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得到的結果、得出的結論是否一定正確?

2020-12-13 可為漁業

我們常常把科學等同於真理,把科學家發表的科學論文作為重要的科技成果和科技進展。那麼科學研究得到的結果、得出的結論是否一定正確呢?我們該如何對待科學研究呢?下面我們將以水域生態學研究為例談談我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1引 言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既感到科學研究的重要,因為科學研究往往可以為決策和管理部門提供重要的依據,同時也深感責任的重大,因為只有正確可靠的研究結果,才能使我們為管理部門提供的依據不會出現問題,從而使他們依此作出的決策能朝著人們期待的正確方向發展,否則就可能使決策引入歧途,輕則可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重則引起巨大的社會問題。當然,不但作為科技工作者對待科學應嚴謹和充滿責任感,社會大眾對待科學也應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即既不能藐視科學和科學研究,認為那些只是不切實際、紙上談兵的東西,輕視其重要性;同時也不能認為只要是科研部門提供的結果、發表的論文就是千真萬確的真理。且不說科學研究中那些造假者的刻意偽造、編造,即使嚴謹的學者,在科學研究中也常常會由於受到科學研究本身的局限(實驗條件、研究經驗、知識結構和主觀判斷等),使結果出現偏差。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談談科學研究中存在的這些不足,並就這些不足談談我們認為應取的態度。當然我主要就我所熟悉的水域生態學研究來談談這方面的問題。

水域生態學是研究池沼、河流、湖庫和海洋等各種水域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各種生態過程的生態學分支學科。雖然它與陸地生態學的基本理論有著很多相似和相通之處,但由於水域生態系統相比於陸地生態系統而言差別和特點也顯而易見,且水域生態系統更面臨著許多與陸地生態系統不同的生態問題,這就賦予了水域生態學獨特的內涵、魅力和獨特的研究任務。我國從事水域生態學研究的學者眾多,也取得了許多豐碩的研究成果,既為我們學習了解水域生態學和水域生態系統提供了極其豐富的知識、經驗和案例,這些成功的經驗和榜樣,又進一步吸引和鼓舞了更多的年輕學者們去從事水域生態學的研究,從而必將推動我國水域生態學研究的更好發展。

然而,我們在審稿、閱讀各種文獻過程中也注意到,由於受不同學者的研究經費、試驗條件等的限制,或者由於受其研究精力、經驗和主觀認識等等的局限,也可以發現一些研究中的漏洞或不足,在此我們拋磚引玉,列舉出其中的一些不足,以便引起從事水域生態學研究的研究生們多思考,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研究。值得指出的是,我們所列舉的研究案例中有一些是從發表的文獻中查找的,如果碰巧引用到了您的研究,我們絕沒有貶低您研究之意,因為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出錯,甚至我們本文的觀點本身就可能是錯誤的,我們自己的研究也經常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不足和錯誤,也歡迎廣大朋友們給我們指出來,甚至本文的很多觀點本身就可能是不正確的,我們也懇請大家的批評指正。

科學研究中的「瞎子摸象」現象

(水域)生態學研究也和其他科學研究一樣,我們每開展一個研究,都會受到經費、場地或實驗條件等的限制,也會受到研究經驗、認識、判斷或精力不足的影響,以及由此造成的實驗設計、選取的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或偏差,並直接造成實驗結果以及對結果解讀的偏差甚至謬誤。因此,科學研究中的偏差和錯誤是非常常見或不可避免的。這就要求我們在開展研究時既要認真負責、又儘可能考慮周全,以儘量減少因為我們主觀認識不足造成的限制,在解讀研究結果時必須要慎之又慎,絕不可無限放大我們研究結果的應用範圍。在沒有得到足夠的驗證之前,千萬不要認為自己的研究就代表了「真理」。在此我們通過一些具體的事例來詳細說明水域生態學研究中可能經常會出現的一些缺陷或不足。

科學研究中的第一種常見不足就是所謂的「瞎子摸象」現象(也即以偏概全型不足)。

瞎子摸象的故事人盡皆知。實際上,我們的科學研究何嘗不是在「瞎子摸象」呢?那麼既然「瞎子摸象」鬧出了笑話,是否說我們科學研究也沒有價值或必要了呢?當然不是。我們說科學研究像「瞎子摸象」,會犯這一類的錯誤,就是要時時提醒我們自己,在科學研究時,要事先了解科學研究中存在著這樣的局限,就要儘量減少由此造成的認識局限,不要誇大我們的研究結果。也就是說,我們知道了所摸到的部位只是大象的大腿,我們就不要說整個大象就是像個柱子了,而是說大象的某個地方好像是柱子狀的。得出這樣的結論,就不會與其他「瞎子」(研究)相排斥,也便於接納類似研究中的不同結果。

在我們開展水域生態學研究時,瞎子摸象型的問題,又可以分成這樣幾類:

1.1 採樣過程中的瞎子摸象現象

採樣是科學研究中最基礎的環節。我們在研究水環境或水生態系統時,不可能對整個水體作出研究,而通常都是通過採集水樣進行水質測定或水生生物的觀察去研究。你可能覺得,這有什麼難的,我們早已有了各種水域生態學/水生生物學的調查規範或標準,只要按照這些規範做就可以了。然而,正是這第一步採樣點的設置,就可能足以影響到我們的研究結果與真實情況之間的偏離度了。採樣點的數量、一個採樣點上分層採集的間隔設置等等,雖然都可能在規範中找到相應的規定或建議,但這些規定或建議是否能保證我們的結果呢?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且不說這些規範本身是否「科學」,即使是最權威的規範,也仍不能保證據此所作的研究就是正確的,這是因為,各種水體的類型非常多樣,其水文、生態特點各不相同。規範對水體的差異的考慮是很難窮盡的,只有經驗豐富,才能彌補規範中的不足;同時,我們在研究過程中也切不可只認規範而不顧實際,而要從採樣和研究的原理和對現場的充分認識上進行具體分析,才能確保研究結果的更「科學合理」。就拿採樣來說吧,就有分層採樣和混合水樣採集兩種不同的處理方法。兩種方法的代表性差別很大。即使都採用分層採樣,也仍有分幾個水層採樣的問題,以及不同水層如何整合成為水柱的問題。即使設置的水層也一樣,也仍會因為採水器而不同。目前,我國各科研單位的採水器,大多採用了如下圖所示的有機玻璃採水器。

圖1我國淡水生態學研究中的常規採水器

然而儘管該採水器被廣泛採用,但實踐證明,該採水器的水交換較差,因此即使你設置的採樣水層非常合理,但採水器仍會使所得的結果不能真正代表你所採集的水層。由於該採水器的使用是如此普遍,不難想像,我們採集水樣的代表性離真正的要求有多遠。當然,我今天想講的當然不是儀器本身的問題,而是採樣點不合理造成的瞎子摸象現象。但像這個採水器水交換差以至於不能採集到所期待水層的水樣,其所造成的問題,其實質也可歸納在這一類的局限中。

除了主觀上的問題,客觀上,很多生物的分布並非隨機或均勻,而是成群分布,但目前我們的採樣並沒有考慮這些因素。如在採集浮遊動物水樣時,我們都以某(幾)個採樣點採集的水樣去代表整個水體的浮遊動物數量/密度/生物量。然而,你只要稍加觀察就知道,浮遊動物在水體中的分布並非是均勻或隨機分布的,如果我們採集到的是集群處的浮遊動物,得到的結果就會偏大,相反,如果採集到的是非集群處的,結果就又偏低。不但水平方向如此,浮遊動物還有垂直的分布,我們的採樣點往往也不能涵蓋整個水柱,因此我們的研究過程會存在很多的誤差,這些誤差的大小,與我們的實驗設計會有很大的關係,在現有條件下如何才能減少這些誤差,仍需要我們不斷去思考的。

1.2. 選擇性瞎子摸象或忽略型瞎子摸象

除了這些最基本的採樣偏差外,即使是一些非常經典或權威的研究,細究起來,也可能因為選擇上的問題而使結果出現偏差。眾所周知,任何實際中的生態問題,都是同時受很多生態因素共同作用的,在我們還不了解各種因素的作用貢獻大小之前,就只選擇其中的一組關係加以研究,那麼可想而知,其結果必然會有偏差。例如,研究水體中的葉綠素a含量及其變動,對於了解水體的初級生產力和水質變動趨勢或規律都非常重要;而影響葉綠素a變動的因素非常多,如營養鹽(特別是氮、磷、矽等)、水溫、光照、流速、食物鏈等。但在實際研究中,我們經常看到的卻是圖2這樣的研究,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被廣為引用或參考的一個經典研究——葉綠素a與總磷的關係。自從Sakamoto(1966)開始研究春季總磷濃度對夏季葉綠素a的影響以後不斷被學者們效仿。而正是因為有了大量效仿的研究,人們才發現了葉綠素a與總磷其實並非如最初的研究那樣是對數或半對數線性相關的,還有呈」S「或其他關係的(Watson, McCauley and Downing, 1992;van Niewenhuyse and Jones, 1996),甚至兩者並不相關的(圖3)。

圖2

圖2 Sakamoto研究的夏季葉綠素a含量與春季磷含量的相關性(Dillon and Rigler, 1974)

理論上,大家都知道,水體中浮遊植物的數量,既受水體中的營養鹽負荷的影響,也受水體中的其他環境因素如水流、水溫和光照等影響;而更受食物鏈特別是藻食生物種類、數量(牧食壓力)的影響。因此,葉綠素a與總磷之間的關係僅僅是這些眾多相互作用中的一個方面。忽略環境中其他因素對藻類的影響,僅僅研究營養鹽特別是總磷對其影響,顯然是不夠的,尤其在我國的湖庫生態系統中,不但其營養鹽的輸入受到人為因素的強烈影響,而且還存在大量人工放養的鰱鱅等牧食者,在此背景下,僅僅研究藻類與營養鹽的關係,顯然不可能得到正確的結論。其實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所測得的葉綠素a含量,往往僅代表了藻類的現存量,而並非是生產量,總磷與藻類的關係,其實更應是磷負荷與藻類生產量的關係。若僅僅考慮其生物量,那麼也要選擇合適時間點上的營養鹽與相應的葉綠素a的關係才可能在某種條件下反映兩者的動態關係。但顯然,我們在閱讀相關文獻時,大家都可以看到不同學者對於所研究的時間並沒有太多的考慮,因而有選擇春季磷與夏季藻類關係的,也有選擇同一時間段內總磷與藻類關係的,而沒有認真地思考兩者之間真正的內在關係。

圖3

圖3 溫帶溪流中葉綠素a與總磷的關係(van Nieuwenhuyse and Jones, 1996)

之所以要在此提出這樣的研究的不足,是因為這種研究既經典、權威而廣為參考,而又往往會給人誤導:以為只要研究營養鹽與藻類的關係就可以了解藻類數量的真正變動規律了。其後果就是導致很多研究者把水體中藍藻水華的暴發,僅僅歸結為水體中的上行效應一樣(參見第202次香山會議)。我國的很多權威專家或者主流觀點都把藍藻水華的暴發歸結為水體富營養化的結果、標誌或表徵,在多個權威著作中甚至有這樣的表述:富營養化……嚴重時會爆發藍藻水華。換言之,暴發藍藻水華是富營養化嚴重時才有的結果。這顯然與很多事實並不相符。如果是這樣的話,從圖3、圖4可知,太湖的藍藻水華就不應在2007年、千島湖的藍藻水華就不應在1998-1999年暴發了。

圖3

圖3 太湖歷年的總氮、總磷含量(Paerl et al., 2011)

圖4
圖4

圖4 千島湖歷年總氮、總磷(1998-1999年暴發藍藻水華)(左煥春等,2003)

這樣的例子是舉不勝舉的。我們在科學研究中,往往只關注我們期待中的某個單一生態因子對事物的影響,但在現實中,事物受到的影響並非只限於我們所實驗的因子,往往是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共同影響著事物的發展。也許你認為我們做的控制實驗,不是把其他因子都控制在相同的水平/條件上了嗎?且不說是否我們真的能把所有其他因素都能控制在同一條件上,即使我們真的做到了,那麼得出的結論是否真的外推到實際場景中呢?答案也是顯而易見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對各種控制實驗的解讀和外推要慎之又慎的重要原因。在有多種因素作用的背景下我們僅挑選其中的一種因素去分析,然後得出結論說,該因素影響了某某過程,這樣的結論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就像我們中學學物理時大家都知道的,明明某個物體受很多力的作用,其合力才是物體運動的方向,但我們硬要說其中某個力是主要的影響因子,其結果不可能是正確的一樣的道理。

某中營養水庫也暴發了藍藻水華現象

在研究因素的選擇上,在我們日常開展的湖泊浮遊生物生態學研究中最常缺乏考慮的因素至少還有這樣兩個方面:湖泊中的超微浮遊植物(即顯微鏡觀察不到的部分)和水動力學對藻類的影響等。

(未完待續)

△內容來源:指點米津,作者:LiuQ,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文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專業水產知識,去關注可為漁業百家號!

歡迎留言評論,相互交流

相關焦點

  • 谷歌大腦研究對抗性樣本得出意外結論:分類誤差為零的模型就不存在...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谷歌大腦近期的一篇新論文對對抗性樣本做了多方面的理論性研究,不僅首次發現了簡單數據分布下對抗性樣本的分布特性,而且得出了「分類誤差為零的模型不存在對抗性樣本」這樣的大家此前不曾想像過的結論。
  • 聊聊研究結論
    首先我們來複習一個結果和結論分別指的是什麼。研究結果是通過具體的研究工作後得到的,通過在研究環境中實施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得到的數據或發現,通常會通過統計表或統計圖進行客觀展示。而研究結論呢?則是對研究的事物、研究內容、研究結果進行總結形成理論結果。也就是研究結論強調的是要基於結果進行總結提升為理論。
  • 科學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
    在一項由牛津大學主持的「百萬婦女乳腺癌成因研究」項目後,科學家得出結論:女性生育越多、哺乳時間越長,患乳腺癌的風險就越低。研究數據顯示,我國是乳腺癌發病率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目前正以每年3%的速度遞增。我國乳腺癌患者平均年齡是45~55歲,較西方女性年輕了10歲。
  • 相同資料庫,相同主題,兩篇論文得出了相反的結論
    結論相反的兩篇論文 相距一個月發表在同一個期刊上的兩篇論文,卻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這是去年發生在《Surgery》期刊上的事情(IF=3.356)。兩篇論文均使用了NSQIP資料庫2016年的數據,研究主題是針對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患者,手術時在將切除的闌尾從切口取出體外之前,放置到取物袋中再取出體外是否會減少術後感染。論文A的結論顯示取物袋可減少傷口感染率,論文B的結論則是不能減少傷口感染率。
  • 英國花50年時間研究,得出的結論讓人很意外
    英國花50年時間研究,得出的結論讓人很意外戰爭時期死亡人數是非常多的,但是一位英國的專家發現這樣的一個問題,在死亡人數中,吸菸的人數佔據了主導性的地位,所以他對於抽菸的人一定命短這一個問題展開了專項的調查。
  • 來看看一百年來的科學研究結論吧!
    於是,他急匆匆地讓我幫忙證實,這個結論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有趣的是,早在上個世紀初,的確就有科學家開始關注母乳餵養與孩子智力的關係了。1929年,發表在醫學領域權威期刊JAMA的一個研究報告了383名年齡在7-13歲兒童的母乳餵養與人工餵養的差異。
  •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實驗結果的記錄和分析
    (二)結果與討論幼兒在實驗探究中,經過假設和實驗記錄之後,要進行小組或全班集體討論,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做出判斷,得出自己的結論。他們做出的結論也許是證實自己的假設,也許是否定自己的假設,但都是建立在實驗和記錄基礎之上的。
  • 論文調查結論如何得出?專家為你釋疑解惑
    巴德年坦言,「這9名院士來自國內生物醫學領域最著名的研究機構、高校和醫療機構,願意接受國家任務,是不好找的。聯合工作機制交給我們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要拿出一個經得起推敲、實事求是的結論。」此次調查稱,相關論文「未發現有造假」。公眾非常關心,這一結論又是如何得出的?「具體覆核工作中,我們服從的是事實。」
  • 高效教學原理:如何讓學生自行得出結論?
    作為佐證,在我的網絡調查中,看完原理描述後,約16%的人「認為」自己想出了答案(答案還不一定正確呢)。選項0.看完問題後1.看完原理描述毫無思路46.51%14.94%有點感覺,但說不上來30.23%51.72%有啟發,感覺思路呼之欲出16.28%17.24%我已經想到問題的答案了!
  • 淺析科研論文中結論部分寫作的常見問題
    結論是科學研究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整個研究工作進行綜合評價,也是論文作者向讀者明確展示新的創新信息或知識的精華部分。在賽恩斯編譯看來,結論部分寫作好壞,影響到作者的創新成果準確明了地表達和讀者的正確領會。
  • 好的個案研究一定是「小」中見「大」
    中國社會科學網:據您了解,個案研究作為現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從何時得到學術界的重視並確立其嚴肅的方法論科學性?有人質疑,個案研究流於知識的碎片化,難以上升到總體推論和理論的高度,您如何看這種質疑?就您所從事的歷史學學科來看,個案研究有著怎樣的學術價值?
  • 科學家研究之後,終於得出結論
    科學家研究之後,終於得出結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死亡是不可逆轉的事情,因此現在人們對死亡已經看的非常平淡了,其中大部分人都會覺得:在人去世後會可能會進入另一個世界,但這個說法也一直沒有得到證實。不過隨著專家的深入研究之後,才發現這個說法是有可能成立的,一位美國專家解釋:利用量子物理學可以證明,在人的去世後是存在另一個世界的,而死亡只是人們創造出來的幻覺。他還認為生命創造了宇宙,人的意識甚至可以決定自然萬物的生長。
  • 偷了愛因斯坦的大腦,切成240塊研究43年,得出了什麼結論?
    ——馬克思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159字,閱讀約3分鐘他偷了愛因斯坦的大腦,把它切成240塊,研究了43年,他得出了什麼結論?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大師之一,他的科學理論不僅改變了人類對宇宙運行原理的認識,也為核能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然而,即使是他這樣的偉人,也無法逃脫自然的規律。195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因主動脈瘤破裂在普林斯頓去世,享年76歲。生前曾立下遺囑,要求不發訃告,不舉行葬禮,遺體直接火化,但有一人違背了遺囑。
  • 瑞德西韋三項試驗結論不同 專家:或與樣本量、研究終點有關
    領導這項研究的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此前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在該實驗中,儘管瑞德西韋安全、耐受性好,但與安慰劑相比並沒有顯著的益處。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曹彬還表示,瑞德西韋在治療新冠肺炎中的確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不過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以確定應當在多早的時候對患者用藥,以及是否應該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
  • 為什麼數學上自洽的物理學理論不一定正確?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數學是人類研究和認識宇宙的一個有力工具,但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數學可以很好地描述自然。不管怎樣,數學確實是一種很好的經驗事實。正因為如此,人類可以用數學公理來闡述理論並從中得出結論。
  • 瑞德西韋三項試驗結論不同,專家:或與樣本量、研究終點有關
    領導這項研究的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此前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在該實驗中,儘管瑞德西韋安全、耐受性好,但與安慰劑相比並沒有顯著的益處。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曹彬還表示,瑞德西韋在治療新冠肺炎中的確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不過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以確定應當在多早的時候對患者用藥,以及是否應該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
  • 選粹 | 亞歷山大·佩岑尼克 著、楊貝 譯:法學研究與科學的增長
    首先,我承認法的教義式研究演繹式地得出未經證成的結論;我的法轉化理論提供了這些結論的系統化。其次,我指出這一轉化出現在所有科學中,不止是法的教義式研究。法的教義式研究與普通科學之間的差異微乎其微。法轉化理論也許可以歸納如下。
  • 測謊結論在我國的法律定位
    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引進和研究測謊儀,目前該技術在我國較為廣泛地應用於刑事司法領域,並在一定範圍內取得實效。實踐中,測謊必須徵得受測者的同意才可以進行,這有助於保證測謊結論科學可靠性。因此這一論斷是不能成立的。  2.測謊技術的科學可靠性不高易導致冤假錯案的結論缺乏科學性。美國學者的研究表明,測謊技術的發展已達到相當的水平,其準確度遠遠高於法院承認的其他科學證據,培訓合格的測試人員可以達到小於1%錯誤的水平(這不包括由於受測者心理、生理缺陷造成無法診斷的5%的案件)。
  • 【實驗專題】實驗的假設和結論
    假定不發生染色體變異和染色體交換,回答下列問題:(1)若A/a、B/b、E/e這三對等位基因都位於常染色體上②,請以上述品係為材料,設計實驗來確定這三對等位基因是否分別位於三對染色體上③。(要求:寫出實驗思路、預期實驗結果、得出結論)(2)假設A/a、B/b這兩對等位基因都位於X染色體上④,請以上述品係為材料,設計實驗對這一假設進行驗證⑤。
  • 專家:科學研究如「霧裡登山」 過度解讀易「一葉障目」
    大家關心的是這些「抄錯」的鹼基是否恰好使病毒具備更強的傳播力和致病性。從目前公布的新冠病毒基因組數據來看,還無法得出任何確定的結論。曹志偉:生命只要增殖,基因組就會產生並積累突變。基因組任何位置都有一定概率產生突變,突變可以產生更多樣化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