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職稱還須有崗位才能在大學當上「教授」
本報訊(記者劉昊)市教委人事處有關負責人昨天向記者透露,本市市屬市管高校已按照教育部等有關部門的部署,啟動了高校崗位設置工作。此前,所有部屬高校已完成相關工作。按規定,高校專業技術崗位將分為13級,今後,擁有教授職稱,又被高校聘任為教授一至四級崗位的高校教師,才是「真教授」。
教授打破終身制
作為部屬院校,北京語言大學剛剛完成全校範圍內的崗位設置,為此,該校特地制訂了厚達幾十頁的實施細則。在教授崗位設置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長江學者、國家百千萬工程人選、國家級教學名師等都是受聘教授崗位的加分條件。學校的學科帶頭人以及學科學術領域的領軍人物就有望被北語聘為二級教授。
按照教育部的有關規定,各校根據教師在教學、科研等方面所側重承擔的主要職責,在教師崗位中設置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型和科研為主型三類崗位。這改變了以往晉升單純看科研的傾向,使教師能夠安心於教學一線。
北語有關負責人表示,有正高職稱,還要被聘用到教授一至四級崗位,才算是真正的教授,否則無法享受教授的待遇。而且此次改革實現了對高校崗位的動態管理,能上能下,考核不合格者,將不能再受聘原崗位。
高校教師分為十三級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按照國家事業單位收入分配改革精神,事業單位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其中,崗位工資是工資構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學校教師職務仍分為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其中教授對應專業技術一至四級崗位、副教授對應專業技術五至七級崗位、講師對應專業技術八至十級崗位、助教對應專業技術十一至十三級崗位。
有關負責人特別強調,高校崗位設置之後,並不意味著取消正副教授,正副教授職務仍然保留。
行政教學崗位可雙向流動
高校專業技術崗位分級,行政管理崗位也要施行「職員制」。教務處、科研處、研究生處等行政管理部門的「職員」通過攻讀學位,也有可能向教學崗位流動。
北語等院校專門設立了雙向流動通道。即專業技術崗位的人員流動到管理崗位時,根據幹部人事管理權限和本人專業技術職務可直接聘用到相應職級上,按照職員制管理;管理崗位人員也可參加專業技術職務的評聘,但不兌現專業技術崗位工資,待日後如果流動到專業技術崗位後,就可實現從職員序列到專業技術序列的轉換。
文科院校恐缺一級教授
按照相關規定,教授一級崗位是國家專設的特級崗位,由國家實行總量控制、管理和聘用。兩院院士;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社會科學領域有重大貢獻的專家學者;享有盛譽,業內公認的一流人才才有任職資格。
這使得少有兩院院士的文科院校在選報一級教授人選時頗為頭疼,部分院校乾脆放棄上報。
此外,部分教師擔憂太頻繁的考核、評級會干擾治學環境,還可能導致教師在科研上急功近利。此外,部分年輕教師也認為新評級制度似乎更注重資歷、工齡和職位,有可能導致論資排輩現象捲土重來。同時,在京高校特別是本市市屬高校在評聘崗位上還面臨著對學校領導如何安排崗位的「難題」,「學校的校長、書記總不能聘得過低吧?」一所高校的人事處長有些無奈。
據透露,本市近50所市屬高校目前已按照教育部的相關文件陸續開展崗位設置工作,待崗位設置以及評聘完成之後,將啟動新的崗位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