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兩年一屆的德國IFA消費電子展在柏林召開。作為堅持走品牌路線的供應商,張琪非常重視世界級展會的參與,因為在這些展會上不但孕育著商機,而且還有開闊眼界和啟發思路的機會。
回想起兩年前自己一個人參加的德國漢諾瓦CEBIT展會,當時參會的中國企業總有8家企業,其中4家還是國家性的進出口公司,只有包括麥博在內的4家生產型公司直接參會。而同期參會的臺企有580家,香港企業有200多家,這個比例給張琪的留下的觸動非常深刻。
展會第三天,當張琪和創業夥伴王繼昌(麥博集團副總經理)正忙著向與會客戶介紹麥博產品及企業實力的時候,一名文質彬彬很有涵養的北歐人走進了麥博的企業展臺。
仔細觀察了Microlab的所有產品,並詳細詢問了有關技術細節後,這個高個子北歐人向張琪自我介紹道:「你好,我的名字叫Peter Larsen。」
事後誰也說不清楚是什麼吸引Peter Larsen屈尊光臨了麥博的展臺,作為法國Audax、英國KEF Audio、丹麥Vifa-Speak、美國JBL等知名品牌的資深技術顧問,Peter Larsen在亞洲只有少數臺灣企業是他的客戶。或許是Microlab這個英語味道十足的品牌名稱讓Larsen先生誤導了企業的血緣,(當初張琪創立Microlab時就沒有產品冠以中文標識),總之在德國IFA上,張琪與Peter Larsen第一次相識了。當聽到Peter Larsen的從業經歷及個人成就後,張琪知道自己和麥博面臨著一次前所未有的機會與挑戰。
「挑戰!再挑戰!奢侈的性價比」
2002年,Peter Larsen個人獨立工作室在HiFi業內已有口皆碑,而張琪的Microlab雖然憑藉開發出來多媒體2.1系統在中低端產品市場獨樹一幟,並且在中東、俄羅斯、哈薩克斯坦、東南亞、非洲、南美等廣大新興市場佔據了領先份額,但是在真正的頂級奢侈HiFi領域仍就是歐洲、美國品牌供應商的天下。
HiFi音箱在設計理念上首先關注的是音箱的音質,其次才是外觀和成本等因素,它所追求的是聲音還原的真實性和聲音的極至。而多媒體音箱是憑藉PC多媒體應用發展而來,所以設計理念上往往首先關注的是成本和外觀,其次是可製造性。
據悉在Dynaudio丹拿的木箱工廠裡,十幾位豐富經驗的工程師要身兼多職,該公司從不將生產程序外包或者略降品質最求產量,該公司平均每25分鐘才能完成一個單元的製作,而其他品牌3分鐘就能製作一個。從零件篩選到單元完成要經過八十幾道工序,最後的結果是品質整齊畫一,無論什麼時候出廠,哪一個型號,全都有一致的高標準。
就是這樣一家公司出來的首席設計師,熟知頂級HiFi製造流程的大師級人物出現在張琪面前。能不能跟他合作完成一款由Microlab完成的高端產品呢,儘管Peter Larsen在展會期間流露出跟張琪合作而意向,儘管麥博是少數以自有品牌為主營而非製造OEM的中國音箱企業,但是張琪和他的夥伴知道,雙方在產品價值觀、設計思路、甚至計費方式等合作細節問題上充滿分歧。
想要實現「奢侈」的「性價比」對於雙方來講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