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除了科普文章點擊率直線上升,抑鬱症自評的試題點擊率也水漲船高。
搜索趨勢,來自百度指數
謹慎的朋友會自測一下,看健康情況。那麼問題來了,萬一遇到抑鬱得分過高,應該怎麼辦?
○ 為網絡世界中的信息所迷惑
想要採取措施,我們首先要自己用的這個自測題是什麼。
無論是「自測題」、「問卷」、「測一測」,這些林林總總的試題,本質上都是心理量表。
就像體溫計、血壓計可以可以測量人的生理特徵,心理量表測是用於某種心理特徵的工具。
不過,在心理量表和體溫計眼裡,心理量表這個兄弟可是很讓人瞧不起的。
為什麼呢?因為做量表,最重要的是信效度,而相比之下,心理量表的信效度顯得太差了。
信效度是兩個詞,信度和效度。
信度,可以理解為量表的可信程度。如果今天有人誇你真漂亮,明天就說你長得醜,這人就不可信,量表也是如此。
一支體溫計,你現在測是36℃,一切正常,過了一會兒再測一遍居然升到了38℃,這個體溫計就是不可信的。
但這種情況很少見,因為體溫計是按照成熟的工業化標準量產的,出現這種質量問題的情況並不多。
體溫計接受了人類科學的檢驗
而對於心理量表來說,如果你現在做抑鬱得分是18分,過了一會兒再做又變成了38分,這個量表可能就有問題。
合格的量表並制定者就像質檢員一樣,一定會好好檢測自己量表的信度。
學術上經常質疑的某些科學實驗可重複性低,說的其實就是信度問題。
效度,即有效性,你測出了你想測的東西就是效度高。
你用體溫計能準確測出了你的體溫,就是有效的,如果你的溫度計測了半天測出來的是血壓,效度就不高。
換做是心理量表,要測的是抑鬱結果測出來的結果是焦慮分數、要測綜合智力結果測出來的是歷史知識儲備、要測性格結果測出了星座,這個量表的效度就很失敗。
我們可以把效度簡單地理解成明確的目標
效度,往往讓心理量表編制者很頭疼。
因為心理量表面對的是一些主觀指標,比如抑鬱、創造性、智力等。不像溫度計測的是一個客觀的物理指標,這個屬性客觀而準確。
有些時候,因為編制者根據的理論不同,兩個量表測出來的結果就會有很大差異,可是誰也說服不了誰,因為彼此參照的主觀定義有差異。
既然主觀,制定量表的人怎麼知道他們這個東西很準確呢?
常用的一個方法是做好了一個量表,就讓目標人群去測一下,然後看一下這個記分準不準。
數據檢驗
比如先讓醫生找一群確診抑鬱症的人,然後抑鬱的和不抑鬱的人分別測一下,最後再用統計方法來檢驗這個準不準。
一個好的心理量表,從編制到測試的過程中,肯定會想盡辦法去解決信效度的問題。
量表在編制前,還要選擇仔細推敲合適的定義和理論。然後根據理論定義,編制好題目後,找到有代表性的人群反覆測試多次,以此檢查量表的信效度。
這就好比你生產體溫計,要先生產幾個樣品,檢查下效果質量。
除了編制要求嚴謹,量表的測試流程,也有嚴格的標準。測試時間,測試環境,施測人員的指導語,以及參與測試人員的精神狀態,這些東西都會不同程度影響測試結果。
流程、標準越嚴謹,表單的信效度也就越高
比如,你要用體溫計測3分鐘肛溫,結果把體溫計塞到口腔裡10分鐘,這結果肯定要不準。要想更好發揮量表的作用,一定是要按照規定流程來。
此外,使用心理量表還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陷:因為測試題目很多而且主觀性很強,有時候會受到測試人不配合或者故意迎合的影響。
比如有些人胡亂填上aabbccdd這種序列,或者人們能有意識地回答出想要的得分(這可要比高考考高分容易)。結果好好一份兒量表,得分就被攪亂了。
如果以為編制好一份信效度都說得過去的量表,就已經大功告成,可以一勞永逸了,那就太天真了。
一份負責任的專業量表,除了編制和實施需要嚴格制定外,還要在制訂好後不斷地修訂,或者根據適用人群的不同調整。
不同區域受不同文化背景所影響
比如美國的量表來到中國用,一定事先在中國人群中檢驗好多遍,重新修改。這可不是簡單翻譯一下的事兒。
比如,一個得分超30就可能是抑鬱症的量表,在中國用的話可能需要35分才能達到抑鬱症的標準。
總之,想要編制好一份合格的量表,需要不少的人力物力。大部分正規的量表也是有版權的,需要不斷更新維護的,只有不斷付費使用才能支撐起其製作成本。
網上能接觸到的海量免費測試,要麼是門外漢粗製濫造的產品,要麼用的就是老掉牙的過時版本。
當然,也不排除有人把優秀量表免費提供給大家。但是再優秀的一份量表,在網友不合格的測試環境下獲得的分數,效果都要打問號。
此外,很多量表的傳播者可能會想,雖然這個量表不準,大家測一下玩兒也沒壞處啦。
話這麼說似乎沒錯,什麼你像電影裡的誰誰誰,這種純娛樂性的量表,大家本就抱著玩兒的心態去做,自然無可厚非。
但是關於類似抑鬱症等精神疾病的量表大肆傳播,會產生什麼後果呢?
讓的確有隱患的人發現自己的問題,幫助其能及時就診治療,這是最好的結果;
心態積極的人,發現自己沒有風險,繼續開心過日子,這也不錯;
最糟糕的是一些問題不嚴重的人,測出來得分過高,一下子變得憂心忡忡,整日提心弔膽。
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
答案很簡單。去專業門診看看。
前面已經說過,心理量表的效度表現總是有所不足。在臨床中,抑鬱症等量表,更多是作為輔助診斷的工具。
就像醫生不會因為你體溫超過38℃,就說你是流感。要判定某種精神疾病,都有專業而嚴格的評判標準。
每個醫生都是在匯總患者的各項特徵信息後,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和專業知識進行謹慎的診斷。
所以,心理量表對於普通網友來講,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