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苓的榮與辱(下)

2021-03-05 老智有話說


張伯苓的榮與辱(下)


智效民

1947年1月,美國加利福尼亞一所大學又授予張伯苓名譽法學博士學位。第二年,《另一個中國》在美國出版,胡適撰文介紹了南開的誕生經過。

文章結束時,胡適引用了張伯苓的一段話:「我對未來充滿希望。南開事業是無止境的,發展是無限的。讓我們拿出以往的勇氣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同心協力,使南開在建設祖國的事業中,成為重要的一員」。

這時,國內戰爭已經十分激烈,蔣介石請張伯苓出任考試院院長,他不好拒絕,隨即就任。但是,他在南京呆了不到半年時間,就飛往重慶養病。一年以後,南京國民政府遷至重慶,蔣介石多次動員張伯苓前往臺灣或美國,他以衰老多病謝絕蔣的好意。

北平易手以後,傅作義向周恩來反映張伯苓的情況,周便託人捎話勸張留下。

1950年5月,張伯苓從重慶返回天津時路過北京,在傅作義家逗留好幾個月。「之所以如此,是周恩來考慮到張伯苓即時返津,可能會遭到激進學生的鬥爭。」

事實果然如此,當張伯苓於9月中旬返回南開時,南開大學的「進步師生」對他並不歡迎。許多人認為他是戰犯,沒有按反革命分子去政府登記就已經是寬大處理了。

這時,張伯苓提出想到校園裡暫住一段時間,想見見自己的學生,但當局沒有任何反應。

這一年10月17日是南開46周年校慶,張伯苓很早就做好了參加校慶活動的準備。但是到了那一天,南開中學不允許他進校,南開大學也只是給了他一個普通觀眾的待遇。

從此以後,他變得沉默寡言、神情頹喪,經常呆坐在室內以手擊頭、嘆息不已。顯而易見,他的精神世界已經遭到毀滅性打擊。

經過一個悽涼而漫長的冬天,到了1951年2月23日,張伯苓與世長辭,享年75歲。他在前幾年立下的「為國家,為南開,當再努力十二年,至八十歲再退休」的誓言,也就成了泡影。

張伯苓去世以後,有幾件事非常蹊蹺:一是國內媒體的反應特別冷淡,即使是周恩來親臨弔唁,也沒有公開報導;二是直到張伯苓逝世之後44天,追悼會才正式舉行;三是在張伯苓身後,居然出現兩份遺囑。

據黃鈺生介紹,張校長是1951年2月14日中風的,當時已經「口角歪斜,不能說話了,但神智還清楚」。有人提議應該為校長寫一個遺囑,「比較起來,我和張校長最接近,在南開的時間也較久,所以大家推我起草。」

黃還說:「在伯苓先生逝世前三四天,我拿了遺囑草稿,讀給他聽,那時他雖然不能說話,但聽力還好,心裡也很清楚。我一段一段地念,他一段一段地表示同意;念完全篇之後,他挑大姆指,表示讚賞。」

黃鈺生在遺囑中以張伯苓的口吻對新政權予以高度評價,其中有「今日之人民政府為中國前所未有之廉潔的政府,其發展生產,友好蘇聯之政策,實為高瞻遠矚之政策。凡我同學,允宜竭盡所能,合群團結,為公為國,擁護人民政府,以建設富強康樂之新中國。無限光明遠景,餘將含笑九泉以待之」等話。

對於這份遺囑,周恩來在審讀時很不滿意。他說:「可惜少了兩句話,即張伯苓應表示悔過,向人民低頭。」這或許是追悼會遲遲不能召開的原因,也是悼詞中反覆強調的內容。

在上述遺囑之外,據說還有一個臺灣版遺囑。其落款日期是「中華民國四十年二月二十二日」,即張伯苓逝世的前一天。

黃鈺生認為這份遺囑是偽造的。他舉例說,其中有些駢體排比的句子,比如「惟始皇陰狠,秦廷終於覆亡;巢闖跳梁,沐猴寧能成事」云云,「不是張伯苓先生的口吻和筆調」。

當然,臺灣方面也不相信大陸版的遺囑是張的意願。有人說,當時張伯苓已經是「身為楚囚,失去個人行動與說話自由」了。

張伯苓走了,連同造就他的那個時代。後來,儘管南開的名字還在,校園還在,但是張伯苓對私立大學的理解,以及他創辦私立大學的精神,卻再也沒有出現。

相關焦點

  • 張伯苓的「美滿」與不美滿
    就在張伯苓畢業的第二年,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開始維新變法。也是在那一年,京師大學堂也就是後來的北京大學創立,教育新潮在陳舊的大清體制中開始萌發。 「美滿的事」 張伯苓學水師而終於教育,契機也是那一年。當年5月,張伯苓隨「通濟」輪送清政府官員去山東。清政府接受日本佔據的威海衛,旋即拱讓給英國。
  • 張伯苓 最可悲是教書匠
    張伯苓一時無語,把菸袋撅斷說:「我不抽,你也別抽!」從此一生再沒有吸菸。 劉鄧大軍勢如破竹直指重慶。1949年11月27日,蔣介石第二次來到重慶南開中學催請校長張伯苓到美國。蔣說:「去臺灣也可以,無論去哪兒,生活一切等,都由我給想辦法!」張伯苓低頭不語。張夫人敢言:「我們哪裡也不去,他捨不得兒孫,更捨不得他的南開學校!」此前,張伯苓收到周恩來來信說「不讓老校長動」。
  • 教育家張伯苓的重慶緣
    張伯苓(資料圖片)■丁亥/重慶渝中區背景:張伯苓(1876-1951)是我國著名的愛國教育家。那時北京、上海開創許多私立大學,都是只辦文、法、史、地、國學等文、法科,教師抱的是線裝書去上課,而張伯苓專請留美多年的凌冰博士為大學部主任,除開設文科外,還設理科和商科,這在當時也是十分難得的。南開大學的興辦和發展,對張伯苓來說,並不意味著興辦教育的終結。建立一個完整的南開教育體系,才是他興辦教育的宏偉大略。張伯苓既以辦學為救國的手段,故早就不以在天津創辦學校為滿足。
  • 梅貽琦與他的老師張伯苓
    據胡適《張伯苓傳》記載,張伯苓目擊心傷,喟然嘆曰:「我在那裡親眼目睹兩日之間三次易幟。取下太陽旗,掛起黃龍旗。第二次,我又看見取下了黃龍旗,掛起了米字旗,當時說不出的悲憤交集,乃深深覺得我國欲在現代世界求生存,全靠新式教育,創造一代新人,我乃絕計獻身於教育救國事業。」張伯苓這種覺悟和決心,與當時全國知識界呼喚的革新運動是一致的。1898年的戊戌變法就是這種運動的高潮。
  • 張伯苓,學貫中西,創辦南開大學,一個真誠的愛國者
    理由很簡單,這些有大才的高人不是衝著錢來的,他們是被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的人格魅力吸引而至。大學校長,聽起來應該是個書香世家的背景,可實際上,張伯苓15歲時家道中落,因為沒錢,只好報考北洋水師學堂,因為這裡免學費,每個月還給四兩銀子。
  • 張伯苓:得入南開,即可放心
    年輕的張伯苓並非一帆風順:19歲以優等生第一名的成績從北洋水師學堂畢業,正趕上甲午海戰,中國海軍已沒有可供訓練的艦船,他徹底無事可做了;20歲他回天津結婚,沒過幾天新媳婦便因病去世;22歲隨海軍同濟輪到威海衛,親歷了「國幟三易」的恥辱,剛從日本人手裡收回的港口,第二天又被迫租借給英國人。張伯苓感到整個國家已腐敗透頂,習武救國之夢徹底破滅。
  • 「燃志之師」張伯苓:「中國不亡吾輩在!」
    這是1944年10月17日,張伯苓在《四十年南開學校之回顧》演講中,回憶自己創校動機。   「我在那裡親眼目睹兩日之間三次易幟,取下太陽旗,掛起黃龍旗;第二次,我又看見取下黃龍旗,掛起米字旗。當時說不出的悲憤交集,乃深深覺得,我國欲在現代世界求生存,全靠新式教育,創造一代新人。我乃決計獻身於教育救國事業。」這是1947年,胡適在《教育家張伯苓》一文中的描述。
  • 「燃志之師」張伯苓:「中國不亡吾輩在!」③
    有人認為南開有文學院不設中文系,是由於張伯苓自己文法不通,整個學校也「鄙俗不堪」;有人認為「張伯苓以實用為科學的重點,是把科學從崇高的地位拖到塵埃」;更有人認為南開用職業培訓的方式辦大學,「張伯苓只配做一個職業中學的校長,不配做一個大學的校長」。(梁吉生《張伯苓與南開大學》、儲召生《「土貨」校長張伯苓》)即使在南開內部,也有不同的聲音。
  • 南開之父張伯苓,晚年為何未準參加南開校慶?
    而此時,在張伯苓的努力下,南開的各項工作也漸入正軌,遷址擴大。學堂改名為公立南開中學堂,一是表明資金來源,二是表明學校所在地。所謂南開,包含著它位於天津城西南的一塊窪地的意思。」  這句話感動了張伯苓。從此他真誠願幫蔣介石挽救貧弱的中國,希望南開能在政府支持下得到恢復與發展。  抗戰期間,政府令南開大學南下長沙,與北大、清華共同組成臨時大學,後遷昆明,改名西南聯合大學,張伯苓任校委會常委之一。他將大學工作委託校秘書長黃鈺生,自己長駐重慶。當時重慶是陪都,政府的高官和上層人士都雲集於此。
  • 南開大學百年校慶:昔日少年今已強,勿忘張伯苓
    那一天,張伯苓所在的「通濟號」負責運送清廷官員去威海衛完成交接儀式。在交接儀式上,張伯苓目睹了日本太陽旗被降下,清朝黃龍旗升起,但隨即黃龍旗又被降下,換上了英國的米字旗。 讓張伯苓深受刺激的還不是這個場景。 前往參加儀式的清朝兵丁,每人穿一件破舊坎肩,前胸一個「兵」字,後背一個「勇」字。
  • 大學教育系列 |「南開之父」張伯苓:教育「在造就完全的人格」
    ▲南開校訓「允公允能,日新月異」張伯苓第一天,日本太陽旗的降下大清黃龍旗的升起第二天,大清黃龍旗降下英國國旗升起,揭開了中國近代教育史嶄新的一頁1904年,在嚴修的支持下張伯苓先生成立了「私立中學堂」後在天津南部的開窪地建成新校舍
  • 給南開老校長張伯苓的壽禮:一部英文紀念文集的誕生
    其中,為祝賀張伯苓七十壽辰而出版的紀念文集There is Another China:Essays and Articles for Chang Poling of Nankai(《別有中華:張伯苓七十壽誕紀念文集》,下簡稱《別有中華》)既是張伯苓對美影響的重要體現,又是近現代中國教育對西方世界產生文化輸出的特殊一頁
  • 百年南開|與張伯苓攜手辦校的南開「老闆」嚴修
    在張伯苓從北洋水師辭職,回家鄉當教師,四處碰壁,走投無路的時候,是嚴修慧眼識人,聘請張伯苓到他剛開辦的嚴氏家館當學監(校長),從此開始張伯苓一生的事業。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嚴修,就沒有張伯苓,也不會有南開。南開大學首任校長張伯苓曾說:「我們學校真幸會由嚴先生發起」,「個人真萬幸,遇到嚴先生,在嚴先生的指導下做事」,「嚴先生道德學問,萬流共仰!」
  • 懷念| 「南開之父」張伯苓:我不是魔術師,我是不倒翁!
    張伯苓還言傳身教,經常與學生一起踢足球,不時親自帶領學生參加比賽。▲張伯苓為學生足球比賽開球可以說,南開學校是張伯苓以體育強國強種的重要試驗場,其鴻鵠之志體現在當時南開的每一個角落。在張伯苓的大力倡導下,體育之風吹遍了南開園,優秀的運動選手和實力雄厚的運動代表隊也不斷湧現。
  • 懷念 | 「南開之父」張伯苓:我不是魔術師,我是不倒翁!
    在張伯苓的大力倡導下,體育之風吹遍了南開園,優秀的運動選手和實力雄厚的運動代表隊也不斷湧現。從董守義到郭毓彬,從中北足球隊到南開五虎,都是曾經在天津、華北及全國各地甚至遠東比賽中威振一時的驍將猛士。這句話感動了張伯苓。從此他真誠願幫蔣介石挽救貧弱的中國,希望南開能在政府支持下得到恢復與發展。
  • 變革時代的大學校長 張伯苓:終其一生"實業興學"
    1920年10月12日,張伯苓回到天津不到兩周,李純因病自殺。臨死前立下遺囑,將家產的四分之一(約合50萬元)捐給南開大學作為永久基金。  張伯苓以南大董事會名義,推舉李純為大學創辦人,李純之弟李馨為南大基金保管人。南開興建一座禮堂,命名為「秀山堂」,在堂前立李純銅像。
  • 南開之父張伯苓:北洋水師官兵,創辦南開系,成現代教育創造者
    說起南開大學,繞不過一個人:創辦人之一張伯苓。北洋官兵張伯苓,原名壽春,字伯苓,天津人,出生於1876年。張伯苓投身教育,說起來還頗為曲折。少年張伯苓選擇的人生之路並不是教育,而是從戎。於是碼頭上演一齣戲劇,中國的威海衛飄揚著太陽旗,太陽旗被降下,升起大清黃龍旗,隨後清政府與英國代表交接,黃龍旗升起不到一天又被降下,取而代之的是英國米字旗。這場「國幟三易」的鬧劇讓張伯苓徹底對大清死心。他不禁自問:一個有良心的中國人,怎能忍受如此奇恥大辱?
  • 張伯苓嫡孫張元龍到訪劉公島
    提起張伯苓,人們往往想到的是南開大學創始人、著名教育家、中國奧運第一人這樣的頭銜,但很少有人知道張伯苓教育救國、體育救國志向的確立與威海劉公島之間的特殊淵源。近日,張伯苓的嫡孫張元龍老先生到訪劉公島,追隨祖父的足跡,探尋南開愛國精神的起點。
  • 2018初中語文作文素材名人故事:張伯苓的理想
    下面是《2018初中語文作文素材名人故事:張伯苓的理想》,僅供參考!   張伯苓的理想     南開中學的創辦者張伯苓16歲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駕駛。畢業後,他參加了"甲午海戰",但軍艦一出海就被擊沉,這對他觸動很大。1899年英國強租我國威海衛軍港,張伯苓親眼看見,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國旗第二天就降下來了。
  • 解讀實踐經典 | 百年南開:異類、一代人師——張伯苓校長
    解讀南開,首先要說創校校長張伯苓先生,當然「校父」嚴範孫先生也該說,嚴先生手書的「榮止格言」特別經典,只是嚴先生的報導不如張校長多,在南開大學讀書工作的人,對張校長的記憶可能會比南開大學多。「有中國必有南開!」,1937年南開大學被日軍轟炸後蔣介石當面和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說的話,這句話後來和周恩來說的「我是愛南開的」同樣有名。沒有張伯苓和嚴範孫,基本可以肯定地說,不會有南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