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操縱機甲一樣控制機器人:MIT「鐵甲鋼拳」Hermes

2020-12-22 機器之心Pro

如果機器人不夠靈活,人類來操縱可以解決問題嗎?MIT 提出的人形機器人 HERMES 可以讓我們像電影和動漫裡操縱機甲一樣,自由操縱它來完成各種複雜任務。HERMES 比人類更加強壯有力,研究人員希望它可以代替人類去執行搜索和營救任務。在面對極度危險或有毒氣體的環境中,操縱者可以通過頭戴顯示器以第一人稱視角進行操作。

或許我們距離造出高達不遠了。

人與機器人動作的完美匹配:MIT 的 Joo Ramos 身穿一件遙操作「背心」,將自己的身體與機器人 HERMES 相連,這款雙足機器人設計用於災害應急處置。Ramos 的動作幫助 HERMES 保持站立。

為什麼要設計這種機器人?

突發悲劇為機器人製造敲響警鐘:這是很多機器人專家對於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洩漏事故的看法,這場事故是由 2011 年襲擊日本的大地震和海嘯造成的。在這場事故中,強烈的輻射導致救援人員無法採取緊急救援措施,如操控壓力閥等。

這時候,機器人執行救援任務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但可惜的是,日本或其他任何國家都沒有能力推出此類機器人。因此,這場事故給機器人領域的研究人員敲響了警鐘,讓他們意識到需要將實驗室的技術應用到現實生活中。

自福島核洩漏事故以來,災害應對機器人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世界各地的研究團隊已經證明,無人陸上車輛能夠行駛在廢墟瓦礫中,機器蛇能夠穿過窄小的縫隙,無人機能夠在上空繪製地圖。研究人員還發明了人形機器人,它們能夠查看受損情況、執行儀錶盤檢查或急救設備運送等關鍵任務。

雖然機器人領域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構建能夠像應急救援人員一樣執行動作和決策的機器人仍然是一大挑戰。比如,推開一扇笨重的大門、用滅火器滅火以及其他一些簡單但費力的工作需要一定程度的協調能力,機器人尚不能做到這些。

為了檢驗遙操作機器人的方案,MIT 的研究人員令 HERMES 執行一些需要力量的任務,如用滅火器滅火。

是遙操作機器人呀

克服這一局限性的方法是利用遙操作技術—人類操縱者遠程控制機器人,幫助它們完成一些自身無法解決的特定任務。

遙操作機器人在工業、航空航天以及水下設施的應用由來已久。最近,研究人員試驗了動作捕捉系統,以將人的動作實時轉移到仿人機器人身上:人類操縱者揮動手臂,機器人則模仿這一動作。為了獲得完全擬真的體驗,戴上特殊眼鏡的操縱者可以看到機器人通過攝像頭看到的情景,同時操縱者還可以通過觸覺背心和手套獲得觸感。

MIT 仿生機器人實驗室(Biomimetic Robotics Lab)的研究團隊正進一步推進人機結合,希望加快實用性應急機器人的開發。得益於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的支持,該研究團隊正構建由兩部分組成的遙控操縱系統:一部分是具有靈活和動態行為能力的仿人機器人,另一部分是一種新型的雙向人機界面,實現了操縱者和機器人動作的雙向傳送。

比如,如果機器人踩在雜物上,並開始失去平衡,則操縱者同樣感覺到失衡,並本能地避免摔倒。接著,捕捉到的身體反應回傳給機器人,幫助它維持平衡。通過這種人機聯繫,機器人能以操縱者本能的動作技能和瞬時動作保持站立。

這可以說是在機器人內部植入人類大腦。

理想情況下,未來的應急機器人將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希望未來某一天,機器人可以獨立搜尋火災建築物內的受困人員或者進入損壞的工業設施中找到需要關閉的閥門。現在離擁有這種能力的機器人還很遙遠,因此對遙操作的興趣日益增長。

HERMES 揮舞著斧頭

使用機器人進行救援時,讓人參與其中的原因是災難場景的不可預測性。在這些混亂的環境中進行導航需要高度的適應性,而當前的人工智慧算法還無法做到這一點。

例如,如果機器人遇到了一個門把手,但無法在其資料庫中找到與門把手相匹配的解決辦法,也就是說它不知道該怎麼辦,那任務就會失敗。如果機器人的手臂被卡住了,但它不知道怎麼弄出來,任務還是會失敗。而人類,可以輕鬆應對這些場景。

我們可以隨時適應和學習,而且實際上我們每天都在這麼幹。我們可以識別物體形狀的變化,應付可見度低的情況,甚至可以當場發現如何使用新工具。

這種適應性對我們的運動技巧來說同樣適用。想像一下你背著沉重的背包奔跑,比不背包時要慢一些,或者跑不了那麼遠,但你仍然可以完成任務。我們的身體可以非常容易地適應新動態。

MIT 正在開發的遙作業系統並不是用來取代那種腿式機器人所用的自動控制器,這種控制器被用來進行自我平衡和執行其它任務。研究人員仍在儘可能多地增加 HERMES 的自主性。但通過把機器人和人類結合起來,可以最好地利用兩方面的優勢:機器人的耐力和力量,以及人類的靈活性和感知能力。

MIT 設計出品:HERMES

MIT 實驗室長期以來一直在探索如何利用生物系統設計更好的機器人。現有機器人的一個特殊限制是它們不能執行我們稱之為「力量操縱」(power manipulation)的任務,這是一種比較費力的活,比如把一塊混凝土敲開,或者用斧頭砸門。大多數機器人都是為更精細和精確的運動以及更溫和的接觸設計的。

MIT 設計的這款仿人機器人(全稱 Highly Efficient Robotic Mechanisms and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是專門為這種重型操作而設計的。

這款機器人體格相對較輕,只有 45kg,但它強壯又穩健。它的身形大約是普通人的 90%,這個身形足以讓它在人類環境中自然活動。

研究人員沒有使用常規的 DC 馬達,而是根據其 Cheetah 平臺多年的經驗,構建了定製的制動器來驅動 HERMES 的關節。Cheetah 是一款四足機器人,能夠進行短跑和跳躍等爆發性運動。

制動器包括耦合到行星齒輪箱(之所以如此稱呼是因為它的三個「行星」齒輪圍繞一個「太陽」齒輪旋轉)的無刷 DC 馬達,它們可以為其重量產生大量扭矩。

當 HERMES 的膝蓋和肘部由連接到制動器的金屬杆驅動時,它的肩膀和臀部會直接被驅動。這使得 HERMES 沒有其它仿人機器人那麼僵硬,它能夠吸收機械衝擊而不會造成齒輪碎裂。

MIT 研究人員第一次給 HERMES 通電時,它還只有一雙腿。那時機器人沒法自己站立,他們把它懸掛在馬具上。研究人員對機器人進行了簡單測試:把它的左腿編程為踢腿,然後把一個塑料垃圾桶置於它面前。然後,他們看到 HERMES 把垃圾桶踢飛了……

MIT 研究人員為控制 HERMES 而構建的人機互動界面與傳統的方式不同,他們的交互方式依賴於操縱者的反應來提高機器人的穩定性。他們將其稱為平衡-反饋界面(BFI)。

開發 BFI 花了好幾個月,並且進行了多次迭代。最初的概念與電影《頭號玩家》中的全身虛擬實境套裝有些相似。那個設計還一直停留在繪圖板上。但研究人員後來發現對擁有 200 塊骨頭和 600 多塊肌肉的人類身體進行物理跟蹤和移動並不是什麼簡單的事。所以他們決定從更簡單的系統開始。

HERMES 在執行需要靈活性的任務,比如把水倒進杯子裡這種。

為了和 HERMES 一起作業,操縱者需要站在邊長為 90cm 的正方形平臺上。測壓元件會測量平臺表面承受的力,這樣我們就能知道操縱者的腳在往哪裡壓。一組聯動裝置被連接到操縱者的四肢和腰部(基本上是人體重心),並使用旋轉編碼器準確測量不到 1cm 的位移。

但有些裝置並不只是用來感應的:它們也安裝了馬達,用來給操縱者的軀幹施加壓力和扭矩。如果你把 BFI 綁在自己身上,這些裝置可以給你的身體施加高達 80 牛頓的力,這足以給你一個有力的推動。

研究人員設置了兩臺計算機來分別控制 HERMES 和 BFI。每臺計算機都運行自己的控制迴路,但雙方會不斷交換數據。在每個循環開始時,HERMES 會收集關於自己姿態的數據並將其與從 BFI 收到的關於操縱者的姿態進行比較。

根據數據的不同,機器人會調整其制動器,然後立即將新的姿態數據發送給 BFI。然後 BFI 執行相似的控制循環來調整操縱者的姿態。這個過程每秒重複 1000 次。

為了讓雙方如此快速地進行操作,研究人員需要壓縮雙方共享的信息。例如,BFI 不會發送關於操縱者姿態的詳細信息表示,而是只發送他的重心位置和每隻手和腳的相對位置。機器人的計算機隨後將這些測量值擴展至 HERMES 的比例,然後使機器人復現參考姿態。

與任何其它雙向遙操作迴路一樣,這種耦合可能會導致振蕩或不穩定。研究人員通過精調映射人類和機器人姿態的縮放參數來最小化這一點。

為了測試 BFI,MIT 的一個研究人員充當了操縱者(Ramos)。畢竟,他參與設計了系統的核心部分,可能最適合調試它。

圖源:Bob O'Connor。營救機器人:HERMES 配備了大功率發動機,是一款高動態機器人。

在首次試驗中,研究人員測試了 HERMES 的早期平衡算法,觀察操縱者和機器人聯結在一起時會出現什麼情況。在測試中,一名研究人員使用橡皮錘敲擊 HERMES 的上身。伴隨每次敲擊,Ramos 也會出現類似的搖晃,但他條件反射式地移動身體來恢復平衡,機器人也能保持平衡。

之前,HERMES 還只有一雙腿和一個軀幹,但研究人員最終完成了它身體的其他部分。他們打造的機器人手臂使用了與腿和手一樣的制動器,由 3D 列印的部件構成,並以碳化纖維加固。機器人頭部配備有一個立體攝像機,可以將視頻傳輸到操縱者所戴的頭戴設備中。研究人員還為機器人加上了一頂安全帽。

在另一輪試驗中,研究人員令 HERMES 撞擊幹板牆,用斧頭砍木板,並在當地消防部門的監督下,使用滅火器撲滅了一場小型火災。但是,應急機器人需要的不僅僅是蠻力,所以 HERMES 和 Ramos 也執行了一些靈活性要求更高的任務,如將水壺中的水倒入杯中。

在不同場景下,當操縱者在 BFI 上執行模擬任務時,研究人員觀察到了機器人模仿這些動作的程度。他們還觀察到了在哪些場景下操縱者的反應對機器人幫助最大。比如,當 HERMES 撞擊幹板牆時,它的軀幹會向後反彈。緊接著,操縱者也受到相應的力,然後會條件反射地俯下身子,幫助 HERMES 調整動作。

研究人員已經準備好進行更多測試,但 HERMES 對於一些實驗來說身形有點大,而且力量也有點過強。儘管人類大小的機器人可以執行現實任務,但同時移動起來耗費時間,並需要準備大量安全預防措施——它可是揮舞著一把斧子啊!嘗試更靈活的行為或者行走,這些都很困難。研究人員認為 HERMES 需要一個「小兄弟」。

HERMES 的縮小版:Little HERMES

Little HERMES 是 HERMES 的小型版本。和 HERMES 一樣,Little HERMES 使用定製的高扭矩制動器,安裝在更靠近上半身的地方而不是腿部。這種配置使腿擺動地更快。

為了實現更緊湊的設計,研究人員減少了運動軸數量——或者降低了自由度,用機器人術語來說——每臂從 6 個減少至 3 個,同時他們還以簡易的橡膠球取代了原來的兩趾腳,並且每個橡膠球內裝有三維力傳感器。

Joo Ramos 和他的同事們正在構建縮小版的 HERMES,新的機器人擁有自主能力,但也可以通過人類遠程操縱來完成更多複雜功能。

將 BFI 連接到 Little HERMES 需要進行一些調整——成人和這種小型機器人的體型有著很大差異,當研究人員試圖直連的時候發現機器人運動起來非常生澀。這意味著我們需要不同的數學模型來對兩個系統進行同調。MIT 研究人員提出的模型可以追蹤地面接觸力、操縱者質心等參數,它還可以捕獲操縱者預期運動的「大致情況」,並讓 Little HERMES 執行。

在一個實驗中,操縱者由慢到快進行動作,我們可以看到 Little HERMES 也會以同樣的方式行動。當操縱者跳躍時,Little HERMES 也會同樣跳起。

在連拍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人類和機器人在半空中的短暫瞬間。研究人員還將木塊放置在機器人腳下作為障礙物,而操作者也可以控制機器人避免摔倒。

目前這些工作大多還在起步階段,Little HERMES 還不能自由站立或者走動,需要由連接在其背側的支撐杆防止摔倒。在短期內,研究人員希望能夠這種機器人有能力在實驗室中,甚至在戶外活動,就像 MIT 的「獵豹機器人」Cheetah 和 Mini Cheetah 一樣(是的,它們和 HERMES 出自同源)。

下一步

MIT 表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將是解決一系列挑戰。其一是操縱者在長時間使用 BFI 或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任務後會出現嚴重的精神疲勞。實驗表明,當你不僅要控制自己的身體,還要以此指揮機器人時,大腦就會快速疲勞。這種情況對於精細操作的任務尤其明顯,例如將水倒入杯中。連續三次重複試驗之後,操作者就不得不停下來休息了。

研究人員的下一步目標是組建一種可以「變身」為直立雙足人形的四足機器人。

解決之道是讓人類和機器人共同負責機器人的穩定。如果 HERMES 正在執行需要操縱者集中意識的任務,則人類不必分心去保持機器人的平衡,自動控制系統將會接管這些任務。識別這種場景的方法之一是跟蹤操作者的視線。凝視一處表示正在執行精神集中的任務,在這種情況下自動平衡模式將自動開啟。

系統遠程操縱的延遲也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如果你的命令和機器人反應超過一秒,你仍然可以操縱機器人。但這樣的延遲可能會讓你難以完成很多動作。MIT 正在考慮引入新的無線通信技術如 5G 來降低延遲,提高數據吞吐量。

最後,還有一些激進的方向值得探索,儘管 HERMES 和 Little HERMES 是雙足機器人,但救援機器人也應該有更多的可能性。其中一個研究方向是讓機器以四足形式行走,以雙足站立式工作,上肢負責完成任務。這種情形在靈長類動物中很常見。

MIT 的長期願景是將其機器人實驗室中的不同產品最終組合起來:Cheetah 和 HERMES。未來我們或許將看到一個可以快速移動的四足機器人,自動進入災難現場,然後變身為一個雙足機器人,借用人類的經驗和反應開展工作。這些技術可以幫助人們更安全地開展救援工作。

希望很快這樣的機器人就可以在收到召喚時做好準備。

相關焦點

  • 開發外骨骼機器人,「鐵甲鋼拳」助力京東618物流大戰
    但一個工業分揀機器人的價值大概對標一個員工至少20月以上的薪水。而且應對狀況複雜的應用場景,效果並不好。根據成本因素,倉儲中心使用大量人力近幾年內仍是必要的。今年618期間,京東物流為員工配備了外骨骼機器人,以減輕一線員工的勞動強度。36氪獲悉,此款外骨骼機器人來自北京科技創業公司鐵甲鋼拳。
  • 機器人格鬥在中國火了,「科技+體育」圓你《鐵甲鋼拳》的夢
    《鐵甲雄心》節目機器人對戰。電影《鐵甲鋼拳》中機器人格鬥的場面曾經讓無數影迷心潮澎湃,然而很多人一定沒有想到的是,電影之外,機器人格鬥早已走入了現實。早在上世紀1980年代,在美國就有極客聚在一起進行半地下的機器人格鬥比賽。
  • 現實版《鐵甲鋼拳》體感遙控機器人誕生!
    ,尤其是像《鐵甲鋼拳》裡的那種。11月29日在東京舉辦的國際機器人展會上,豐田展示了一臺他們研製的第三代體感同步遙控機器人——T-HR3。只見一名被渾身綁著操縱設備的小哥哥頭戴 VR 頭盔,坐在駕駛艙裡實時控制著旁邊的機器人玩球、搭樂高積木,在場的人都看呆了。什麼是體感同步遙控機器人?
  • 《鐵甲鋼拳》今日上映 幸福來敲門版變形金剛
    《鐵甲鋼拳》是一部在製作上精良的商業片  《鐵甲鋼拳》堪稱今年好萊塢秋冬檔的救市作。現在可以很負責任地說,《鐵甲鋼拳》絕不是一部只重視效的爆米花產品,作為一部手法嫻熟的商業片,其密集看點委實教人慾罷不能。  勵志+科幻:比《變形金剛》高級  《鐵甲鋼拳》的故事背景雖扯淡,但趣味盎然——人類的拳擊運動走到了盡頭,他們更關注的是機器人之間的拳擊競技。休-傑克曼扮演一個苦逼的過氣拳擊手查理,正在失意中一步步沉淪下去。
  • 《鐵甲鋼拳》人生終是一場自救,別人幫不了你,但你要堅強!
    《鐵甲鋼拳》上映於2011年,改編自《我是傳奇》原著作者理察·馬特森於1956年發表的短篇小說《鐵甲》,電影劇情的設計,還參考了拳擊類電影的代表性作品《洛奇》,那也是好萊塢動作巨星史泰龍的成名作,它像洛奇一樣講述了一個無名小卒挑戰世界冠軍的故事,他像洛奇一樣最後的比賽持續了五輪,
  • 為什麼說《鐵甲鋼拳》是頂級家庭親子電影?
    可能是因為兩歲多的陰影,兒子對電影院還一直有點畏懼,看電視也都還局限於小豬佩奇,寶寶巴士和超級飛俠之類的,對其他都還是有點排斥,老爹費勁心機,一直在努力通過不同方式克服他的陰影,能客觀面對電視裡的一切,能鼓起勇氣去觀看裡面的內容並享樂其中,在看《鐵甲鋼拳》之前都是失敗的,但這兩天通過《鐵甲鋼拳》的嘗試,明顯就改觀了許多許多,同時通過這部電影的觀看
  • 休·傑克曼與「兒子」上演父子情,電影《鐵甲鋼拳》不僅在說機器人
    金剛狼能賺錢?別都賭光賠光,到處欠錢就不錯了。修機器人沒想到兒子馬克斯對機器人比賽十分感興趣,倆人在去廢棄機器人垃圾場意外發現了一個陪練用的表演型機器人Atom, 沒想到這個看起來不禁打,身材瘦小的機器人居然贏得了一場又一場比賽
  • 科幻電影中的科學-《鐵甲鋼拳》,未來的體育是機器人的天下?
    《鐵甲鋼拳》上映於2011年,是一部講述未來拳擊運動的電影,小編非常喜歡這部電影,幾乎每年都要重溫一遍,每次幾乎都會被感動到流淚。《鐵甲鋼拳》劇照影片男主曾是出色的拳擊手,由於政府禁止真人拳擊比賽,而開始經營機器人比賽,但是一次又一次的失利後窮困潦倒,由於不得不照顧失去母親的兒子,兩人一同開始了一段飽含勵志,
  • 《鐵甲鋼拳》人類拳擊被禁止,機器人登上擂臺
    今天我們來看上映於2011年的科幻動作電影《鐵甲鋼拳》本片由休傑克曼主演,雖然故事有些俗套,但卻是一部既熱血又溫情的電影,非常地好看,好了話不多說一起看片吧,查理是一名拳擊選手,在人類拳擊被機器人取代之後,他便帶著自己的機器人重新走上了擂臺,只是接二連三的失敗不僅讓他負債纍纍,連他的機器人也只能,參加一些沒有意思的表演,而這次查理那殘破的機器人「伏兵」,就要對決一隻至少
  • 《鐵甲鋼拳》:機器人對決激動人心,父子溫情感人至深
    《鐵甲鋼拳》主要講述了一對父子之間的故事,一個退休的老拳師肯頓為了生計,搞起了機器人拳擊比賽。再一次與大黑牛的比賽中,不幸輸掉比賽並欠下一屁股債。禍不單行,這時候他被告知他的前女友去世了,只留下一個11歲的兒子孤苦伶仃,無人照顧。
  • 回顧《鐵甲鋼拳》有機器人有格鬥更有失去的父子之情,你認為呢
    格鬥影片之所以能吸引很多影迷關注,是因為拳拳到肉的快感和肌肉釋放出來的力與美,讓影迷賞心悅目,同樣機器人影片也能喚起了很多人心目中的願望,夢想有一天駕駛機器人去徵服世界,好萊塢導演肖恩·利維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拍攝出了一部羅曼蒂克題材的影片《鐵甲鋼拳》。
  • 打造夢想場景中的格鬥機器人:專訪深圳市工匠社科技有限公司CEO...
    編輯記者丨徐久欽 王媛媛丨2011年,有一部叫《鐵甲鋼拳》的電影。講的是在2020年,人類拳擊不再被允許,取而代之的是由人類操縱的機器人走上了擂臺,繼續這項古老而有魅力的比賽。A:競技格鬥機器人作為一個品類當時在市場上是空缺的。創始團隊算是都是科技迷,熱愛機甲戰鬥、機器人,更熱愛科技給人類帶來的改變。我們嚮往將《鐵甲鋼拳》中的戰鬥機器人變為現實,應該說是愛好決定了我們的創業方向。Q:目前工匠社研發的格鬥機器人系列發展得怎麼樣?
  • 電影《鐵甲鋼拳》,機器人與拳擊比賽相結合,看得人熱血沸騰
    電影《鐵甲鋼拳》,機器人與拳擊比賽相結合,看得人熱血沸騰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部科幻電影《鐵甲鋼拳》,機器人與拳擊比賽兩者結合到一起,構成了一部充滿刺激的科幻片。為了給朋友還錢,查理帶著琪琪到鬥牛市場碰碰運氣,讓自己的機器人七夕迎戰鬥牛,一邊是鐵甲鋼拳,一邊是血肉之軀。這一場怎麼看都不公平的比賽,由於查理的疏忽導致他的機器人被打倒了,成了一堆破爛真正的破銅爛鐵。他不僅沒還上錢,還欠下了更多的債。
  • MIT研發出腦控機器人:可使用腦波為機器人糾錯
    「想像一下你無需輸入命令、按按鈕或口頭命令,就可以迅速告訴機器人做出某個動作。」CSAIL 主任 Daniela Rus 說,「這種高效的解決方案將提升人類監管工廠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以及其它尚未發明技術的能力。」
  • 「小小鐵甲」亮相悠方!快來一起感受現場的激情與熱血!
    今天,小編就帶各位小夥伴一起回顧下當天的精彩~一起感受現場的熱血與激情想必很多小夥伴都是節目的死忠粉,紛紛被現場的各種機甲設備、格鬥倉所吸引,特別是當在現場親眼看見在節目中曾出現的人氣戰甲時,頓時就回想起節目中pk的熱血和比賽的精彩瞬間....
  • 大疆機甲大師編程體驗:如何Coding一個會跟蹤的小機甲
    看看除了手動控制外,我們都能通過編程實現些什麼,機甲大師 S1 又能自動化做些什麼。帶著這些疑問,機器之心實際操作了一波,看看機甲大師 S1 的大腦到底能有多強。「戰鬥」體驗在剛拿到機甲大師 S1 的時候,當然是先體驗一番它的操作與戰鬥樂趣了。我們可以通過雲臺上的攝像頭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操作機器,當然也包括開火啦。
  • 真實版的機甲玩具模型
    遠程控制時,通過「主從操縱系統」,操作者可利用諸如iPhone等外部設備,依託3G網絡連接實現對機器人的移動操縱;而艙內控制時,Xbox Kinect運動追蹤系統則能追蹤駕駛者的頭部和身體移動,讓機甲與駕駛者保持步調一致。此外,武器系統創意十足。
  • 創投周報 Vol.32| 「同程生活」「鯨靈集團」完成1億美元融資,周內...
    企業服務賽道方面,「安元科技」和致力於物聯網通訊和位置服務的科技公司「普玄物聯」獲得過億融資。 電子商務賽道方面,面向 2-5 線城市消費者的新型電商平臺「鯨靈集團」、二手時尚電商「紅布林Plum」和工業零配件B2B電商平臺「工品一號」均獲得過億融資,這也是時隔多周電子商務再次躋身熱門賽道行列。 教育賽道,頭部效應最為突出,獲得融資的均為賽道內成熟企業。
  • 創投周報 Vol.31|「同程生活」「鯨靈集團」完成1億美元融資,周內...
    企業服務賽道方面,「安元科技」和致力於物聯網通訊和位置服務的科技公司「普玄物聯」獲得過億融資。電子商務賽道方面,面向 2-5 線城市消費者的新型電商平臺「鯨靈集團」、二手時尚電商「紅布林Plum」和工業零配件B2B電商平臺「工品一號」均獲得過億融資,這也是時隔多周電子商務再次躋身熱門賽道行列。
  • 解析《鐵甲鋼拳》:解決中國父子的溝通問題,或能從"興趣"開始
    電影《鐵甲鋼拳》講的就是通過興趣去促進孩子和父親之間的溝通,講述了在不遠的未來,人類拳擊被政府取締,只有機器人的拳擊賽才合法。在尋找中他發現了一個求勝心很強,卻已經被棄用的機器人,於是他和兒子一起努力讓它成為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