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基因編輯的神經元能修復中風大腦 還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2020-12-17 前瞻網

中風通常會導致永久性殘疾,永久性失明、帕金森等神經退行性疾病威脅著越來越多人群……但將來,通過使用移植的新的健康神經元替換死細胞,可以修復中風導致受傷的大腦。而且,經基因編輯「二次發育」後的神經元,還成功地讓失明小鼠重見光明。

中風大鼠恢復正常活動功能

瑞典隆德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將人類皮膚細胞重新編程為神經細胞,然後將其移植到大鼠的大腦中,成功地恢復了中風大鼠的活動能力和觸覺。該研究現已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移植六個月後,我們可以看到新細胞如何修復中風對大鼠大腦的損害。」Zaal Kokaia教授與高級教授Olle Lindvall、研究員Sara Palma-Tortosa表示。

隆德團隊和其他研究人員此前的幾項研究表明,可以將源自人類幹細胞或重新編程的細胞的神經細胞移植到患有中風的大鼠的大腦皮層中,從而使這些大鼠運動得更好。

但是,尚不知道移植的細胞是否能夠以恢復正常運動和感覺的方式在大鼠腦中正確形成連接。

而在近日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們又收穫了新的突破。他們還證明了宿主大腦真的與移植的神經細胞形成了功能連接。形成連接後,小鼠有很大機率恢復正常運動和感覺。

研究小組在研究中使用了幾種先進的方法——電子顯微鏡,基於病毒的追蹤技術,移植細胞中活性的激活和光遺傳學。通過這些手段,他們在受損的神經迴路中,形成了準確的連接。「我們已經看到,來自移植細胞的纖維已經生長到大腦的另一側,即我們沒有移植任何細胞的那一側,並建立了連接。以前的研究都沒有證明這一點。」

「令人驚奇的是,(我們)發現實際上有可能修復中風受損的大腦,並重建失去的神經連接。該研究希望,將來有可能用新的健康神經細胞代替死亡的神經細胞。在中風患者中,即使要實現這一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Olle Lindvall教授表示。

在這一過程中,研究人員使用了在實驗室經過重新編程的人類皮膚細胞,重組後形成神經細胞。然後,將它們移植到大鼠的大腦皮層中——這是中風後最常見的受損區域。

研究人員將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我們想更多地了解移植的細胞如何影響另一半大腦。我們還希望更深入地了解移植如何影響記憶等大腦的常見智力功能。此外,我們還將研究這些移植可能的副作用。安全性是當然,對於將來要在臨床上使用的細胞移植而言,這極為重要。」

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上海的科學家在實驗室測試中發現,一種新穎的基因編輯方法可以再生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從而使患有永久性視力障礙的小鼠恢復視力。

該技術還可以將特定的神經膠質細胞轉化為神經元,從而能夠幫助患有帕金森氏病的小鼠恢復運動功能。

來自中國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的研究小組說,實驗室結果為各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臨床治療提供了一種頗具潛力的選擇——如帕金森氏病、阿爾茨海默氏病、肌肉營養不良、凍傷和某些類型的失明。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Mu-ming Poo稱,接下來會在猴子身上進行實驗室測試。如果所有動物測試都證明有效,他們希望該結果可以進一步投入人體臨床健康應用。

Poo補充說,這樣的方法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並且不會引起道德爭議,因為它們不影響生殖細胞,也不會影響子孫後代。

據悉,人類神經系統中的神經元,在受傷或死亡後一般無法再生。其他各種原因——例如藥物和遺傳因素,也可能導致神經元死亡,從而引發不同的神經退行性疾病。

據估計,全世界有超過1億人患有神經退行性疾病(如漸凍症、阿爾茲海默症、帕金森症),並且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增加,這一數字有望增加。

由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死亡引起的永久性失明,是另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該特定種類的神經元,起著連接眼睛和大腦的唯一橋梁的作用。

在對小鼠的實驗室測試中,研究人員發現,源自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層上神經膠質細胞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可以作為天然神經元,對光刺激做出反應,並能夠將視覺信號傳遞至大腦。

研究小組的首席研究員楊輝說:「我們發現,這種技術可以使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受損的小鼠恢復對光的敏感性。」

同樣,研究人員發現該方法可以將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s)有效地轉化為多巴胺神經元。對帕金森氏病小鼠的行為測試還顯示,它們的運動功能障礙得到緩解。

關於這項研究的論文於4月8日晚發表在知名生物期刊《細胞》(Cell)上。

期刊評價指出,以往的研究都集中在利用RNA靶向CRISPR系統來直接降低遺傳病模型中有害的突變轉錄本,而這項研究卻利用這些工具在體內進行治療性的細胞命運轉分化,因此非常有參考價值。

參考資料: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04/02/2000690117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04/200408102150.htm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0286-5

http://global.chinadaily.com.cn/a/202004/09/WS5e8e7f62a310e232631a4eae.html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神經元「超級替補」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這種特性給人類帶來了無窮困擾:一些功能性損傷導致失明、癱瘓,某些退行性改變引發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症……最近,上海科學家利用最新基因編輯技術,挖掘出了神經細胞變身「超級替補」的潛力,為神經損傷、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曙光。昨天深夜,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上海科學家的這項成果。
  • 神經元「超級替補」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新聞—科學網
  • 新開發的光敏蛋白可以恢復失明小鼠的視力
    赴美看病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一種名為MCO1視蛋白的新開發的感光蛋白,通過基因療法將其附著在視網膜雙極細胞上,可以恢復失明小鼠的視力。 今天發表在《自然基因療法》上的納米顯微鏡的研究結果顯示,完全失明的老鼠——也就是說它們沒有光感知能力——在治療後恢復了顯著的視網膜功能和視力。
  • 幹細胞分化神經元細胞,變身「超級替補」,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不僅是青光眼,還包括缺血性視網膜病等眼疾都會使得視神經節細胞死亡,導致永久性失明,有非常多的人陷入病痛的折磨。擅長基因編輯技術的楊輝研究組探索出了一條獨特路徑:他們從國外科研報導中發現了一種小巧的RNA編輯工具,可以比較安全地進入生物體內進行基因編輯,從而讓膠質細胞轉變成多能幹細胞,再重新分化成科學家需要的神經元細胞。
  • 視力下降問題獲重大突破,哈佛團隊採用重編程神經元法,恢復小鼠一半視力
    研究結果發現,可通過把小鼠眼睛的神經元重編程到一個更年輕的狀態,讓其視力獲得再生和恢復。而來自歐洲的科學家則選擇將猶他電極陣列植入相應神經元,通過控制注入大腦的電流量形成眼內閃光,讓小鼠更快完成識別,從而完全繞開了對眼睛的需求。眾所周知,我們的視覺系統很複雜,不但有接收入射光的感光器,在這些感光器和大腦之間還存在著至少三種類型的神經元。
  • 修復衰老大腦時代來臨?自然最新封面:重編程視神經恢復視力
    當地時間12月3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以封面報導的形式發表了一項研究,研究團隊利用基因治療誘導小鼠眼睛的神經元重編程到一個更年輕的狀態,讓它們重新獲得視力再生和恢復的能力。研究還進一步揭示了衰老機制,為青光眼等年齡相關的神經元疾病的治療指出了新的潛在靶點。
  • 眼球神經細胞再生或能恢復視力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雜誌2日發表的一項逆衰老研究突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科學家將小鼠眼睛的神經元,重編程到一個更年輕的狀態,讓它們的視力獲得再生和恢復。該研究為人類進一步揭示了衰老機制,同時為青光眼等年齡相關性神經元疾病的治療指出了新的潛在靶點。
  • 科學家發現眼球神經細胞再生或能恢復視力
    雜誌2日發表的一項逆衰老研究突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科學家將小鼠眼睛的神經元,重編程到一個更年輕的狀態,讓它們的視力獲得再生和恢復。該研究為人類進一步揭示了衰老機制,同時為青光眼等年齡相關性神經元疾病的治療指出了新的潛在靶點。
  • 一鍵返老還童,哈佛科學家及復旦校友恢復了老年小鼠...
    為了測試他們的治療是否能讓小鼠恢復一些神經可塑性,Sinclair和同事們用鑷子破壞了它們的視神經,並將一種無害的攜帶三種重編程因子基因的病毒注入它們的眼睛。他們報告說,這種注射阻止一些受損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死亡,甚至促使一些細胞長出新的軸突延伸到大腦。
  • 失明有救了!科學家用納米粒子重建視網膜:失明小鼠重獲視力
    7月8日,據外媒報導,國際研究小組展示了一種潛在的視網膜病變患者恢復視力的方法,他們通過使用特殊的納米粒子來重建視網膜,並且成功使失明老鼠重獲視力。眾所周知,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其相關視網膜病變非常普遍。
  • 《自然》封面:視網膜神經細胞實現「返老還童」,成功恢復老年小鼠...
    編輯:小明月來源:幹細胞者說衰老,從細胞層面來講,就是一個組織出現功能障礙,再生能力逐步退化的過程。造成生物機體衰老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表觀基因組隨著時間變化,擾亂了基因表達模式,導致組織功能和再生能力下降。
  • 復旦大學團隊讓失明小鼠重獲視力
    視網膜是一類重要的感光組織,能將光信號轉變為神經信號,從而讓大腦「看見」光。然而,一類叫做視網膜退行性疾病的頑疾卻會讓感光細胞出現不可逆的損傷,影響人的視力,甚至導致失明。目前,此類疾病還沒有良好的治療方法。今日,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研究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的一項發明,有望為視網膜退行性疾病帶來治療的希望——他們帶來的一款人造光感受器,讓失明小鼠重新對光產生了應答!人造光感受器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此類設備有望通過與受損的視網膜進行連接,人為將光信號轉為神經信號,幫助患者重見光明。
  • 科學家使用光敏蛋白恢復視力
    科學家已經使用基因療法來恢復盲小鼠的視力,並計劃在今年晚些時候對人類進行這項技術的臨床試驗。 在美國公司Nanoscope進行的試驗中,無光感的完全失明的老鼠在治療後顯示可恢復明顯的視網膜功能和視力。 在實驗室進行視覺測試(例如迷宮導航和檢測運動變化)時,處理過的小鼠更快。 在人類中,該療法以與年齡相關的黃斑變性和色素性視網膜炎(RP)的老人眼內注射的形式進行。
  • 可重編程到「年輕態」 眼球神經細胞再生或能恢復視力
    據英國《自然》雜誌2日發表的一項逆衰老研究突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科學家將小鼠眼睛的神經元,重編程到一個更年輕的狀態,讓它們的視力獲得再生和恢復。該研究為人類進一步揭示了衰老機制,同時為青光眼等年齡相關性神經元疾病的治療指出了新的潛在靶點。
  • 眼球神經細胞再生或能恢復視力 老齡小鼠已顯示...
    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科學家們成功地恢復了老鼠的視力,成為最新的一項重磅衰老研究突破。他們將小鼠眼睛的神經元,重編程到一個更年輕的狀態,視網膜上老化的眼睛細胞時鐘「逆轉」,從而讓它們的視力獲得再生和功能恢復。
  • 神經退行疾病治療新途徑:中國科學家為小鼠再生視神經節細胞
    在常見的神經性疾病中,視神經節細胞死亡導致的永久性失明和多巴胺神經元死亡導致的帕金森疾病是尤為特殊的兩類,它們都是由於特殊類型的神經元死亡導致。我們之所以能看到外界絢爛多彩的世界,是因為我們的眼睛和大腦中存在一套完整的視覺通路,而連接眼睛和大腦的神經元就是視神經節細胞。
  • Science:研究揭示大腦與眼睛神經元再生機制
    2020年10月6日訊/生物谷BIOON/---神經元的死亡,無論是在大腦還是在眼睛中,都會導致許多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包括失明以及帕金森病。目前對這些疾病的治療只能減緩疾病的進展,因為一旦神經元死亡,就無法替代。
  • 中國科學家通過膠質細胞向神經元轉分化治療神經性疾病的基礎研究...
    該項研究通過運用最新開發的RNA靶向CRISPR系統CasRx特異性地在視網膜穆勒膠質細胞中敲低Ptbp1基因的表達,首次在成體中實現了視神經節細胞的再生,並且恢復了永久性視力損傷模型小鼠的視力。同時,該研究還證明了這項技術可以非常高效且特異地將紋狀體內的星形膠質細胞轉分化成多巴胺神經元,並且基本消除了帕金森疾病的症狀。該研究將為未來眾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一個新的途徑。
  • 今日《自然》重磅:恢復神經再生,年老小鼠重獲年輕好視力!
    科學家們利用三種基因,讓視網膜的神經細胞實現「返老還童」,重新獲得修復損傷和再生的能力。因青光眼或自然衰老而視力減退的小鼠,重新了獲得年輕時的正常視力。這項研究也憑其重要性登上了最新一期的封面。用改進後的新療法,對小鼠經過一年多的連續治療後,目前還沒有觀察到腫瘤發生,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現象令人鼓舞。神經再生為測試三基因組合把細胞變年輕的能力,這支研究團隊選擇了視網膜中的神經節細胞(RGC)作為目標。
  • Nature封面文章|呂垣澄等逆轉視神經衰老恢復視力
    衰老過程導致器官功能退化,喪失再生修復的能力。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細胞表觀遺傳信息的丟失,例如DNA甲基化被擾亂,導致基因無法被正確地讀取和翻譯。衰老的細胞是否還能恢復年輕的表觀遺傳信息,進而恢復器官功能和再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