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 「南開之父」張伯苓:我不是魔術師,我是不倒翁!

2020-12-15 澎湃新聞

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意中國好嗎?

1935年

在南開大學始業式上

張伯苓先生提出振聾發聵的「愛國三問」

今天

正是這位愛國教育家、被譽為「南開之父」的

張伯苓先生

144周年誕辰

張伯苓(1876-1951),名壽春,字伯苓,以字行,1895年10月畢業於北洋水師學堂第五期駕駛班。此前半年,在甲午戰爭中慘敗的清政府與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其中一條就是允許日軍駐紮威海衛。1898年7月,英國強租威海衛,張伯苓隨船送清廷官員前往辦理移交手續,親身經歷了「國幟三易」的屈辱場面,深感「自強之道,端在教育」,立志「創辦新教育,造就新人才」。是年,他結識倡導新學的嚴修,共同開啟了艱難的辦學之路。

張伯苓畢生的理想追求和教育實踐,為後人留下了寶貴財富。從1904年開始,經過30多年努力,在南開學校的辦學基礎上,一個包括大、中、小學在內的南開系列學校教育體系屹立於中華大地:1904年創辦私立中學堂(1912年更名為南開學校),1919年開辦南開大學,1923年開辦南開女中,1928年開辦南開小學,1936年開辦重慶南渝中學,1937年接辦自貢蜀光中學。南開系列學校的異軍突起,特別是在辦學過程中形成的心繫國家、服務社會的愛國道路,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公能」品格,充滿朝氣、面向未來的青春精神,更是造就了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獨特的「南開現象」。

張伯苓的一生歷經清末、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和新中國。他把教育救國作為畢生信念,創辦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和重慶南開中學,接辦四川自貢蜀光中學,形成了著名的南開教育體系,培養了包括周恩來、陳省身、吳大猷、曹禺在內的大批英才。

▲在北洋海軍服役時的張伯苓

求學北洋水師學堂

決心獻身教育

在張伯苓從北洋水師學堂畢業那年,中國的海軍在第一次中日戰爭時大敗,並且被摧毀了,再沒有軍艦供他受較深的訓練。他只得回家等候一年,才又得去到海軍練習艦「同濟」號上了三年學兵軍官。就是在「同濟」艦上,他親身經歷到中國國恥最難忘的一次意外事件,並且最後使得他決心脫離海軍獻身教育事業。

▲嚴修、張伯苓先生志同道合,揭開了中國近代教育史嶄新的一頁

1898年南開創始人之一嚴修,為了教育自己及友人的子弟開辦家館——「嚴館」,聘請張伯苓為教師。張伯苓應聘,對學生講授英文、數學、自然科學等課程,並重視體育。1901年士紳王某開辦「王館」,請張伯苓每天下午給學生上課。1903年嚴修和張伯苓去日本考察教育。日本教育發達,給了他們很深刻的印象。返國後他們決定把家館改為正式中學。1904年「第一私立中學」開學,共有學生73人,教師4人。每月經費為紋銀二百兩,由嚴王兩家分擔。1906年有人捐贈土地及捐款,於是蓋了校舍。1907年改名為「南開中學」。南開中學建立後三十年裡得到各方面的捐款,利用捐款在學校附近買了百餘畝土地,為將來擴展時需用。1919年創辦了南開大學,擁有文、理、商三個學院。1920年設礦學院。1931年增設經濟研究所。1932年設化工研究所。1923年設南開女子中學。1928年設南開小學。1932年南開學校共有五個部分:南開中學、南開女子中學、南開小學、南開大學及南開經濟研究所。學生總人數達3000人。

▲張伯苓(前排右一)與南開大學礦科創辦人李組紳等

▲張伯苓從捐資者盧木齋手中接過木齋圖書館的鑰匙

張伯苓是南開學校的首任校長。1936年年初他預見到一貫堅持愛國主義教育的南開早已引起日寇讎視,因而想到應在大後方有個迴旋餘地,決定建立重慶南開分校。他在重慶近郊建成校舍,同年9月重慶南開中學開學。從制訂計劃到建成上課僅用了9個月。面對創辦得如此神速的學校,人們讚嘆張校長是魔術師。他笑呵呵地說:「我不是魔術師,我是不倒翁,日本人把我打倒,我又站了起來!」

倡導愛國與報國結合

張伯苓反對只空喊口號而不做實際工作的所謂愛國,主張把愛國的精神和報國的能力結合起來。他說:「愛國可以出乎熱情,救國必須依靠力量。學生在求學時期,必須充分準備救國能力,在服務時期,必須真切實行救國志願。有愛國之心,兼有救國之力,然後始可實現救國之宏願。」他在1934年頒定南開校訓時強調,南開致力培養的是兼具「愛國愛群之公德」與「服務社會之能力」的人才。1937年7月,南開大學因師生愛國言行而被日軍炸毀。僅僅月餘,先生最疼愛的四子張錫祜奉命駕機開赴前線作戰,中途遇難殉國。張伯苓聽聞噩耗,默然許久,緩緩說道:「吾早以此子許國,今日之事,自在意中,求仁得仁,復何慟為!」先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他所倡導的愛國精神。

▲張伯苓參加校運動會開幕式,走在隊伍前面

踐行體育強國強種

對學生的體育鍛鍊,張伯苓傾注了極大的心血。當晚清的知識分子還是一襲長袍馬褂、一步三搖時,張伯苓就要求嚴館的學生進行跳高、跳遠、踢球、賽跑等各項體育鍛鍊。那時沒有體育設施,他就在院子裡放兩張木椅,上面架一個雞毛撣子的長竹杆,作為跳高的橫杆,讓學生把長辮子盤在頭上,撩起長袍的衣襟,學跳高。這在當時卻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罕見之舉。

南開學校創辦後,他更強調:「南開學生的體質,決不能象現在一般人那樣虛弱,要健壯起來」。於是體育教育便在南開風風火火地開展起來,各年級每周都有二個小時以上的體育課。張伯苓還言傳身教,經常與學生一起踢足球,不時親自帶領學生參加比賽。

▲張伯苓為學生足球比賽開球

可以說,南開學校是張伯苓以體育強國強種的重要試驗場,其鴻鵠之志體現在當時南開的每一個角落。在張伯苓的大力倡導下,體育之風吹遍了南開園,優秀的運動選手和實力雄厚的運動代表隊也不斷湧現。從董守義到郭毓彬,從中北足球隊到南開五虎,都是曾經在天津、華北及全國各地甚至遠東比賽中威振一時的驍將猛士。

▲南開女子足球隊

「積沙成塔,積羽沉舟。」張伯苓的努力在當時的全國都產生了廣泛影響,他還被推為中國體育事業的領導人物。正如著名體育專家、曾任職於南開的郝更生所指出的那樣:「中國近五十年來的體育史,和張先生有不可分離的關係……數十年來,先生提倡體育的熱忱,始終不懈,其精神感召和領導作用,對我國體育有不可磨滅的影響,我國體育能有今日的基礎,先生之功甚大。」

▲張伯苓與西南聯大師範學院師生合影

辦「土貨化」、中國化的南開

張伯苓是近代中國學習西方教育的先進代表之一,在引進西方教育體制和教學方法時,最初也曾走過一段彎路。1924年,學生寧恩承在《南大周刊》發表《輪迴教育》一文,尖銳批評南開教育食洋不化、脫離實際。經過反思,先生加快了教育改革步伐。到1928年,他明確提出,南開今後的發展要「以中國歷史和中國社會為學術背景,以解決中國問題為教育目標」。從全盤引進並照搬西方教育,到主張教育要適合中國國情、辦出一個「土貨化」即中國化的南開,是先生在學習外國過程中反覆摸索得出的正確結論。他的正反兩方面的辦學經驗,對我們今天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教育發展道路,仍具有深刻的啟示。

▲1951年2月23日,張伯苓老校長在天津病逝,張伯苓逝世時群眾送葬的場面

張伯苓生活和他的為人一樣,始終樸實無華,老舍和曹禺稱讚他「不吸菸,也不喝酒,一輩子也不摸麻將和牌九」,始終過著布衣蔬食的生活。他深知儉可養廉,婚後曾對夫人說:「教育清苦事業,所入無多,當量入以為出,家中事悉以累汝。」所以一切家務均由夫人親自料理,而從無僕役。張伯苓去北京辦事,永遠坐三等車廂,每次都住在一家一天一元錢,管吃管住的小店。張伯苓性喜安靜,但不刻意追求居住的舒適與安逸,當時他的名氣已經很大,可是仍然居住在西南角平民區的簡陋住宅裡。一次,張學良將軍慕名來訪,汽車在土路上跑了幾趟也沒找到「校長公寓」。事後張學良驚嘆說:「偌大大學校長居此陋室,非為始料,令人敬佩!」但是,張伯苓十分注意個人儀表,衣著整潔,樸素大方,他在嘴邊上常掛著一句玩笑式的「名言」,叫做:「勤梳頭,勤洗臉,就是倒黴也不顯。」

張伯苓為南開奮鬥一生,但到晚年卻遭遇了歷史的尷尬。

備受蔣介石敬重

「七七事變」,南開大學遭日寇轟炸,幾成一片廢墟。此時張伯苓正在南京。噩耗傳來,他心如刀割。蔣介石當即向他保證:「有中國就有南開!」這句話感動了張伯苓。從此他真誠願幫蔣介石挽救貧弱的中國,希望南開能在政府支持下得到恢復與發展。

▲1938年,張伯苓與蔣介石在國民參政會上

抗戰期間,政府令南開大學南下長沙,與北大、清華共同組成臨時大學,後遷昆明,改名西南聯合大學,張伯苓任校委會常委之一。他將大學工作委託校秘書長黃鈺生,自己長駐重慶。當時重慶是陪都,政府的高官和上層人士都雲集於此。他在重慶南開的住宅一時成了重慶社交活動的中心。

蔣介石多次拜訪張伯苓,有時為祝壽,有時為探病,有時為捐款。他早就看中在教育界舉足輕重的張伯苓,一再請他入黨。第一次是孔祥熙讓行政參事、南開校友張平群出面,第二次是由貴州省政府秘書、南開校友鄭道儒提出。兩次都被張伯苓謝絕。

1941年國民黨秘書長吳鐵城來訪,再次請他入黨,張伯苓依舊頂住。吳鐵城臨走將一張國民黨黨證放在桌上,黨證的「介紹人」一欄赫然寫著「蔣中正」,張伯苓礙於情面沒好意思退回。

蔣介石為表彰張伯苓的業績,1944年授予他一等景星勳章,同年南開校慶日,蔣介石親蒞祝賀。1946年張伯苓赴美治病,蔣介石贈他15000元美金。所有這些深深感動了重友情講義氣的張伯苓。

為蔣介石「跑龍套」

1948年6月,蔣介石請張伯苓出任考試院院長,並令天津市長杜建時以南開校友身份去勸說。張伯苓對杜建時表示:「我不願做這些事,我是辦教育的,還是辦教育為好。」

張伯苓說這話是真誠的。1926年北洋軍閥政府顏惠慶組閣,聘他為教育總長,被謝絕了。1927年張學良主持北方政局,聘他為天津市長,他也沒接受。張伯苓一心一意辦教育,不願從政。

在那段日子,杜建時幾乎每天晚上都來張家,令張夫人十分厭煩。她勸丈夫:「你歲數大啦,就不要去南京了吧!」

杜建時還發動國民黨內的南開校友紛紛敦勸張校長,張伯苓都一一婉拒。6月下旬,蔣介石寫來親筆信。張伯苓感到盛情難卻,左右為難,沉思良久,在無可奈何中勉強允諾,但內心極不情願。他提出兩個條件:一是任期僅為三個月,二是仍兼任南開校長。

黃鈺生得知校長要去南京很不以為然,張伯苓長長嘆了口氣:「蔣先生讓我去『跑龍套』,我只好跑一跑吧!」

1948年7月張伯苓赴南京就任,從此離開他用畢生心血澆灌的南開園,心情十分苦澀。一到南京,他兼任南開校長的條件就沒能兌現,行政院已免去他南開校長一職,任命何廉為代理校長。他有一種從自己紮根的土壤上被強行拔除的痛楚。

張伯苓就職那天,手拿一把摺扇,上臺只說了兩句話:「兄弟對這工作完全外行,以後一切事都由賈景德副院長管理。」

「飛飛不讓老校長動」

一個月後張伯苓從南京回津,臉色很不好。他的三子張錫祚問他南京情況,他搖頭嘆息:「唉,無官不貪,無吏不汙!」

他目睹了國民黨的腐敗與黑暗,對蔣介石多年的幻想在短短一個月裡開始破滅。南京不斷來電催回,他只好又去呆了些日子。三個月的期限一滿,他就離開南京,隱居重慶。

1949年天津、北平、上海和南京相繼解放,形勢的發展令張伯苓的幻想徹底破滅。他苦惱、彷徨,茫然不知所措……

在張伯苓最苦悶的時候,忽然接到一封寄自香港署名「無名氏」的簡訊,信中寫道:「老同學飛飛不讓老校長動。」「飛飛」是周恩來的筆名,張伯苓一下子就明白,是周恩來對自己的關懷與保護,這位鐵打的漢子禁不住兩眼溼潤。

原來張伯苓的老友傅作義在北平和平解放後,十分惦念張伯苓在重慶的安全。他同張伯苓長子張希陸談起此事,希陸也很焦慮,請傅作義轉告周恩來。幾經周折,便有了那封「無名氏」來信。

不舍南開 拒絕邀請

蔣介石退到重慶後,親自到張伯苓家請他回任,而張伯苓堅決要求辭職。蔣介石又多次派蔣經國和張群來勸張伯苓攜帶家眷去臺灣地區或美國,張伯苓始終沒有答應。蔣介石飛往臺灣前,1949年11月21日,再次到張伯苓家勸他與自己一起走。

張伯苓只反覆說一句:「您抬愛我啦!」便低頭沉默不語了。

室內氣氛十分緊張。這時張夫人毅然進屋打破僵局,對蔣介石說:「蔣先生,他老了,又有病,做不了什麼事,該退休啦。您讓他辭職吧!」 蔣介石面帶笑容轉向張夫人:「張先生退休可以去美國,去臺灣也可以。全家都去不更好?無論到哪兒,生活上的一切問題都由我安排。」

張夫人堅定地回答:「我們的三個兒子都在北方,我們哪兒也不去。他捨不得他的兒孫,更捨不得他的南開。您還是讓他辭職吧!」

張夫人這番話讓蔣介石啞口無言,只好悻悻離去。蔣介石走後,張伯苓悲憤不已,自言自語道:「嘿,我一腳踹進臭溝裡!」

過了兩天,終於收到批准他辭去考試院院長的公文,他才略感寬慰。

蔣介石走後,蔣經國多次對張伯苓說:「給先生留下一架飛機,幾時想去都可以。」

張伯苓一再表示:「不願離開南開,更不願離開祖國!」

隱居家中 心繫南開

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張伯苓對共產黨的政策和作風十分欽佩,毅然將重慶南開中學和南開小學捐獻給國家。他向已任政務院總理的周恩來寫信說自己正「閉門思過」,後又表示想回北方。1950年5月3日周總理派飛機把張伯苓夫婦接到北京,安置在傅作義寓所。周總理常來看望,師生倆推心置腹地交談。張伯苓說:「過去我迷信蔣介石,現在我承認自己錯了。」又說:「共產黨的對外政策好,例如籤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就十分英明,我雙手贊成。另外,對消除貪汙和搞經濟建設,我也一百個擁護!」

看著全國欣欣向榮的形勢,張伯苓越加思念南開。但周總理考慮到張校長如果立即回津,可能會遭到激進分子的批鬥,因此挽留他在北京住了四個多月。9月14日張伯苓夫婦返回天津。臨行前夕,周總理和鄧穎超在中南海設宴為校長和師母餞行。宴席上周總理詢問,校長回津還有什麼困難?

在座的希陸為父親曾任考試院院長表示憂慮。周總理說:「放心好啦,我給天津寫信,說明是我們把校長接回來的。」

周總理隨即寫信囑託南開校友、天津市市長黃敬關照張伯苓。儘管如此,到了基層仍阻力重重,希陸的擔憂終成現實。短短三個月的考試院院長,張伯苓付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沉重代價。

回津後,張伯苓沒有分文收入,完全靠三個兒子贍養。夫婦倆同錫祚一家住在一起。

▲晚年回到天津的張伯苓與校友合影

返津第二天,張伯苓就來到日思夜想的南開中學,校方對他十分冷漠,僅派幾名普通職工陪他坐在會客室。沒多久就傳來校領導要在會客室開會的消息,張伯苓只好離開。他沿著校園走了一圈,沒見到一個學生。原來校方令學生此刻一律留在教室裡,不讓張伯苓接觸到學生。當天下午,他到南開大學,幾位老友給了他些許慰藉,使他感到人間尚有真情在。

10月17日是南開校慶日。16日晚,南開中學派人來對錫祚交代:不要讓張伯苓參加校慶活動。第二天早晨下起了小雨,張伯苓穿上雨衣正要去南開中學。錫祚對他說:「下雨了,爸爸您就別去啦。他們也不太歡迎您。」張伯苓馬上就領會了,脫下雨衣:「好,既然下雨就暫時不去吧!」

校慶日下午,張伯苓忍不住還是到南開大學,會晤一些知心朋友,關懷學校的發展規劃。但一些激進師生對他充滿敵意,他精神上受到沉重打擊,從此再也不願去自己一手創辦的南開了。1950年秋天以後,他隱居家中,沒有踏進南開校園一步。這時他發現自己一生的工作被全盤否定,內心極其痛苦。獨自一人時,不是發呆,就是用手擊頭,長籲短嘆。這位面對日寇自稱「不倒翁」的巨漢,此時竟頹然倒下。

兒子和兒媳儘量營造輕鬆愉快的氛圍,常在家設便宴,分批邀請南開校友。也有校友邀校長去作客。一次席間,他豪放地說:「咱們南開校友真是遍天下,在北京有周恩來擺宴席,到了臺北,吳國楨也會請客的!」

校友們怕校長寂寞,經常在下午三點至五點來陪他說話。晚上八點整,張伯苓便拿出七塊大小不同、款式各異的舊手錶,同收音機裡的廣播對時。這些表都是學生們的禮物。對表成了他每天晚上的一大樂事。

張伯苓還愛到戲院消磨時光,「大舞臺」、「小梨園」是他常去解悶的地方。

▲晚年張伯苓夫婦

張校長的遺產

1951年2月14日晚飯後,張伯苓的好友、南開校友盧開瑗來拜訪,告訴他:據小道消息中央將任命他為政協副主席!張伯苓聽了非常激動,兩人談得無比興奮。客人告辭,他堅持要送下樓,一直送到大門口,然後返回二樓臥室,依舊沉浸在亢奮中。這時兒媳給他端去一杯熱茶,只見他口歪眼斜,已不能說話了。錫祚急忙請來醫生,診斷為腦溢血,2月23日溘然長逝。

張伯苓去世的次日早晨,周總理從北京來弔唁。隨後他對在場的南開校友說:「張校長剛從重慶回來,本想讓他先休息休息,再請他出來工作,沒想他突然故去了。」有校友提出應怎樣評價張校長,周總理說:「看一個人應該根據他的歷史背景和條件,切不可用現在的標準去評價過去的人。張校長一生是進步的,愛國的。他辦教育卓有成績,是有功於人民的。人民政府對張校長十分關心,對他寄予希望。他突然去世,十分可惜。」他還說,校長晚年雖有失誤,但畢竟沒跟蔣介石去臺灣。

親人們收拾張伯苓遺物時,發現他的錢夾裡僅有七元四角和兩張戲票。張伯苓身後只有這區區幾塊錢。他房無一間,地無一畝,但留下了四座學校:南開大學、南開中學、南開女中和重慶南開中學。

在他們心中,他是這樣的張伯苓

周培源

「與時俱進的教育家」

葉篤正

「今天的教育家難出其右」

黃鈺生

「令人終生感念的張校長」

吳大猷

「意志堅強的實行者」

吳大任

「為教育奮鬥終身的老校長」

朱九思

「我所欽佩的張伯苓校長」

戴逸

「南開模式值得借鑑」

顧明遠

「民主治校的典範」

胡適

「中國現代教育的開創者」

顏惠慶

「中國教育界的領袖」

何廉

「真誠懇摯樂觀的張校長」

今天

讓我們用這條微信

懷念「南開之父」張伯苓

原標題:《懷念 | 「南開之父」張伯苓:我不是魔術師,我是不倒翁!》

相關焦點

  • 懷念 | 「南開之父」張伯苓:我不是魔術師,我是不倒翁!
    他在重慶近郊建成校舍,同年9月重慶南開中學開學。從制訂計劃到建成上課僅用了9個月。面對創辦得如此神速的學校,人們讚嘆張校長是魔術師。他笑呵呵地說:「我不是魔術師,我是不倒翁,日本人把我打倒,我又站了起來!」張伯苓反對只空喊口號而不做實際工作的所謂愛國,主張把愛國的精神和報國的能力結合起來。他說:「愛國可以出乎熱情,救國必須依靠力量。
  • 南開之父張伯苓,晚年為何未準參加南開校慶?
    1936年年初他預見到一貫堅持愛國主義教育的南開早已引起日寇讎視,因而想到應在大後方有個迴旋餘地,決定建立重慶南開分校。他在重慶近郊建成校舍,同年9月重慶南開中學開學。從制訂計劃到建成上課僅用了9個月。面對創辦得如此神速的學校,人們讚嘆張校長是魔術師。他笑呵呵地說:「我不是魔術師,我是不倒翁,日本人把我打倒,我又站了起來!」  張校長為南開奮鬥一生,但到晚年卻遭遇了歷史的尷尬。
  • 教育家張伯苓的重慶緣
    那時北京、上海開創許多私立大學,都是只辦文、法、史、地、國學等文、法科,教師抱的是線裝書去上課,而張伯苓專請留美多年的凌冰博士為大學部主任,除開設文科外,還設理科和商科,這在當時也是十分難得的。南開大學的興辦和發展,對張伯苓來說,並不意味著興辦教育的終結。建立一個完整的南開教育體系,才是他興辦教育的宏偉大略。張伯苓既以辦學為救國的手段,故早就不以在天津創辦學校為滿足。
  • 南開之父張伯苓:北洋水師官兵,創辦南開系,成現代教育創造者
    張伯苓投身教育,說起來還頗為曲折。少年張伯苓選擇的人生之路並不是教育,而是從戎。光緒二十年(1894年),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的優秀畢業生張伯苓和其他17名同學被派往北洋艦隊實習。然而南開大學創辦的艱辛,不是個中人是無法體會的。1904年,在嚴修的大力支持下,張伯苓在天津城西南一塊俗稱為「南開窪」的地方,創建了「私立中學堂」,後正式定名為「南開學校」,此為南開之始。
  • 解讀實踐經典 | 百年南開:異類、一代人師——張伯苓校長
    近些年來,我感覺特別是龔克教授來南開大學任校長以來,有關張校長的介紹特別多,我看張伯苓先生的介紹不多,看過唐國強演的電視劇《張伯苓》,聽學校領導在各種場合介紹張伯苓,和張伯苓的嫡孫張元龍先生比較熟,張元龍下鄉在我們老家的中朝水庫電廠,經婁傑介紹認識,方知有短暫的老鄉經歷,增添了一份熱情。
  • 大學教育系列 |「南開之父」張伯苓:教育「在造就完全的人格」
    南開小學1932年南開學校共有五個部分:南開中學、南開女子中學南開小學、南開大學及南開經濟研究所較課堂講授之力相去不可以道裡計。」十分提倡「強我種族,體育為先」在他看來體育不僅僅是一項體能訓練此外學校還成立東北研究會、天津研究會科學研究會等這些研究會不是閉門造車
  • 張伯苓:得入南開,即可放心
    1904年8月3日,花了兩個多月時間考察日本學校教育的清末翰林、直隸學校司督辦嚴修,剛登上開往中國的輪船就大發感慨:「吾安得於吾津試辦民立中學一處,以作中學之模範?」  陪同考察的嚴家私塾教師張伯苓回答道:「是不難,所慮者無地與錢耳。苟有此二者,吾極願效綿薄。」  一諾千金。
  • 「燃志之師」張伯苓:「中國不亡吾輩在!」
    這是1944年10月17日,張伯苓在《四十年南開學校之回顧》演講中,回憶自己創校動機。   「我在那裡親眼目睹兩日之間三次易幟,取下太陽旗,掛起黃龍旗;第二次,我又看見取下黃龍旗,掛起米字旗。當時說不出的悲憤交集,乃深深覺得,我國欲在現代世界求生存,全靠新式教育,創造一代新人。我乃決計獻身於教育救國事業。」這是1947年,胡適在《教育家張伯苓》一文中的描述。
  • 張伯苓,學貫中西,創辦南開大學,一個真誠的愛國者
    大家好,我是小評歷史。1919年9月25日,南開大學正式成立,學生雖然只有96名,可是教師陣容堪稱豪華,竺可楨、梅光迪、徐謨、何廉……這些人要麼是來自世界知名學府的高材生,要麼原來就是國外大學的教授或副教授,而南開大學開的薪水比當時所有中國的大學都低,憑什麼?
  • 南開尋「根」!張伯苓嫡孫張元龍到訪劉公島
    提起張伯苓,人們往往想到的是南開大學創始人、著名教育家、中國奧運第一人這樣的頭銜,但很少有人知道張伯苓教育救國、體育救國志向的確立與威海劉公島之間的特殊淵源。近日,張伯苓的嫡孫張元龍老先生到訪劉公島,追隨祖父的足跡,探尋南開愛國精神的起點。
  • 百年南開|與張伯苓攜手辦校的南開「老闆」嚴修
    胡適在評價嚴、張關係時也曾談到,嚴修和張伯苓的關係很好,他(嚴修)注重教育事業,接受新時代知識,對年輕的張伯苓從事教育事業幫助很大。 嚴修家世代鹽商,嚴修本人也是一位商界奇才。在他和張伯苓幾十年親如兄弟的共同努力下,南開教育集團成為中國民辦教育的驕傲。有專家評價說:民國教育最大的奇蹟不是北大、清華,也不是燕京大學、金陵大學。因為這些學校都有經費支持。
  • 南開大學百年校慶:昔日少年今已強,勿忘張伯苓
    手下學生多起來後,張伯苓就給他們加了一門當時舊私塾根本不可能有的課:體育課。為了錢,張伯苓四處低頭求人,甚至會去求一些軍閥頭子,但他認為這不丟人: 「我不是乞丐,乃為興學而作,並不覺難堪。」 在張伯苓等人的奔走下,連黎元洪等人都紛紛解囊資助,共得募捐款近9萬元。 1919年,在南開中學的南面空地上建起了兩幢教學樓,9月初進行新生入學考試,共招得96名學生。
  • 給南開老校長張伯苓的壽禮:一部英文紀念文集的誕生
    胡美1945年12月27日致顧臨信云:「為了慶祝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七十歲生日,他的弟弟張彭春邀請肖特韋爾博士(Dr.Shotwell)、孟治和我成立一個編輯小組,為周年紀念準備一個紀念專集。我要寫的題目是《中國醫學五十年》,你可以寫《張先生與Y.M.C.A五十年》,介紹張伯苓半個世紀來積極工作為Y.M.C.A作的偉大貢獻。當然你也可以任意選擇寫的題目。」
  • 張伯苓的「美滿」與不美滿
    張伯苓感到「欲救危亡,非造就人才不可;欲造就新人才,非興辦新教育不可。」胡適在《教育家張伯苓》一文中記載,張伯苓目睹這一切,深受刺激,喟然發嘆:「我在那裡親眼目睹兩日之間三次易幟,取下太陽旗,掛起黃龍旗;第二天,我又看見取下黃龍旗,掛起米字旗。當時說不出的悲憤交集,乃深深覺得,我國欲在現代世界求生存,全靠新式教育,創造一代新人。我乃決計獻身於教育救國事業。」
  • 張伯苓 最可悲是教書匠
    張伯苓一時無語,把菸袋撅斷說:「我不抽,你也別抽!」從此一生再沒有吸菸。 劉鄧大軍勢如破竹直指重慶。1949年11月27日,蔣介石第二次來到重慶南開中學催請校長張伯苓到美國。蔣說:「去臺灣也可以,無論去哪兒,生活一切等,都由我給想辦法!」張伯苓低頭不語。張夫人敢言:「我們哪裡也不去,他捨不得兒孫,更捨不得他的南開學校!」此前,張伯苓收到周恩來來信說「不讓老校長動」。
  • 「燃志之師」張伯苓:「中國不亡吾輩在!」③
    「南開作為一個大學和張伯苓作為一個大學校長,從未得到北大領導人的重視」,張伯苓「不欣賞自由教育,事實上在南開大學的課程表中看不出自由教育來,其定向是鼓勵職業的、實際的和技術性的學習。」人文學科在張伯苓治下的南開似乎不吃香,更難成氣候。這不是南開獨有的現象,也不是當時獨有的症狀。如今的大學,也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盛行,實用的、功利的學科盛行。
  • 張伯苓的榮與辱(下)
    第二年,《另一個中國》在美國出版,胡適撰文介紹了南開的誕生經過。文章結束時,胡適引用了張伯苓的一段話:「我對未來充滿希望。南開事業是無止境的,發展是無限的。讓我們拿出以往的勇氣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同心協力,使南開在建設祖國的事業中,成為重要的一員」。這時,國內戰爭已經十分激烈,蔣介石請張伯苓出任考試院院長,他不好拒絕,隨即就任。
  • 巧手巧心,我的彩蛋不倒翁最美麗
    水母網11月25日訊(通訊員 殷明利)在感恩節來臨之際,煙臺星海藝術學校二年級的同學進行了巧手巧心,製作彩蛋不倒翁的活動。實踐課上,同學們用蛋殼、大米或細沙作原料,彩筆勾畫,彩紙裝飾,做出了一個個形態各異、造型新穎獨特的彩蛋不倒翁。
  • 梅貽琦與他的老師張伯苓
    據胡適《張伯苓傳》記載,張伯苓目擊心傷,喟然嘆曰:「我在那裡親眼目睹兩日之間三次易幟。取下太陽旗,掛起黃龍旗。第二次,我又看見取下了黃龍旗,掛起了米字旗,當時說不出的悲憤交集,乃深深覺得我國欲在現代世界求生存,全靠新式教育,創造一代新人,我乃絕計獻身於教育救國事業。」張伯苓這種覺悟和決心,與當時全國知識界呼喚的革新運動是一致的。1898年的戊戌變法就是這種運動的高潮。
  • 中班科學教案:不倒翁
    看到孩子詢問的眼神,我就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於是我就設計了這個教學活動。  目標設計:     1、能大膽的說、唱「不倒翁」,並嘗試用肢體予以表現。  2、體驗在活動中表現「不倒翁」的樂趣。  二、課堂實錄  一、猜猜不倒翁  1、師:「今天老師帶來一個小小的寶盒,寶盒裡有什麼呢?」  (幼兒討論。)(有的猜水果、玩具、好吃的、書……)  2、師:「原來是許多小小不倒翁,它可不是普通的玩具。」  二、玩玩不倒翁  1、「想不想玩玩這些可愛的不倒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