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表彰在新聞學學術研究領域做出貢獻的青年學者,鼓勵青年學者的學術創新,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和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新聞學研究分會(全國新聞學研究會)在2012年成功舉辦首屆「全國新聞學青年學者優秀學術成果」評選活動後,於2014年1月至6月又舉辦了第二屆「全國新聞學青年學者優秀學術成果」評選活動。
2014年6月21日,評選活動主辦單位邀請7名專家組成專家評審委員會對參評作品進行評審,經無記名投票,產生了擬表彰的7部專著和13篇論文(註:原定評選出10部專著和10篇論文,但考慮到候選作品的實際情況,經評委會集體商議,改為評選出7部專著和13篇論文)。根據評選活動方案,現對評選活動過程及評選結果等相關事項進行公示。
一.主辦單位
1.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
2.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
3.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新聞學研究分會(全國新聞學研究會)
二.第二屆評選活動承辦單位
1.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2.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
3.蘭州商學院商務傳媒學院
三.參評情況
根據評選活動方案,此次參評學術成果範圍是全國新聞院校與新聞研究機構40歲以下(1974年1月1日以後出生)的在職青年教師及研究人員(學歷、職稱、地域不限)近兩年以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間)公開發表、出版的新聞學論文和專著(不含教材、論文集、調研報告);參評方式為自主申報,每位參評者(獨立作者或合作作者中的第一作者)最多只能提交1篇論文或1部專著參與評選。
在評選活動主辦單位於2014年1月2日通過網際網路、信函等方式發布評選活動通告後,截至5月19日的申報截止時間,共收到參評論文43篇,參評專著16部。
四.專家評審情況
2014年6月21日,評選活動主辦方在甘肅省蘭州市蘭州商學院舉行了專家評審會,評審會邀請了以下7名專家擔任評委:
1.鄭保衛: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部委員,全國新聞學研究會會長
2.雷躍捷: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傳播研究院院長、教授,全國新聞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3.曾建雄: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媒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全國新聞學研究會副會長
4.強月新: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全國新聞學研究會副會長
5.段京肅: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全國新聞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傳播學會副會長
6.楊保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全國新聞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
7.樊亞平:蘭州大學新聞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全國新聞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五.評選出的擬表彰論著名單
經7名評審專家無記名投票,產生了擬表彰的7部專著和13篇論文。現公示論著作者姓名、出生年月、論著名稱、發表刊物(出版社)等相關情況(按作者出生年月先後排序)。
(一)擬表彰的7部專著及作者情況
1.陶喜紅:1974年2月出生,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中國傳媒產業市場結構演變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8月版;
2.曹書樂:1976年4月出生,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批判與重構:英國媒體與傳播研究的馬克思主義學術傳統》,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3.劉海龍:1976年5月出生,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宣傳:觀念、話語極其正當化》,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3年1月版;
4.高永亮:1976年6月出生,中國傳媒大學廣播產業研究所講師,《網絡傳播消費主義批判》,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版;
5.蔣寧平:1977年10月出生,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權利分光鏡:電視新聞中的社會分層》,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年2月版;
6.羅坤瑾:1978年10月出生,貴州財經大學網絡輿情研究所教授,《從虛擬幻象到現實圖景:網絡輿論與公共領域的構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7.郭恩強:1980年6月出生,上海華東政法大學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重構新聞社群:新記〈大公報〉與中國新聞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二)擬表彰的13篇論文及作者情況
1.王曉紅:1973年8月出生,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論大眾傳媒語境下我國藏區「信息場」的重建與話語權的轉移》,《青海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
2.李濱:1974年9月出生,湖南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立憲目標下的報刊政治角色設想——戊戌後梁啓超的「政本之本觀點探析」》,《新聞與傳播研究》2012年第5期;
3.鄔建中:1975年11月出生,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淺析大數據時代我國網際網路電視產業的發展策略》,《現代傳播》2013年第12期;
4.高紅波:1976年3月出生,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新媒體需求與使用對農民現代化觀念影響的實證研究——以河南鞏義IPTV農村用戶為例》,《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年第7期;
5.劉萍:1976年5月出生,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人的現代化」指向——論日常生活批判視閾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新聞大學》2013年第3期;
6.孫信茹:1976年6月出生,雲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媒介在場?媒介邏輯?媒介意義——民族傳播研究的取向和進路》,《當代傳播》2012年第5期;
7.周葆華:1979年11月出生,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從「後臺」到「前臺」:新媒體技術環境下新聞業的可視化》,《傳播與社會學刊》(香港)2013年第25期;
8.盧家銀:1979年11月出生,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與傳播系講師,《從民主主義到精英主義——第二國際和第三國際的新聞自由理念比較》,《國際新聞界》2012年第2期
9.韓曉寧:1980年8月出生,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講師,《微博使用對網絡政治參與的影響研究:基於心理和工具性視角》,《國際新聞界》2013年第11期;
10.鄒舉:1980年12月出生,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論新聞職務作品的著作權歸屬》,《國際新聞界》2013年第10期;
11.和曼:1981年1月出生,河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Improve Emergency Reports to Enhance Media Soft Power(英文論文),Dhurakij Pundit Communication Arts Journal(《泰國博仁大學傳播藝術學報》)2012年第6期;
12.黃典林:1981年1月出生,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傳播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從「盲流」到「新工人階級」——近三十年〈人民日報〉新聞話語對農民工群體的意識形態重構》,《現代傳播》2013年第9期;
13.李傑瓊,1983年1月出生,北京工商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講師,《動蕩大時代裡中國報人的抉擇——對管翼賢投敵附逆個案的考察》,《新聞春秋》2012年第1期。
六、公示期
在2014年6月27日至7月11日期間,任何人如對擬表彰論著有異議,尤其是如發現擬表彰論著存在學術失範的情況,歡迎發送電子郵件至全國新聞學研究會秘書處官方郵箱xwxyjhmsc@163.com反映情況。
七、表彰事宜
主辦單位將於2014年10月中旬全國新聞學研究會主辦的「2014年中國新聞學年會」上,舉行表彰儀式。會議將邀請獲獎者參會(免收會務費,差旅費自理),並予以如下表彰:
(一)獲表彰者將獲得由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和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新聞學研究分會(全國新聞學研究會)共同頒發的表彰證書。
(二)獲表彰者每人將獲得獎金2000元。
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
全國新聞學研究會
2014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