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乾隆喜歡下江南,殊不知,比起南巡,晚年的乾隆更喜歡東巡,也就是巡視山東,為什麼如此熱愛呢?因為可以收貢品收到手抽筋。
乾隆皇帝早期可不是以這種貪財形象出現的,在即位之初,他以拒絕收貢品而聞名,還為此特意下達了詔書彰顯決心。
在詔書裡,乾隆說自己因為老爹雍正去世痛心不已,況且還得服喪三年,無心享樂,要求各地大臣在三年內停止進獻各種貢品。
等守孝期滿後,乾隆依然表示不收貢品,體現出對物質享受的拒絕態度,乾隆曾在一道諭旨裡說明自己不收貢品的理由。他認為大臣們進貢不過是想藉此與皇帝攀上交情,好滿足自己的私慾。
瞧瞧,多明白的皇帝啊!
然而,是人都有貪心,只不過貪心的程度不一樣,乾隆也是人,自然不能免俗,他從來就不是禁欲主義者,對物質享受情有獨鍾。身為天皇貴胄,他從小就被培養起了超級精細的欣賞口味。
雖然登基之後乾隆強忍了十來年,但一個人的天性是不可能被長期抑制的,步入中年之後,乾隆的皇帝事業順風順水,自信心直線增長,他認為自己已經對國家做出了無法衡量的巨大貢獻,也應該享受一下了。
於是在乾隆十六年他借著首次南巡外加太后六十大壽的名義,下了道聖旨,內容大意是碰到這麼大的慶典,許多臣子一再要求進獻貢物,如果他一概拒絕,似乎不近人情。
嗅覺敏銳的大臣們馬上發現了聖旨隱含的內容:皇帝想要禮品了。
於是全國的大小官員通通忙活起來,四處搜羅奇珍異寶。說實話,能在專制體制下成長起來的大臣,往往都是揣度上意的老手,成天就是琢磨皇帝的喜好,如果把這點心思放在工作上,他們人人都可以成為優秀的員工。
也許有的小夥伴會疑惑,全天下都是皇帝的,他犯得著拉下臉來跟大臣們要東西嗎?
這得簡單介紹下清朝的財政制度。清代皇帝的私人財政和國庫是完全分開的,國庫由戶部掌管,而皇帝的私人財政由內務府掌管。
皇帝的個人財富主要來源於:內務府管理的皇家莊園的收入;內務府通過經商、放貸等方式額外創造的收入,除此以外,皇帝想要改善下生活,就只能靠各地給皇帝的進貢了。
從一定程度上說,清代皇帝的生活質量與貢品息息相關,為了滿足自己日益高漲的物質欲望,乾隆才厚著臉皮發了那樣一道聖旨,可見皇帝也不是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
貪慾的大門一旦打開,就再也關不上了。隨著貢品越收越多,乾隆的胃口也越來越大,對貢品的索取幾乎要達到失態的程度。
在乾隆四十一年,66歲的乾隆皇帝第四次東巡山東。他的一生,對於山東有著特殊的興趣,一共光臨11次,有6次是南巡經過,5次是專門來訪。
這一次東巡,聲勢十分浩大,沿途前來接駕的王公大臣超級多,不止是河北、山東的地方大員,就連附近的蒙古王公、鹽政織造,甚至連湖廣、四川、廣東等地的封疆大吏也聚集於此。
這群人爭先恐後來到這裡,目的只有一個:給老皇帝送禮。
於是乾隆此次的山東之行,成為了大臣們的賽寶大會。那些運送貢品的車隊,遠遠望去都透露著珠光寶氣。
乾隆的愛好早就被那些精明的臣子們摸得一清二楚。鐘錶、字畫和古玉,最討乾隆喜歡。另外,扳指、鼻煙壺、小刀等,也容易被皇帝收下。
有一次,粵海關提督李永標、廣州將軍李侍堯進獻了一批貢品,其中有座鍍金洋景表亭,也就是比較華麗的座鐘,很得乾隆喜愛。
乾隆為此還發布了指示,大意是「這件東西挺好,以後照著這個樣子多找幾個,別管這東西有多貴,咱不差錢。」
從此,官員們瘋了似的搶購這些西洋鐘錶,連帶著八音盒的價格都跟著水漲船高。
然後乾隆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他要麼一個人蹲在玉庫裡擺弄那些大臣們上貢的玉器,要麼和妃子們擺弄那些鑲珍珠的玉如意,日子過得很滋潤。
但是僅僅靠貢品,還不能保證乾隆的日子過得足夠舒坦,因為皇帝家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了。
由於皇家莊園的規模有定製,內務府的經營水平又很差,皇帝的小金庫裡財富增長速度極慢明顯不能滿足皇帝的花費,他可是有一大家子人呢,今天賞賜個妃子,明天賞賜個阿哥的,錢是真不夠用,把乾隆給愁壞了。
為了掙錢,乾隆也動過很多腦筋。他派內務府官員採買俄羅斯皮貨,販到內地轉賣,想大賺一筆。但由於內務府官員無能,掙的比預期少多了,最後沒辦法只能攤派到各處織造。
乾隆還允許內務府對商人發放高利貸,出售部分特許商品的經營權以牟取暴利,但是收入依舊增長的很慢。
乾隆意識到,不是自己太無能,而是內務府那撥人太廢物,他得找個理財高手,幫助自己利滾利滾利。
想睡覺來枕頭,一個長相英俊的小夥進入了乾隆的視線,他就是人人熟知的和珅和大人。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讀書人往往恥於談錢,明明窮得叮噹響,卻還要擺出一副視金錢如糞土的模樣。和珅卻不然,完全信奉金錢至上和親兄弟明算帳。他是官二代出身,姥爺伍彌泰做過大學士,向他借2000兩銀子,他逼著老頭拿自家地契抵押,親舅舅跟他借錢,借了15000兩,他按月給人家算利息,連本帶利最後滾到21450兩。
為了給皇帝創收,和珅開動了全部腦細胞,終於被他想出來個損招——議罪銀,話說這也不是他的原創。議罪銀早在漢代就很是盛行,意識是花錢贖罪,像我們熟知的飛將軍李廣,好幾次貽誤戰機被判了死刑,都是花了大價錢買命的。
議罪銀制度一出,聰明的大臣們馬上就發現了妙處,甚至還有自己給自己搜羅罪名主動繳納的。比如河南巡撫畢沅以「未能迅速搜獲要犯」,自請罰銀兩萬兩;陝甘總督勒爾謹以失察客商走私玉石自行議罪繳銀四萬兩。以小過而甘重罰,既說明大臣們對自己要求的嚴格,又為皇帝小金庫的充實不聲不響地立了功,可謂一舉兩得。
在和珅的操作下,議罪銀制度為晚年皇帝的錢包裡注入了大量現金,乾隆的腰包終於鼓了起來。
不過乾隆的收受貢品和議罪銀制度,為腐敗滋生留下了巨大的空間,自此,大清王朝雖然看起來還維持著盛世,但內部早已千瘡百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