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們國家一直倡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不能打罵孩子,這樣有損孩子的身心發展和親子關係的建立。那麼不打不罵不罰,就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這樣想你就完全錯了!
以前我們所倡導的《弟子規》《三字經》裡面的優秀傳統思想放到現在都行不通了。為什麼?
因為隨著獨生子女的出現,通常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大多數都是小皇帝和小公主。他們通常以自我為中心,有些任性和自負,並且會變得玻璃心,接受不了一點挫折和失敗。
一、我們現在鼓勵孩子和表揚孩子是對的,可是在不知不覺間我們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自己是最棒的,最好的錯覺。等孩子離家進入學校或社會後,他們會產生對自己的認知混亂,這樣的反差很容易會使孩子崩潰,也可能會導致孩子以後不敢作為,害怕失敗。
家長一定要注意表揚孩子的方式,要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你可以經常對孩子說「你這次進步很大哦」,「你已經很努力了」,「這件事很難,但你沒放棄」!
二、我們鼓勵快樂教育,這沒有錯。但是懲罰呢!教育中不應該出現一點懲戒嗎?只要鼓勵就能完成教育嗎?
其實也不盡然。比如在學校也會給孩子適當的進行一些軍事化訓練。過程很苦,但是孩子也是可以接受的,並從中可以獲得快樂和成果。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挫折訓練在人生中非常重要。每年,總有一些學生從樓上跳下去,而跳下去的原因可能只是考試不及格,失戀等。
歸其原因不過是,一孩子不能克服自私,二他們不能承受挫折。為了提高孩子對挫折的承受能力,讓他們適當的吃一些苦,受一些磨難是很重要的。
三、我們要讓孩子們意識到挫折是正常的,犯了錯是要承擔責任的。
讓孩子們意識到挫折,是生活中隨時可能會遇到的事情,遇到挫折就想辦法迎面解決就好了。
懲罰也不是目的,而是讓孩子為自己的過失負責。這樣等到以後孩子進入社會後也會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擔當的人。
孩子打碎了家裡的東西,有些家長會第一時間詢問孩子傷著沒有,然後安慰說不要緊,下次注意就行了,就讓孩子到別的地方去玩了,並順手收拾了殘局。這樣做以後孩子也不會太注意,下次還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作為家長可以表示關心,不責怪孩子。但應該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犯了錯並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可以在一旁指導,讓孩子自己動手收拾好碎片,然後讓他再去買—個新的。
好了,大家有什麼想法和建議歡迎在下面留言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也可以點點關注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