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為應對中國崛起,拜登已做好充分準備

2020-12-25 手機鳳凰網

參考消息網12月21日報導 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12月18日在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發表文章稱,拜登對中美關係抱有現實態度。全文摘編如下:

中國崛起是歷任美國總統所面臨過的最錯綜複雜的「挑戰」。中國既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對手,也是美國必須設法共存的國家。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當選總統拜登及其團隊必須制定一項戰略。幸運的是,拜登與其前任形成了鮮明對比,為這次考驗做好了充分準備。他具備擔任副總統、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和冷戰時期議員的數十年經驗,一直在努力應對最艱難的抉擇,並且就世界的運行方式形成了成熟看法。

一方面,中國將像李光耀說過的那樣,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參與者」。中國人口約是美國的4倍,即便中國人的生產力只有美國人的一半,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也將是我們的兩倍。自本世紀初以來,中國已經崛起為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如今,它還是世界製造車間,是大多數主要經濟體的第一大貿易夥伴,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在2020年底,只有一個主要經濟體的規模會超過年初,而那不是美利堅合眾國。

為了形成一種能夠「影響」中國的力量關係,美國將不得不吸引其他有實力的國家,在實力蹺蹺板上坐在我們這一邊。他們希望效仿美國在冷戰中的戰略,說服其他國家與中國「脫鉤」,卻誤解了基本現實。作為政界人士,拜登知道,其他國家領導人的執政授權取決於他們能否提高本國民眾的生活水平。他們與中國的經濟關係是繁榮的關鍵,任何迫使他們在這兩者之間作出選擇的企圖都是徒勞的。

另一方面,拜登非常清楚,美國和中國同處在一個小小的地球上,兩國都面臨自己無法獨自戰勝的生存挑戰。技術和自然都迫使這兩個大國共同生存。拜登深知我們仍然生活在一個「確保相互摧毀」的世界裡,而當今一代大多不知道這一點。他回憶說,美國決策者很難理解「核確保相互摧毀」的概念,也很難接受其對明智治國之道的戰略影響。古巴飛彈危機後,約翰·甘迺迪及其繼任者吸取了一個重要教訓:核戰爭打不贏,所以絕對不能打。

今天,除了「核確保相互摧毀」,當選總統拜登知道我們還面臨「氣候確保相互摧毀」。我們同處在一個小小的地球上,呼吸同樣的空氣,都有可能嚴重擾亂氣候,以至於誰也無法生活在其中。拜登認識到這一現實,與歐巴馬和約翰·克裡一起,與中國達成了一項氣候協議,從而使得《巴黎協定》成為可能。雖然川普讓美國退出了《巴黎協定》,但拜登表示將重新加入,並且尋求與中國合作,以延伸到更雄心勃勃的目標。

總之,雖然中國構成「挑戰」,但事實不容忽視。在克服了看似無法逾越的障礙、成為美國第46任總統後,拜登將對這一「挑戰」抱有現實態度。

相關焦點

  • 拜登是第一位面對已崛起中國的美國總統!川普彈劾案啟動審理......
    由於擔心中國在人工智慧、5G和其他下一代技術方面的勢頭,拜登政府或將與日本、歐盟等合作研究與投資,並在建立新監管框架方面合作,在競爭中超越中國。另一方面,拜登很可能推動與北京在某些領域的合作——氣候變化、新冠疫情和朝鮮。拜登也須明確華盛頓的一些紅線。中國在東海和南海的強硬行為,在印度洋日益增長的海軍存在等,都需要受到強力抵制。競爭與合作是為美中關係注入穩定性的關鍵。
  • 哈佛教授:中國正顛覆世界秩序 拜登政府需認清現實
    本文為中美論壇線上會議「大選後的美國與全球化向何處去」,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首任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的發言。觀察者網全文翻譯此篇發言,小標題系譯者添加。我認為,不理解這一點的人是沒有理解中國作為一個迅速崛起的大國,實際上正在取代美國過去一百年中在每一個「啄食順序」(Pecking Order)裡已習以為常的地位和特權。處於這種競爭之下,中國在平衡蹺蹺板的過程中正在塑造國際秩序,而美國作為國際秩序的首席設計師、頭號監護人卻完全沒在狀態。修昔底德式競爭不是像美蘇爭霸那樣的大國競爭。修昔底德式的大國競爭是為權力版圖中迅速的結構性變化所定義。
  • 應對新一輪寒冷天氣到來已做好充分準備 能源供求總體平衡保證人民...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運行調節局主要負責人表示,為應對新一輪寒冷天氣到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充分發揮與各有關部門、各地區和各有關企業建立的保供日調度機製作用,提前統籌謀劃,加強協調調度,從供需兩側發力,做了一系列充分準備。從目前供需情況看,儘管部分區域、部分時段可能出現保供壓力加大的情況,但是總體上是平衡的,民生用氣是有保障的,能夠保證人民群眾溫暖過冬。
  • 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與哈佛大學教授阿利森對話實錄
    ,12月3日,崔天凱大使應邀出席中美研究中心2020年年會,就未來中美關係與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阿利森進行視頻對話。對話由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史蒂夫·歐倫斯主持,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為年會致開幕詞。對話全文如下: 歐倫斯:感謝崔天凱大使和阿利森教授。在這個非常重要的時刻,兩位老朋友參加這個非常重要的會議,真是太好了。我要祝賀吳士存先生召集了美國和中國的頂尖學者共同探討美中關係。崔大使擔任中國駐美大使的時間最長,已超過7年。
  • 拜登對蔡英文「已讀不回」是其對華政策的縮影
    而拜登對蔡英文的「已讀不回」,可能是其對華政策的一個縮影。在拜登47年的政治生涯中,雖然其對華態度也出現兩面搖擺的情況,但理性在搖擺的天平中佔上風。拜登多次表示他與中國領導人有過累計25小時的會談時長。1979年中美建交,37歲的拜登就以參議員身份訪華,了解剛剛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中國的實際情況。
  • 返澳人數增加或現輸入病例 澳門做好充分應對準備
    (抗擊新冠肺炎)返澳人數增加或現輸入病例 澳門做好充分應對準備中新社澳門11月30日電(記者 龍土有)澳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30日表示,近日由外地回澳人士數量有所增加,不排除有人在接受隔離醫學觀察期間出現輸入性病例
  • 蔡英文發祝福,拜登「已讀不回」
    若在全球列出幾個對美國大選關注度最高的地方,作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臺灣一定在內。近日,蔡英文硬著頭皮給拜登在推特上送去了祝福。但拜登團隊卻「已讀不回」,相當尷尬。 更尷尬的是,民進黨大佬透露,民進黨目前和拜登團隊還沒有牽上線。
  • 拜登任命華裔戴琦為貿易代表
    12月10日,《華爾街日報》獲悉,拜登準備提名美籍華裔戴琦為美國貿易代表,戴琦是出生在美國的臺灣二代,畢業於耶魯大學,並從哈佛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她曾在廣州中山大學任教兩年,對於中國有一定了解。從戴琦目前的表態看,她具有顯著的皈依者狂熱,對華態度非常強硬,她甚至批評川普的對華政策主要是防禦性的,她會對中國採取更多進攻內容。拜登任命戴琦為貿易代表,顯然是想以華制華。戴琦自己的經歷也多與中國有關,華爾街日報將她形容為一個經驗豐富的貿易律師,說她精通中國議題並且具備成熟的外交技巧。
  • 美媒: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正逐漸超越美國,拜登「壓力山大」
    【編譯/觀察者網 童黎】「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中國正在超越美國。」當地時間11月17日,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網站發布時長約16分鐘的專題視頻——《中國目標成為全球氣候變化議題領導者》,表達了上述觀點。
  • 華裔女性出任拜登政府貿易代表?曾在世貿起訴中國,對華立場強硬
    據悉,凱薩琳在華盛頓特區長大,畢業於耶魯大學和哈佛法學院。雖然其成長軌跡是一個典型的美國人,但凱薩琳卻能夠說流暢的中文。原因也很簡單,她曾於1996年至1998年間,在中國的廣東教授過兩年的英語。一位法學高材生跑來中國教授兩年英語,是一件很不尋常的事,如果非要解釋,也許是作為亞裔的某種認同感在驅使著她。
  • 崔天凱對話哈佛教授談中美關係:最好的辦法是開闢一條新路
    12月3日,崔天凱大使應邀出席中美研究中心2020年年會,就未來中美關係與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阿利森進行視頻對話。對話由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史蒂夫·歐倫斯主持,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為年會致開幕詞。
  • 充分準備應對外部環境變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我們要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這一重大判斷,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從最低處著手、往最壞處準備、向最好處努力,用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高度警惕和防範化解一切風險挑戰。 那麼,我國較長時間面臨的外部環境變化到底有哪些呢? 一方面,從疫情本身來看,存在疫情「輸入」的風險。
  • ...參謀長稱印軍已做好空襲中國準備 印度已為中巴雙線作戰做好準備
    印度空軍參謀長稱印軍已做好空襲中國準備 印度已為中巴雙線作戰做好準備 文/夏洛特2020-10-06 22:31:00來源: FX168
  • 哈佛大學的90歲教授給美指出一條明路,中美關係能迎來轉機?
    面對中國的迅速崛起,美國對中國的打壓也是越來越狠,在各方面上對中國實施包圍式打壓,試圖用這樣的方式迫使中國低頭。也正因為美國對中國的打壓,迫使美國與中國的關係一步步僵化,矛盾愈演愈烈。中美關係能迎來轉機?
  • 拜登「新政府」漸成型,有哪些「老面孔」?
    距離美國媒體預判拜登為2020年總統選舉贏家已過去3周,川普政府近期終於「鬆口」,授權正式啟動權力交接程序。拜登也沒有「客氣」。當地時間11月24日,「當選總統」拜登在家鄉德拉瓦州攜六位「新政府」關鍵職位候選人公開露面。
  • 拜登演講三次提及「美國領導世界」 德媒潑冷水:中國崛起
    也有媒體提出,美國應以更謙遜、更合作的姿態歸來,包括與中國重新接觸。26日在被問到「中方是否同拜登團隊有接觸」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說,中方願同美方秉持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精神,加強溝通,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向前發展。眼下,拜登正加速推進組建執政團隊。民主黨領導人稱讚拜登提名的人選正是美國「此刻所需」。
  • 崔天凱大使出席中美研究中心年會並與哈佛大學教授阿利森對話實錄
    12月3日,崔天凱大使應邀出席中美研究中心2020年年會,就未來中美關係與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阿利森進行視頻對話。對話由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史蒂夫·歐倫斯主持,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為年會致開幕詞。
  • 曾任中山大學教授,美媒一語道破拜登意圖
    據環球網12月10日報導,拜登將提名一名華裔女性為美國新任貿易代表。她叫凱薩琳·戴,是一名美籍華人。維基百科資料顯示,戴女士出生地是美國康乃狄克州,後來舉家搬遷至美國首都華盛頓。她大學畢業於耶魯,並取得了哈佛的畢業證書,曾在美國多家著名律所的國際商貿處工作。
  • 哈佛大學教授:中美對抗是「雙輸」,美國就疫情指責中國是在逃避現實
    據外媒報導,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格雷厄姆·埃裡森(Graham Allison)表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美國和中國之間的關係將進一步惡化,最後的結局可能是「兩敗俱傷」。也有專家警告稱,中美關係緊張或將導致「冷戰」,但這場沒有贏家的戰爭必須被阻止。哈佛教授:「結局是雙輸」「最後的結局可能是雙輸。」
  • 拜登將提名華裔美國人戴擔任美國貿易代表 曾在中山大學教授英語
    據《華爾街日報》12月9日報導,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將提名眾議院籌款委員會民主黨首席貿易顧問、華裔美國人凱薩琳·戴(KatherineTai)擔任美國貿易代表。報導援引知情人士消息透露,凱薩琳·戴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貿易律師,精通中國問題,並具有成熟的外交技巧,現任眾議院籌款委員會民主黨首席貿易顧問。報導認為,選擇她表明拜登打算在與盟友密切合作的同時,迅速著手解決懸而未決的貿易問題,以應對來自中國日益激烈的經濟競爭。目前,凱薩琳·戴和拜登的過渡團隊都未予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