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二連三迎接檢查、寫不完的總結、填不完的表格、做不完的匯報……為應付來自校外的各種任務,一些中小學老師分身乏術、不堪重負,有的甚至連備課時間都沒有。久而久之,本末倒置,「迎來送往」成了主業,課堂教學反而變為副業。
針對這一問題,教育部在2019年底出臺「中小學教師減負20條」。目前,全國已有20個省份出臺減負清單。教育部12月1日表示,預計年底前全部出臺。
對學校和老師而言,這是福音。它意味著老師可以從中脫身,少些無謂的迎檢,把時間和精力從教室之外移到課堂之上,還給教學,還給學生。從學校教育的本質看,這也是正本清源之舉。
先來看看讓中小學老師疲於應付的檢查有哪些?它們大多是由各級、各部門組織的關於消防安全、衛生健康、法治教育等相關知識進校園活動,以及一些考核、評估、比賽。從出發點看,這些多是有益的科普教育與積極正向的引導。
但在執行過程中,這些活動出現了「量」和「質」的問題。各式各樣的活動、檢查,由上而下層層傳導壓力,層層加碼,最終落到老師身上。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初衷是好的,但最後演變成扎紮實實走過場,認認真真幹虛活,只重臺帳管理、留痕記錄,不顧實際效果。結果是,白忙活一場,還累了老師,損了學生。
從這個角度看,為中小學老師減負,不是要將進校園的活動與檢查一律拒之門外,而是要將形式主義趕出校園。各地應該做好「加減法」,擇優而選,效果導向,對進校園活動減量、提質,讓活動真正起到豐富校園生活、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同時也解放被束縛多時、疲憊不堪的老師,讓他們安心從教,讓教學回歸本質。(央廣網評論員 陳銳海)
【來源:央廣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