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宏芳有一件糟心事:23年前,她被分配了工作,卻一直未通知上班;23年來,一天班沒上,卻有她轉正定級的工資表;想要討還說法,卻又莫名其妙被除名了。如此「奇葩」的勞動關係,讓她走上了維權的道路。(中國青年報12月1日報導:等待23年未收到上班通知 到底是誰「偷走了」我的工作?)
一紙空文背後,是錯位的人生和流離失所的權利。1996年,包宏芳作為「統招統分」的學生,在學校拿到「派遣證」後,被分配到內蒙古興和縣衛生局下屬鄉鎮衛生院工作。作為一名農村孩子,她好不容易「跳出農門」,卻望斷青春也沒有望來一份解決溫飽的工作。多年來,她輾轉北京、張家口兩地打工,吃盡苦頭。而今,在「被工作」「被除名」的借位人生面前,她想要追問一個答案,於情於理,相關部門不能也不應該漠視。
然而,相關部門對於這一事件的回覆,卻仿佛成了「無頭公案」!關於未上班卻定級,興和縣衛生健康委員會解釋為,當年的衛生局局長想要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覺得農村孩子考上大學、中專很不容易,就給轉正定級了,承認當年「違規辦理轉正定級手續」。難道當年「紙面」定級只是一種形式主義的恩賜?是局長個人的溫情表演?
太多的謎團,太少的答案,讓人不禁猜想——誰偷走了她的工作?包宏芳告訴記者,自己也曾找過興和縣衛生學校當年的校長、會計等,對方起初說衛生學校曾有一名「包宏芳」,也曾製作過包含「包宏芳」的工資表。雖然後來她再去找,對方以時間太久、記不清為由不再證實。但是,不管怎麼說,是否存在現實中的假「包宏芳」,又或者只是停留「紙面」拿工資的「包宏芳」,「被偷走的工作」背後,都有直擊社會治理的真相。
就此事來說,從「限於當時的通信條件」需要「人找單位」的分配模式,到「未工作也能定級」的違規辦理,折射出相關部門缺失的責任心和漏洞百出的管理,這都在拷問著基層治理的能力和水平,蠶食著破壞之後難以修復的公信力,挑戰著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
所謂命運弄人,很可能是人為之手的操縱。工作「被偷走」,錯位人生的背後,公平正義不應跟著流離失所。希望相關部門及時介入,以全面公正的調查給予包宏芳正義的交代,以嚴肅問責解答公眾的疑慮。如此,才能避免類似事件再度發生,切實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勞動者合法權益。(央廣網特約評論員 胡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