹國幟三易,悲憤填胸,深受刺激!念國家積弱至此,苟不自強,奚以圖存,而自強之道,端在教育。創辦新教育、造就新人才,及苓將終身從事教育之救國志願,即肇始於此時。」
張伯苓嫡孫、全國政協原常委張元龍:「這個地方不僅是我祖父他最重要的經歷地,這也是南開的愛國主義精神的起點,他在這塊受到的刺激,發奮要教育救國,他認為中國人最重要的是素質,從教育開始,從提升國民的素質開始。」
棄武從文的張伯苓認為舊中國中華民族患有「貧、弱、愚、私、散」五種弊病,因而必須大辦教育,培養新人,以振國威。確定了「重視體育,提倡科學,倡導團體組織,注重道德訓練,培養救國力量」五項訓練方針。20年間先後建立了南開大學、南開中學、南開小學、南開經濟研究所等完整的南開教育體系。
張伯苓嫡孫、全國政協原常委張元龍:「愛國主義是南開教育的魂,做什麼事情都有一個初心,初心就是他的邏輯起點,就是他要改變中國的國民素質,劉公島可以說是我們南開學校的愛國主義精神的一個起點。」
此次到訪令張元龍感慨萬千,他表示,南開因劉公島而誕生、起航,作為南開一份子,他將在南開與劉公島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繼承祖父的遺志,讓百年的愛國情懷薪火相傳。
張伯苓嫡孫、全國政協原常委張元龍:「回去之後 我也會跟廣大的南開校友宣傳這段歷史,我覺得這段歷史我們以前還不太注意,沒有注意宣傳它,我也很希望以後有機會南開和威海建立一個更廣泛的一種關係,把劉公島當做我們一個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來源:觀威海】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