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家長們對孩子家庭教育的重視,許多家長對於孩子的成長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人們不再只遵從「棍棒教育」那一套準則,也儘量避免給孩子營造一種不易接近的形象,但是有些家長卻逐漸產生了新的疑惑,自己的孩子很容易產生挫敗感,並不能很好地應對一些困難。
孩子進入學校之後,對於環境的變化,和人交往以及學習內容上的加深,並不能做出很好地應對。自己不打不罵的孩子,還不如那些常常挨揍的孩子更容易適應新環境,抵抗壓力。
可是,父母應該怎樣做才對呢?
有一位母親平時對孩子的尊重做得很到位,也非常善於體會孩子的感受,剛上小學的時候也時常關注孩子的壓力變化,然而母親卻發現,自己的孩子還不如幼兒園的時候堅強。
有一次孩子因為在學校有些事情做得不那麼好,被老師批評了,回到家就哭了起來,其實同樣的情況在幼兒園的時候也發生過。當時的媽媽充分理解了孩子的想法,覺得有一個老師太兇,學校的環境也不適應,在給孩子轉了園以後,孩子的問題也的確解決了,並愉快地度過了幼兒園時期。
然而這一次上了小學,又出現了這樣的問題,總是尊重包容孩子的媽媽,開始覺得自己是不是做錯了,那些總被打罵責罰的孩子,為什麼看上去更容易適應新環境呢?
其實就是挫折教育的缺乏,尊重和包容孩子是沒有錯的,但同時也要讓孩子負重,這是對孩子抗壓能力和勇氣的鍛鍊,但同時也要意識到,挫折教育並不是通過父母的打罵和吼叫來體現的。對於抗壓能力的缺乏所造成的後果,也不只是難以適應新環境這麼簡單,甚至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遠離群體。
因此建立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增長孩子的勇氣尤為重要,而這是需要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的,小孩子所面對的打擊還只是初級階段的。隨著人的成長,閱歷的提升,形形色色的打擊和挫敗也會接踵而來。
培養孩子勇氣的第一步,就是讓孩子自己負重前行,父母學會放手,我們總想著替孩子分擔,他們也就更容易形成依賴。
遇到不喜歡的老師,讓父母給自己換學校;遇到不喜歡的同學,讓父母去溝通換座位,遇到解不出的難題了,讓父母幫著解答。父母參與的負重越多,孩子的勇氣得到的鍛鍊就越少,抗壓能力也就無法得到提升。
下一步,就是要注意對孩子的訓練要循序漸進,每次給孩子合理的負重,我們無法也不應該替孩子做事情,但卻可以給孩子提建議、講方法。同時,父母也要學會分辨孩子是否能夠承受得住這樣的壓力,做出適當的調整。
而在孩子接受鍛鍊的過程中,逃離、掙扎的情緒在所難免,每個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家長在這種時刻不要總讓尊重和包容佔據主導,合理的負擔能帶來的都是積極的作用。
父母要給孩子一定的信任,相信他不會被這些挫折輕易打倒。
保持和孩子的安全距離,不要抱著什麼都不管,也不要管的態度,觀察孩子在面對這些挫折的過程中的成長變化,在放棄時,多給鼓勵,在成功時,給予讚揚。疏導孩子的時機也是一門學問,過多或者早早地幹預,只會讓挫折打空了力,孩子也得不到相應的成長。
有了足夠的抗壓能力,父母對孩子的尊重和包容才能起到正面作用,孩子才把那些壓不到自己的困難當成進步的養料,成為更強壯、健康和積極的人。
所以說,「挫折教育」必不可少,也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