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有效的」公平和正義

2021-03-02 ZZz一家

這是「得到」課程《萬維鋼·精英日課4》的學習筆記。(書名號裡的是課程標題,突出顯示的部分是摘錄的原文,原文後面跟著的是我的筆記。)

 

《科學思考者19:「公平和正義」的難題》:

 

1.「要實現公平和正義,我們必須明確判斷一件事情的因果關係,找到它是誰的責任。人們做這樣的判斷經常會犯兩個走極端的錯誤。

一個錯誤是認為凡事必有原因。」

「早在上世紀 60 年代,心理學家梅爾文·勒納(Melvin Lerner)就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公正世界謬誤(just-world fallacy)』。人們默默地假設這個世界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如果好運發生在某人身上,那一定是因為他做過什麼好事或者有個什麼美德,如果壞事發生在他身上,那他一定有自身的原因。」

「而事實是有些事就是無緣無故發生的。

世界上很多事情是隨機 — 或者至少相對於當事人來說是隨機的事件。」

「人們常常會低估隨機性,強加因果關係。」

 

關於隨機事件,萬老師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中彩票,一個是生活方式很健康的人卻得了癌症。我原本是想自己也想幾個例子的,卻發現,我在想到中彩票時,一瞬間就想到了一個中彩票的理由——因為長期買彩票,所以才有機會中獎。而在想到好好一個人卻得了癌症時,我是沒想到什麼理由,可腦子裡卻閃過一個念頭——肯定還是有什麼沒注意到的原因導致了癌症。其實我理智的思考一下就能明白,無論買多少次彩票,每次都是獨立事件,互相之間沒有半毛錢關係,每次的中獎概率都是差不多的,就是隨機事件。而細胞的癌變,也是隨機事件,細胞在分裂的過程中,就是有可能分裂成癌細胞,接觸致癌物或其他事物確實會增加細胞癌變的概率,但即使什麼也不接觸,細胞癌變的概率還在,只是比較小而已。你看,我明知道這兩件事的隨機性,可還是在潛意識中,為它們加上了因果關係。這就是「公正世界謬誤」,認為凡事必有原因的錯誤思想啊。我們很難克服自己不那麼想。

 

2.「一個勞累的程式設計師猝死了,就說這一定是過勞死,這個邏輯不對。科學方法要求你不但要知道有多少程式設計師像小趙一樣勞累並且猝死了,還得知道有多少程式設計師一樣勞累但是沒有死,有多少程式設計師不勞累但是也猝死了,以及有多少程式設計師不勞累也沒猝死 —— 把這四個數值都統計到,你才能知道猝死和勞累之間的『相關性』。

而且相關性還不一定是因果性。」

 

科學的思考,是排除所有可能的影響因素後,剩下的才是二者之間的——相關性。當我們下意識的認為凡事必有原因時,我們想到的各種原因,可不都是這樣「排查」出來的,自然也就是不科學的。進一步的,如果想得出二者之間有沒有因果關係,那還得另外證明。而有時還未必證明得了。

 

3.「另一個錯誤就是試圖用科學方法解決公正的問題。」

「腦神經科學家羅伯特·薩波斯基(Robert M. Sapolsky)在他的《行為》這本書中反覆強調,人只是一種動物,人的一切行為 —— 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 —— 本質上都是生理現象;人沒有自由意志。」

「事實上,科學不但不相信人有自由意志,而且不相信事情有『因果關係』。」

「可是別忘了除了數學之外,一切理論都只是你的信念而已。我們從世界中看到的只是各種現象,科學理論是對這些現象的、規律的、信念。純粹理性只能告訴你相關性,所有因果關係都是人的想像。」

 

首先,科學認為人沒有自由意志,我吭哧吭哧的在這寫學習筆記,其實就是一種生理現象——各種激素和腦電信號共同作用的結果。進一步的,就算人有自由意志,科學也說我們說不明白事情的因果關係,因為所有的用來證明因果的道理和理論,不過是我們的信念,也就是一廂情願而已。嚴格的用科學思考去看所有的科學理論,比如物理定律之類的,都沒辦法肯定放之四海而皆準,到什麼時候都肯定成立。因此就沒辦法得出確定的因果關係。

 

4.「有些老百姓認為一切事情都必有原因,有些強硬的哲學家則認為任何事都沒有原因。這兩種思維都不能用來思考公平和正義的問題。為了公平和正義,科學思考者不能走這兩個極端,我們應該從『公正世界謬誤』往理性的方向進一步,從『純科學』往信念的方向退一步。」

 

老百姓有「公正世界謬誤」的天真,而科學思維又嚴苛到什麼也說不準,那還怎麼得出公平正義的因果關係?只能兩相綜合一下,比老百姓思維理性一點,接受有些事就是隨機發生的;也別用純粹的科學思維去較真,相信大多數的事總是能找到原因的。

 

5.「我們必須假設事情有因果關係,假裝人有自由意志。因為如果不這麼做,你就無法回答『為什麼』。

事實上就算你相信因果關係和自由意志,也無法回答為什麼。」

 

因為沒有什麼果,是單獨一個因導致的。

 

6.「因果關係也好,責任也好,都不是絕對的『是』或者『否』,而是一個基於概率的數值。」

「絕對意義上的是非曲直是無法斷定的,我們最多只能指望『有效的』公平和正義。」

 

因為一個果,是由無數個可能的因導致的,所以我們就得不出一個確定的因果關係。而我們其實並不需要一個確定的因果關係,我們只需要一個最大概率的,大多數人都認可的因果關係就足夠了。因此我們所追求的公平和正義,其實就是個大概率的公平和正義。而這,就是「有效的」公平和正義。有效就行了,沒必要較真,也別太天真。

 

7.「我們明知道人沒有自由意志,也明知道純邏輯無法客觀地確定事物的因果關係。但是為了讓世界有效地運行,我們假裝人有自由意志,並且主觀地假設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

這麼做只是為了實用。除此之外,在給人斷完了是非曲直之後,在夜深人靜獨處的時刻,你得承認『科學思考』的邊界。」

 

就算是科學思考,也得不出絕對意義的公平和正義。科學思考,自有它的邊界。

推薦:

筆記:這是我看到的對未來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最好的描述

筆記:培養「綜合了解」事物的能力

題圖基於CCO協議 來自攝圖網

相關焦點

  • 公平正義與感受到公平正義
    「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司法機關提出的工作要求。「感受到公平正義」,即不僅要 「公平正義」,而且要「感受得到」。把案件判公是法官的應有之責,還要把人心判暖,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司法的公正和溫度,這給法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牢固樹立和踐行公平正義的理念
    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公平正義,是指社會成員能夠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式公平地實現權利和義務,並受到法律的保護。與西方國家公平正義不同的是,我國是以維護、實現、發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宗旨的公平正義。  (一)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目標  依法治國的重要目標就是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
  • 《正義論》經典語錄讀書筆記摘抄分享
    不完善的程序正義的基本標誌是:當有一種判斷正確結果的獨立標準時,卻沒有可以保證達到它的程序。在純粹的程序正義中,不存在對正當結果的獨立標準,而是存在一種正確的或公平的程序,這種程序若被人們恰當地遵守,其結果也會是正確的或公平的,無論它們可能是一些什麼樣的結果。12、有些欲望和傾向是功利主義拒絕考慮的,因為鼓勵和允許這些欲望和傾向,在當時的情況下就會產生較小的滿足的淨差額。
  • 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2020-11-26 19: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中公平正義的探究和思考
    」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公平正義是衡量一個國家和社會文明發展的標準,也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徵之一。滿足公民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提升公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必須具備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較好的物質條件。而制度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建立和諧社會是全體人民的共同目標,更應當是司法工作的價值體現,社會公平和正義落實到司法機制上就是要保證司法和諧。
  • 公平與正義的邏輯關係
    公平與正義是人類生存與發展過程中永恆的主題,是人類社會追求的理想境界,對於公平與正義的邏輯分析是價值理論無法迴避的重要內容。然而,關於公平與正義的價值內涵及其邏輯關係,當前的學術界並沒有統一的觀點和清晰的思路。
  • 牢固樹立公平正義的理念
    (一)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目標  依法治國的重要目標就是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僅有完善的法律體系並不是法治的全部,法治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公平正義的精神和價值通過法的適用、實施,在執法實踐中得到實現、彰顯和弘揚。
  • 公平和正義在文化歷程中的發展
    可以說肇事方是用盡了一切辦法和手段,曾想用457萬作為賠償,但受害方沒有接受,只想得到公平公正的處理。如此悲痛人心的事情,誰能接受這個處理方式呢!誰又不站在正義的一邊呢!所謂的『公平』『正義』大多停留在有錢人的世界,貧窮的世界往往只是飄過一陣風就過去了,而往往現實的世界裡窮人最多。公平和正義,本來是天道的化身,但再大的天意也敵不過人性的可怕。人類幾千年的發展,文化的精進純粹,文明的進步都是跟著利益前進的,利益才是評判公平正義的標準,從古至今是這樣,無數的案例是這樣,這就是現實。
  • 人民日報評論員: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法治不僅要求完備的法律體系、完善的執法機制、普遍的法律遵守,更要求公平正義得到維護和實現。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公平正義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強調要深化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加強司法制約監督,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我們黨追求的一個非常崇高的價值。
  • 正確理解在司法案件中的公平正義
    因此,從司法規律角度解讀和實現這一目標,是人民法院必須深入思考的關鍵問題所在。  一、司法是捍衛公平正義的最終途徑  要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首先應該引導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含義形成一個儘可能的共識。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就會對人民群眾感受公平正義造成幹擾。  公平正義觀念和司法最為契合。
  • 公平正義是什麼顏色
    12 09:24:55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賀文娟  公平正義是什麼顏色
  • 戴建華: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指出:「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習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深刻闡明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人民性、公平性、正義性,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學指導。
  • 智慧司法讓公平正義看得見摸得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從一定意義上說,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司法機關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政法戰線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義之劍,以實際行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司法公正。
  • 聚焦:公開聽證,讓公平正義看得見
    人大代表、人民監督員、值班律師和公安機關偵查人員應邀參加聽證會。檢察官在聽證會上詳細介紹了二起危險駕駛案件的案情,闡明了案件證據、案件審查情況和擬處理意見,聽證人員認真聽取了偵查機關案件偵辦過程、取證情況,聽取了兩名犯罪嫌疑人陳述。
  • 「專家漫評」黃文藝解讀如何更有效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展望『十四五』 聚焦新發展」系列漫評之七:黃文藝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關於「十四五」時期法治中國建設的目標,《建議》提出「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這兩句話表述很簡潔,但內涵很豐富。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主要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意味著社會主義法治要更充分更有效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 黃文藝:加快推進全面依法治國 更有效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新華網北京11月23日電(記者 盧俊宇)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擘畫發展藍圖、規劃實踐路徑、作出戰略部署,為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注入強大思想和行動力量
  • 人民法院要把維護公平正義作為使命追求
    人民法院必須正視差距和問題,緊緊把握廣東改革開放這一優勢,廣東法院改革創新這一「靈魂」,勇於改革創新,勇於攻堅克難,及時破解影響公正司法和科學發展的各種難題,切實維護好公平正義,切實發揮促進法治建設作用,切實履行好建設者、捍衛者職責。   二是要緊緊圍繞司法辦案第一要務,努力完成司法領域的公平正義。
  • 法治為基 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在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進程中,必須著眼加快推進黨政機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理念、機制、工具、手段、方法進行全方位、系統性、重塑性變革。其中,「法治為基」是必須樹立的重大理念。  樹立「法治為基」理念是推進「重要窗口」建設的必然需求。
  • 丁力:讓政府在公平正義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改革開放30多年,是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的時期,也是改善民生力度最大、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比如,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基本醫療保障網、最大規模的養老保障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紮實推進等。人們正享受著越來越多的改革發展成果,公平正義得到更多重視和保障。但也要看到,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公平正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 促進公平正義 護航美好生活
    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代表們紛紛表示,履職盡責、攻堅克難,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