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泰安2月18日訊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人們原有的生活和工作節奏,也打亂了蔬菜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步伐。受當前疫情影響,全省蔬菜主產區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滯銷現象。為何蔬菜滯銷成為「重災區」?省農業產業體系蔬菜創新團隊土壤與肥料崗位專家成員、市農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長劉中良看來,「疫情影響物流運輸,地頭勞力難尋,居民居家隔離及餐飲業和家庭聚餐業的停擺等是重要原因,以至於出現了大幅削減除糧食外的大部分農產品,特別是蔬菜需求。此次蔬菜滯銷預計時間不會很久,滯銷情況將逐步消化。」就蔬菜滯銷難題,劉中良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各地除利用好疫情期惠農政策,可根據實際多元化渠道打通蔬菜銷售「最後一公裡」,拓寬了蔬菜銷售渠道,解決「賣菜難」和「買菜難」 兩難問題。
利用疫情惠農政策,強力推進暢銷速度。近期,山東省政府印發了關於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加快恢復農業生產確保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的若干措施的通知,省農業農村廳下發文件,成立疫情防控蔬菜生產技術指導省級專家組,並印發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蔬菜生產技術指導意見的通知等一大波政策、舉措,這種出不了村、上不了路、進不了城的局面有望獲得緩解。泰安市農科院作為疫情防控蔬菜生產技術指導省級專家組成員,充分發揮「農」字專業優勢,科技創新扛起擔當區域服務「三農」責任,宣傳政策,積極指導泰安市蔬菜主產區開展蔬菜生產銷售,針對泰安市蔬菜勞動密集型特點,指導蔬菜機械化輕簡栽培管理及就近吸納勞動力,引導錯峰調節防止出現蔬菜賣難、斷供以及菜市「蹺蹺板」。
拓寬滯銷蔬菜銷路,攜手抱團對接發展。疫情期間,種供消需失衡,線下需求銳減,蔬菜行情低迷。暢通「銷」和「消」才能穩產保供。如直接銷售渠道:即蔬菜生產者→蔬菜消費者,「滯銷」變「直銷」,省去中間環節,從產地組織蔬菜貨源,推動直接進社區、進企業、進機關,打造「菜宅送」大模式,縮減一家一戶配送「遛彎」成本,也避免疫情交叉傳播。對接農超、電商,打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如大潤發、銀座、中百及各縣鄉鎮村農超等,要充分挖掘「網際網路+蔬菜」模式,利用如京東線上「全國生鮮產品綠色通道」,淘寶線上「愛心助農」專線等平臺銷售。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等要充分發揮堡壘作用,對接吸納蔬菜種植戶,加大蔬菜冷藏保鮮庫容量,發揮冷庫等倉儲設施的「蓄水池」作用,對滯銷蔬菜及時入庫錯峰銷售,減少損失,做好「菜文章」,豐富「菜籃子」;加工型企業應拉長蔬菜產品流通鏈條,做好生產、加工和銷售每一環節上的經濟實體。蔬菜種植戶,電商平臺及農超等也要對蔬菜產品品質安全把好關,消費者也要理性看待蔬菜產品的特殊性。此外,各地應科學生產,提高品質,打響地區品牌,拓寬海外銷售渠道。
市場發展趨勢在變,群眾的需求也在變,隨著疫情逐漸褪去,各地農業部門應前移調控關口,利用網絡、媒體、手機、電視等手段,及時發布監測預警與市場供需信息,科學引導種植戶理性安排蔬菜生產。另外,通過此次疫情,構建完善農業部門、科研院校、農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蔬菜種產銷對接平臺,促進蔬菜科學生產和均衡上市,增收農民的「錢袋子」,減負市民的「菜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