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2月21日報導 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12月18日在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發表文章稱,拜登對中美關係抱有現實態度。全文摘編如下:
中國崛起是歷任美國總統所面臨過的最錯綜複雜的「挑戰」。中國既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對手,也是美國必須設法共存的國家。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當選總統拜登及其團隊必須制定一項戰略。幸運的是,拜登與其前任形成了鮮明對比,為這次考驗做好了充分準備。他具備擔任副總統、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和冷戰時期議員的數十年經驗,一直在努力應對最艱難的抉擇,並且就世界的運行方式形成了成熟看法。
一方面,中國將像李光耀說過的那樣,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參與者」。中國人口約是美國的4倍,即便中國人的生產力只有美國人的一半,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也將是我們的兩倍。自本世紀初以來,中國已經崛起為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如今,它還是世界製造車間,是大多數主要經濟體的第一大貿易夥伴,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在2020年底,只有一個主要經濟體的規模會超過年初,而那不是美利堅合眾國。
為了形成一種能夠「影響」中國的力量關係,美國將不得不吸引其他有實力的國家,在實力蹺蹺板上坐在我們這一邊。他們希望效仿美國在冷戰中的戰略,說服其他國家與中國「脫鉤」,卻誤解了基本現實。作為政界人士,拜登知道,其他國家領導人的執政授權取決於他們能否提高本國民眾的生活水平。他們與中國的經濟關係是繁榮的關鍵,任何迫使他們在這兩者之間作出選擇的企圖都是徒勞的。
另一方面,拜登非常清楚,美國和中國同處在一個小小的地球上,兩國都面臨自己無法獨自戰勝的生存挑戰。技術和自然都迫使這兩個大國共同生存。拜登深知我們仍然生活在一個「確保相互摧毀」的世界裡,而當今一代大多不知道這一點。他回憶說,美國決策者很難理解「核確保相互摧毀」的概念,也很難接受其對明智治國之道的戰略影響。古巴飛彈危機後,約翰·甘迺迪及其繼任者吸取了一個重要教訓:核戰爭打不贏,所以絕對不能打。
今天,除了「核確保相互摧毀」,當選總統拜登知道我們還面臨「氣候確保相互摧毀」。我們同處在一個小小的地球上,呼吸同樣的空氣,都有可能嚴重擾亂氣候,以至於誰也無法生活在其中。拜登認識到這一現實,與歐巴馬和約翰·克裡一起,與中國達成了一項氣候協議,從而使得《巴黎協定》成為可能。雖然川普讓美國退出了《巴黎協定》,但拜登表示將重新加入,並且尋求與中國合作,以延伸到更雄心勃勃的目標。
總之,雖然中國構成「挑戰」,但事實不容忽視。在克服了看似無法逾越的障礙、成為美國第46任總統後,拜登將對這一「挑戰」抱有現實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