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製一個皮具錢包、做一件大漆手鐲、自編自導自演一場皮影戲……這些我們平時很難擁有的藝術體驗現在被搬進了課堂,成為中南民族大學眾多公選課中的「香餑餑」。為了讓非專業出身的同學們有機會和藝術創作「零距離」,該校美術學院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色,開設了《大漆》、《手工皮具製作》和《皮影戲—尋找逝去的中國影子》三門公共選修課。
受到疫情影響,這三門課程按照原定教學計劃,在上周正式「上線」。由老師遠程教學,帶同學們體驗藝術創作的獨特魅力。雖是線上教學,但師生們依然熱情不減,老師充分利用現有資料完成理論講解部分,並對返校後的實操環節做了周密的計劃,帶同學們線上玩轉指尖藝術。
把「國家寶藏」帶入課堂,讓大漆走進生活
有這樣一門課程,不僅能讓同學們了解到「大漆」這門中國傳統工藝的相關知識,還能在課程結束後擁有一件自己親手製作的「大漆」手工藝品。它就是由曾經登上過「國家寶藏」節目的張志綱老師講授的《大漆》課,而這已經是張老師第二次開課了。
往年,這門課程會設有專門的教室,為了保證教學質量,課堂人數限制在30人以內。老師不僅在課堂上教授大漆的相關知識,更重要的是指導同學們完成自己的大漆作品。但是受到疫情的影響,這門「手工課」現在卻只能以雲教學的方式進行,面對這門幾乎完全陌生的傳統工藝,同學們的學習效果會不會大打折扣呢?
「線上教學確實會給我們的實操環節帶來一些影響,」張志綱老師這樣回答,「但是我們準備了豐富的視頻資源,讓同學們首先對大漆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至於作品製作,我們每周會通過線上會議的方式,為同學們答疑解惑。另外大家還可以通過學習通平臺給老師留言,做到有問題及時溝通,最大程度避免信息流通不暢的問題。」
目前這門課程剛開課一周,張志綱老師在線上給同學們簡單介紹了一些大漆的相關知識以及後續作品製作過程的安排。雖然不能現場指導,但老師對同學們的要求一點沒有放鬆。「像大漆、油、刷子等一些製作工具,同學們都可以在網上買到,在家裡就能按照老師的指導開始製作,作品部分在期末總評中會佔到30%—40%的比重。」
學生製作的大漆作品
「開這門課的初衷是希望有更多的同學們能了解這門不為人所知的傳統工藝,並且通過親手用大漆製作一些像手鐲、碗碟等日常小物件,使漆器更多地融入我們的生活中來。」張志綱說。他還將這門課程搬到了慕課平臺,讓社會上更多的人有機會了解「大漆」。去年10月份課程首次上線就吸引了一千多名同學參與學習,這個學期人數達到了將近1200人。
在課程設計中,張志綱力求在40多個課時中,用最簡單的方式讓同學們掌握大漆製作中最複雜的工序——脫胎。製作的原材料也是就地取材,一片樹葉、一個廢棄塑料瓶,都可以成為一件大漆製品。「大漆是一種超強的耐腐蝕材料,在古代一直被廣泛使用,但是到了今天卻在逐漸遠離人們的生活。」
學生大漆作品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大漆並學會製作一些簡單的大漆小物件,早在兩年前,張志綱老師就開始著手做一些相關視頻,他找來專門的視頻製作團隊,拍攝、剪輯,用通俗直觀的方式講述大漆工藝,並上傳到網上供大家了解。
「漆器製作周期長,在刷漆完成後,至少需要七天的時間讓它自然風乾,之後才能進行打磨。我們的課程設置剛好與這個周期相契合,即使是線上教學,同學們的教學進度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張志綱介紹。
參與皮具製作,大家一起哈「皮」
與大漆不同,皮具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皮具的使用感受人人都有,但同樣擁有製作體驗的人怕是寥寥無幾。為了讓同學們了解皮具製作的工藝,並且有機會親手製作皮具小物件,這個學期,該校美術學院還開設了一門講授如何製作手工皮具的公選課,授課老師丁穎在學習通上給這門課起了一個有趣的名字——《哈「皮」時光》。
這個學期是《手工皮具製作》第二次開設校內公選課,由於疫情的原因,授課方式不得不從線下轉移到線上。丁穎會在課前通知同學們準備課上要用到的的材料和工具,考慮到近一百人的班級規模無法一一指導,因此提前製作了錄播視頻,保證每一位同學都能清晰地觀看具體的製作步驟。另外,如果同學們在課堂製作中遇到問題,丁穎還會親自示範,並對一些普遍性的問題在全班進行統一講解。
關於製作手工皮具,傳統的教學形式是師傅帶徒弟做現場親授,而這次採用線上的教學方式,丁穎表示,「會有顧慮」,但「特殊時期我們只能先採用線上教學的方式,和同學們分享一些手工皮具製作的基本知識、工藝流程和日常小物的創意思路和製作方法,開學返校後我們會做具體的線下指導。同學們在學習及製作過程中有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和老師溝通,儘量避免線上教學的局限性。」
丁穎通過網絡授課
這次授課主要在學習通平臺進行,丁穎把整個課程分為六個章節進行講述。包括了一些皮革基礎知識、簡單的製作工藝、皮具匠人訪談等內容,採用文字和視頻相結合的方式詳細介紹了如何製作筆記本、卡包、鑰匙掛件、絲巾扣等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小物件。丁穎介紹:「隨著多媒體的發展,這種採用文字和視頻的講解方式作為對傳統課堂講解的補充,對於同學們相關知識的掌握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製版、選皮料、裁皮、壓制裝飾線、封邊、粘合、打孔、縫製、打磨、五金的安裝,每一件手工作品都是一件獨一無二的設計。同學們紛紛表示,製作皮具很有趣,看著一張普通的皮革通過自己的設計、裁切、縫製,最後變成一件手工小物,這是一個很有成就感的過程。而讓同學們在製作手工皮具的過程中感受這份工藝的魅力,並能親手實現自己的創意,正是這門手工課開設的初衷。
尋找逝去的中國影子,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
幾個生動的二維形象、幾支操作杆,在一束強光的照射下,一出出生動有趣的戲目躍然於白色的幕布上。這個學期,美術學院開設的另外一門寶藏課程也引起了同學們的極大興趣,它將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搬進了課堂,讓同學們在實操中領略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據了解,《皮影戲—尋找逝去的中國影子》這門課最早來源於美術學院的專業基礎課——《民族民間美術》,本學期是第五次開設。為了讓更多的同學們增加對我國民族民間藝術的了解,培養他們對於中華民族文化與價值觀的認同,從這個學期開始,課程教師潘俊把這門專業基礎課改造成公選課供全校同學自由選擇,並把課堂規模由25人擴大到近100人。
「之前的專業基礎課重創作,現在的公共選修課偏體驗。」潘俊介紹道。在課堂上,老師不僅講解一些皮影戲的基礎知識,還通過展示一些優秀的皮影戲作品加深同學們對這一傳統民俗文化的理解。雖然才開課一周,同學們就紛紛表示,「對後面的課程充滿期待」。
潘俊在網絡授課
來自公共管理學院的秦同學對《武松打虎》這齣戲的印象尤為深刻,「表演過程中的很多細節讓我記憶猶新,比如一些翻滾動作、老虎被打趴之後胸口起伏的樣態,配上背景音樂和表演者的唱詞,很好地還原了這一出經典劇目,我覺得很有意思。」
「我們現在的線上教學會給帶來一些不便,尤其是我現在因為疫情期間交通管制被困在陝西,很多珍貴的視頻資料沒有辦法展示給同學們。但是可以先在線上完成理論講授部分,開學返校後我會在課堂上會給同學們做一些皮影戲的具體示範。」潘俊表示,「但是網課的好處在於受眾面廣,有更多的同學參與進來,也能讓大家都有機會感受這門傳統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
在這門課程中,潘俊鼓勵同學們充分利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自己動手進行皮影戲的創作。在過去幾年的授課中,同學們中間也產生了不少優秀的皮影作品,如改編自傳統神話傳說的《鍾馗抓鬼》、借鑑自動漫造型的《無顏怪》,還有從網路遊戲「英雄聯盟」中取材而改編的皮影戲作品,充分體現了同學們的藝術創作能力。
為了充分調動大家的學習、創作熱情,潘俊還會在每學期最後把自己收藏的皮影當作獎勵,送給表現出色的同學。另外還會在學期末組織同學們在光谷美術館、美術學院廣場進行現場演出,作為綜合考評的一部分,而這場特別的演出每年都會吸引很多觀眾觀看。
「我覺得這門課很有意義,能夠喚醒我們對於傳統文化的一些記憶,尤其是在當下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裡。潘老師的課讓我認識到,我們這一代人有義務、有責任把我們的民族瑰寶發揚光大。」管理學院學生田國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