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評」勞動權利「缺失」23年 公平正義不能跟著缺席

2020-12-16 央廣網

包宏芳有一件糟心事:23年前,她被分配了工作,卻一直未通知上班;23年來,一天班沒上,卻有她轉正定級的工資表;想要討還說法,卻又莫名其妙被除名了。如此「奇葩」的勞動關係,讓她走上了維權的道路。(中國青年報12月1日報導:等待23年未收到上班通知 到底是誰「偷走了」我的工作?)

一紙空文背後,是錯位的人生和流離失所的權利。1996年,包宏芳作為「統招統分」的學生,在學校拿到「派遣證」後,被分配到內蒙古興和縣衛生局下屬鄉鎮衛生院工作。作為一名農村孩子,她好不容易「跳出農門」,卻望斷青春也沒有望來一份解決溫飽的工作。多年來,她輾轉北京、張家口兩地打工,吃盡苦頭。而今,在「被工作」「被除名」的借位人生面前,她想要追問一個答案,於情於理,相關部門不能也不應該漠視。

然而,相關部門對於這一事件的回覆,卻仿佛成了「無頭公案」!關於未上班卻定級,興和縣衛生健康委員會解釋為,當年的衛生局局長想要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覺得農村孩子考上大學、中專很不容易,就給轉正定級了,承認當年「違規辦理轉正定級手續」。難道當年「紙面」定級只是一種形式主義的恩賜?是局長個人的溫情表演?

太多的謎團,太少的答案,讓人不禁猜想——誰偷走了她的工作?包宏芳告訴記者,自己也曾找過興和縣衛生學校當年的校長、會計等,對方起初說衛生學校曾有一名「包宏芳」,也曾製作過包含「包宏芳」的工資表。雖然後來她再去找,對方以時間太久、記不清為由不再證實。但是,不管怎麼說,是否存在現實中的假「包宏芳」,又或者只是停留「紙面」拿工資的「包宏芳」,「被偷走的工作」背後,都有直擊社會治理的真相。

就此事來說,從「限於當時的通信條件」需要「人找單位」的分配模式,到「未工作也能定級」的違規辦理,折射出相關部門缺失的責任心和漏洞百出的管理,這都在拷問著基層治理的能力和水平,蠶食著破壞之後難以修復的公信力,挑戰著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

所謂命運弄人,很可能是人為之手的操縱。工作「被偷走」,錯位人生的背後,公平正義不應跟著流離失所。希望相關部門及時介入,以全面公正的調查給予包宏芳正義的交代,以嚴肅問責解答公眾的疑慮。如此,才能避免類似事件再度發生,切實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勞動者合法權益。(央廣網特約評論員 胡輝)

相關焦點

  • 學點知識 | 「正義或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這話是以訛傳訛
    題圖:《肖申克的救贖》如何評價「正義或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這句話?我們學校,遲到三次就算一次缺席。我們先看通用的中文版本「正義或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這句中文語句被人引用的頻率頗高,往往被用來安慰弱勢群體正義總會來臨,或告知法律總會給予最後的正義。乍聽起來雞湯味鮮美,好像有一定道理,但仔細探究,實際這卻是一句很不負責任的話。因為正義如果無時效,則必然無意義。這源自於遲到的正義不能被認為是真正的正義,因為時效是正義的計時器。
  • 「央廣網評」女生溺亡 調查快點、輿論慢點
    對於為什麼派不會遊泳的民警去救援,為什麼沒有專業的救援設備等一系列疑問,需要更全面深入的調查,不能僅憑遠遠的圍觀,僅看網傳的視頻,就否定民警的態度、行動,先入為主認定其過失。針對網友反映的問題,望江縣公安局已成立調查組,對涉事民警、輔警作出停職接受調查決定,對該事件處置過程進行全面調查。
  • 「央廣時評」反腐沒有休止符
    此時,距梁德標退休已有5年。官員退休後被查,梁德標不是第一人。黨的十八大以來,領導幹部退休後被查的案例屢見不鮮。長則退休10多年後被查處,短則退休僅一個月就東窗事發。儘管時間長短不同,究其本質而言,無非「腐敗」二字。而對退休官員的「秋後算帳」,則充分證明黨中央反腐的決心:腐敗沒有避風港,反腐也沒有休止符。
  • 開扒林卓廷的「亂港臭史」 何君堯:正義可能遲來但不會缺席
    當日有市民團體來到灣仔警察總部,即場「開香檳、食乳鴿」慶祝兩人被捕;何君堯下午亦發聲稱:正義可能遲來但不會缺席。但隨後,林卓廷沒有繼續明火執仗地從事「反中亂港」的勾當,而是搖身一變,於2007年混入廉政公署當起調查主任,而正是這一看似「神聖高尚」的職業與身份,才使得林卓廷在往後的亂港事業中更具有欺騙性煽惑性。
  • 「央廣網評」親子關係也能買賣?法律不是兒戲!
    (央廣網12月23日報導:司法親子鑑定仍存在違規代理亂象 「親子關係」豈能用來買賣?)司法親子鑑定是親子存疑的案件中最重要的證據和依據,通過嚴格的法定程序,分別規範地採集親子之間的生物學樣本,經過科學的技術手段,對基因信息進行比對,並得出樣本之間是否具有親子關係的結論,具有法律上的極端嚴肅性和證據上的極端規範性。
  • 「央廣網評」司機為救嬰兒闖紅燈家屬拒作證 莫讓善良者「心涼」
    在司機面對因此可能到來的行政處罰時,向公安機關說出實情,幫助司機澄清事實,既是我們對善意行為的應然報答,也是正義良知的必然進路,是每個善良個體理應遵循的基本價值操守。可惜的是,這場原本應該是生命接力、道德接力的賽道,因為家屬的一個舉動,瞬間陷入了冷場的窘境。
  • 「央廣網評」4歲女童在幼兒園遭扎傷 不能成為糊塗帳
    如今,4歲女童的身心遭到傷害,不管有無監控,只要幼兒園不能證明其盡到了看護責任,就改變不了幼兒園失責的事實。公安、司法機關應及時介入調查,追究相應人員的法律責任。進一步講,保護孩子也絕不能只靠監控,而需要校方、教育主管部門、社會、家長形成合力,共同編制一張嚴密的安全網,其中包括建設德才兼備的教師隊伍、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和安全體系等。
  • 補番推薦:「Fate/stay night 第一季」正義的夥伴
    本期補番推薦的「Fate/stay night [Unlimited Blade Works] 第一季」小編覺得這是一部特效非常好,製作非常精良。打鬥場景讓人驚喜。人物刻畫上,眾多女性角色刻畫得很不錯。男主也表現出了原著中的種種性情。
  • 「央廣網評」理財課程有貓膩 別被培訓機構割了「韭菜」
    (央廣網12月10日報導:理財課程變套路 9塊9理財課背後的騙局誰來監管)從媒體報導看,1塊錢到9塊9的課程,只是一個吸引流量的誘餌,消費者被高收益承諾打動後,就會被誘導購買幾千元的理財課程,甚至投入更多的資金。這種步步設套的騙局,已經存在多年,之前主要是通過電話、QQ群的方式,如今則轉移到微信公號、微信群、微博等平臺,套路其實是一樣的。
  • 「央廣網評」扎牢安全生產的「籬笆」
    (央廣評論員 郭長江)
  • 「央廣網評」將形式主義趕出校門 讓教學回歸本質
    (央廣網評論員 陳銳海)【來源:央廣網】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趙鬥順事件中,「私刑正義」可取嗎?
    而韓國政府也做了無數努力,來平息人民的憤怒和焦慮,包括2009年將針對兒童性犯罪的最高刑期,從15年提到30年;包括2010年,韓國允許對戀童癖罪犯進行「化學閹割」,成為亞洲第一個對性侵犯實施化學閹割的國家。甚至於在2019年4月,正式實施了《趙鬥順法》,允許對曾犯下性侵未成年兒童,且具有再犯危險的性侵犯,實施為期半年的專人一對一24小時監視觀察。
  • 筆記:「有效的」公平和正義
    這是「得到」課程《萬維鋼·精英日課4》的學習筆記。
  • 「央廣時評」舉報者被報復?請給真相一點時間
    一個曾經贏得民心的「正義之士」,如今被刑事拘留,這樣的轉變,難免讓人感到驚訝。不過,在法律面前,李根山勇於舉報沙漠排汙事件的「正義」之舉並不能成為「免死金牌」,也不應該混淆視聽,將其舉報沙漠排汙行為和被刑事拘留強加聯繫。  輿論對李根山犯罪事件的關注,質疑是否讓「英雄蒙冤」,實際上是呼喚更多真相能夠及早公布,希望警方能夠儘快查清事實,依法辦事。
  • 《女神降臨》文佳煐「醜得好用心」!網評扮醜最成功的女星,黃正音...
    為了要演出「任朱靜」妝前妝後的樣子,文佳煐也是豁出去了~圖片來源:TVN《女神降臨》在化妝前,「任朱靜」是一個大家眼中的醜女,為了凸顯醜小鴨變女神的反差,文佳煐不但頂著濃濃的野生粗眉,還畫上紅斑與痘痘,皮膚狀況看起來超級糟糕。
  • 【民法典研習】法制網評:「自甘風險」讓責任承擔更明晰公平
    長期困擾基層的一個問題是:一旦學生在運動中受傷,校園體育的組織者也總是跟著「受傷」。有時,即便學校無責,仍要承擔「人道主義補償」。這種「傷不起」現象,成為制約校園體育活動的一個隱形「絆腳石」(6月8日新華網)。
  • 「央廣網」大山裡的體育課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山裡的體育課央廣網天水9月11日消息(記者孟永輝 王妍)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隴城鎮是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最偏遠的鄉鎮。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隴城鎮山王教學點的體育課上,學生們進行呼啦圈比賽(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王妍 攝)在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隴城鎮山王教學點,上課鈴還沒響,體育老師張武強就被30多個孩子簇擁在中心。
  • 「央廣網評」女嬰被扔下樓 誰來「監護」孩子的監護人?
    不僅要監督其能不能履行好相關職責,有沒有監護失職、監護疏忽等行為,對一些本身需要治療的父母也應展開救治,如此事中的孩子母親,如果確定為精神病,可以啟動強制醫療程序,這樣也能避免造成更大傷害。(央廣網特約評論員 江斌)
  • 【檢察新理念在鐵檢】「三個效果」統一:公平正義價值一個不能少
    【檢察新理念在鐵檢】「三個效果」統一:公平正義價值一個不能少 2020-06-24 16: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央廣網評」接種免費、疫苗自費?這不是文字遊戲
    (央廣網評論員 鞏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