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爾大學外景。
綠茵場上的「德國戰車」,贏得球賽不是依靠超級巨星,靠的是高度合作的團隊,靠的是良好默契的配合和精心設計的合作。這一點,似乎也能印證德國創新體系的奧秘。德國政府引導創新型企業、應用型大學和科研機構牢牢紮根於產業,推進跨界綜合應用,緊盯企業需求,快速轉化成果。在德國人看來,創新活動的全部過程,從基礎研究到新產品、新技術的擴散,都應聯結起來。
一群致力創新的「倒騰家」
汽車,無疑是德國製造的代表作。在斯圖加特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汽車有很多父親,卻只有一個故鄉。」行走在斯圖加特巴特坎施塔特區,仿佛行走在一張世界汽車地圖中。奔馳、保時捷、博世,三個汽車業界的巨擘都出自這裡。
「斯圖加特的企業家,普遍具有倒騰家精神、商業家頭腦、實幹家作風,都愛倒騰小物件,而且著迷於細節。」汽車工業顧問漢斯彼得舍爾茨告訴記者,奔馳、大眾、保時捷等企業的創始人都是技術人員出身,也是一群致力創新且注重細節的「倒騰家」。就拿戴姆勒-奔馳公司的創始人戴姆勒和本茨來說:1878年,本茨研發出第一臺衝程煤氣發動機;1883年,本茨把發動機研發提上了一個新的層次,並成立奔馳公司;1883年,戴姆勒和朋友共同成立了汽車製造廠,成功發明了世界第一臺高壓縮比的內燃發動機;1885年,戴姆勒把單缸發動機裝到自行車上,製造出第一輛摩託車……「你來我往」地交替發明新產品,這種態勢一直持續到1926年兩家公司合併成立戴姆勒-奔馳公司。此後30年裡,幾乎所有的發動機技術和汽車技術都出自這兩家公司。
德國80%的大型企業集團擁有獨立研發機構。「倒騰家精神」孕育了19世紀斯圖加特「上住下廠」的手工作坊模式。而這些手工作坊成長為世界汽車巨頭,離不開創新實幹。保時捷創始人費迪南德保時捷最初是一名電工,戴姆勒卻看到了他身上的「閃光點」,不問出身,任人唯賢。
大學扮演「創新工廠」角色
從全球來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是一個共性難題,德國弗朗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FhG)的發展模式就是一個值得借鑑的他山之石。弗朗霍夫研究所是公私合作的部門,是世界第一個工業研究所,也是第一個開發以工業網際網路為基礎的智能化生產技術和設備的研究所。作為德國工業4.0戰略的發起單位,它成立了工業4.0應用中心,中心工作人員來自多個工業領域,研究推進的1/3資金直接來自德國政府,1/3來自應用研究、1/3來自企業。這種三位一體的制度安排,是德國創新轉化體系、企業創新能力和區域產業發展的內生驅動力。一個院所帶動一個特色產業,弗朗霍夫應用光學與精密機械研究所,聯合卡爾蔡司公司和高校開發了光學透鏡和精密切削等新技術,推動了耶拿光學集群的發展,湧現出了40多家光學技術公司。
德國的研發機構眾多,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研究結合緊密。不僅僅是弗朗霍夫,德國組建了分工有序的多層次創新體系。四大非營利科研機構、公立科研院所和大學科研機構等構成鮮明特色。其中,馬普學會主要從事基礎研究;赫爾姆霍茲聯合會聚焦交通、健康、能源等領域從事高技術基礎研究;弗朗霍夫學會主要從事應用研究,致力於科研成果的轉化,為企業提供有償的技術開發和技術轉讓。德國的高等教育機構更成為產學研的第二主力軍,為了鼓勵與私人企業合作,刺激加速技術轉讓與知識溢出,德國大學和研究機構都增設了技術轉讓辦公室。完整、定位清晰的公共科技體系,為德國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轉型之前,魯爾區雖為德國經濟「心臟」,卻沒有一所像樣的大學。德國聯邦政府1962年在魯爾區設立波鴻魯爾大學,以及多家如馬普、弗朗霍夫這樣的世界知名研究機構。波鴻魯爾大學一直扮演著「創新工廠」的角色,眾多學科全球領先,如化學、材料、生物、信息安全等,尤其是信息安全方面,是歐洲規模最大的信息安全研究所,也是德國輸出信息安全專業人才最多的地方。
打造無形的基礎設施
在德國人看來,相比有形的基礎設施,政府更應該打造無形的基礎設施,產生更大的連通性,進而促進更多的創業活動。
杜塞道夫是北威州的首府,曾經以鋼鐵、煤炭業為主,如今已成為「魯爾區的寫字檯」,是德國吸引外資第一的城市。杜塞道夫經濟促進署為城市經濟「有力的外向型生長」提供了充足「水分和養料」:「一步到位」式政府服務幫助企業快速辦理公文手續;成立專項工作小組,精準對接外資企業;與各大商會、行業協會保持密切溝通,穩固合作關係。
杜塞道夫擁有印刷設備、船舶製造、食品、攝影器材、醫療器械、焊接切割技術、安全設備等22個全球規模最大的會展,每一個都紮根垂直領域。政府在發展會展經濟中,賦予城市一個新身份——展會股東。城市與展會公司建立合作關係,會展經濟不僅成為當地經濟轉型升級後的重要組成部分,還為不同行業提供了世界級交流平臺,推動行業發展。
不難發現,德國的創新體系是個系統工程,企業家是品質革命的「火車頭」與推動者,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和主角;以科學家、研發員、工程師等為代表的創新者,寫得了論文、搞得定設備、看得懂代碼,把技術與產品創新相結合;政府負責搭建平臺、提供服務、部分資金支持和培育新型研發機構。
(摘編自《新華日報》 蔡煒 張宇熠/文)
責任編輯: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