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傳播將成信息社會標配

2020-12-13 湖南在線

馬欄山新媒體學院名譽院長彭波縱論「中國新媒體發展的歷史經驗」

新媒體傳播將成信息社會標配

「看見馬欄山」分享盛典上,彭波作主題演講。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志偉 攝

長沙晚報11月30日訊(全媒體記者 胡兆紅)「我們要把馬欄山新媒體學院打造成新媒體的黃埔軍校!」在今日上午舉行的2019中國新媒體大會「看見馬欄山」分享盛典上,國家網信辦原副主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席教授、馬欄山新媒體學院名譽院長彭波的這番話,引起現場一片掌聲。

這是彭波首次以馬欄山新媒體學院名譽院長的身份發表公開演講。他以「中國新媒體發展的歷史經驗」為主題,圍繞新媒體行業歷史、運營發展、產業趨勢、創業方向、經驗和預測、投資和轉型思考等方面展開論述。在他看來,新媒體屬於一個全新的社會發展階段,作為媒體人,尤其要快步邁進新媒體時代。

要對技術有特殊的警惕和敏感

「什麼是新媒體? 新媒體不是傳統媒體的延伸,它是一個全新時代的全新產品,是信息社會的標配。」在彭波看來,就像大眾傳播是工業社會的標配,現在進入信息社會,新媒體傳播將成為標配,二者所基於的技術不一樣,基於的形態、傳播的邏輯不一樣,傳播的方式不一樣,表達方式也不一樣,新媒體屬於一個全新的社會發展階段。

因此,傳統媒體在往新媒體轉型的時候,如果認識不到新媒體是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的產品,就很容易把大眾傳媒時代養成的習慣、思維方式延伸到新媒體上去,以致不知所措,感到無所適從,「必須洗心革面、脫胎換骨,才能走到新媒體上面去」。

「在新媒體時代,我總結兩句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彭波說,新媒體既是自媒體,又是智媒體,它的最大特徵是賦能給廣大的網民,使得每個網民都有話語權、有傳播形式,同時也越來越有利於個體獲得更精準的信息服務。

作為一種全新的媒體形態,新媒體最重要的是基於數位技術,是技術在推動媒體發展,一個智慧媒體時代正在到來。對於目前的傳統媒體來說,要對技術有特殊的警惕和敏感,他引用新浪一位負責人的話說:「如果在技術上一腳踏空,我們將會萬劫不復。」

傳統網際網路將進入智慧網際網路

「每一次新媒體的迭代,都會帶來一次話語權的轉移。」為什麼會「失去」新媒體輿論場話語權?彭波認為,原因就在於在舊的輿論場越有話語權的人群,越晚到新媒體形成的輿論場去,而在舊的輿論場越沒有話語權的人群,越早到新媒體的輿論場上去。

因此,新媒體輿論場剛興起的時候,往往是不理性的,這個時候,我們不應該埋怨新的媒體,更不應該埋怨新媒體形成的輿論場,而是要把原舊輿論場的主流人群去佔領新的輿論場,改變輿論場的力量對比。因此,在新媒體飛速發展的時代,一定要有這種警惕,同時也要很快適應。

如何適應?當務之急是表達方式的變革。「政務新媒體和媒體新媒體的使命,就是要在眾聲喧譁中聽到黨和政府的聲音,在眾說紛紜中聽懂黨和政府的聲音。」彭波強調,新媒體作品,絕不是指新媒體文章,新媒體作品是一個全新的創作,是文字、圖片、視頻等等的綜合表現,絕不是文章寫得好就能把新媒體作品搞好的。

彭波有一個判斷,現在網際網路到了下半場。「我認為上半場是信息科技,下半場是數字科技,到了這樣一個新的階段,隨著5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的發展,傳統網際網路將進入智慧網際網路,我們的思維方式、運營的基礎技術、商業模式、組織架構、招商引資的思路都要做重大調整。整個中國網際網路到了下半場,我們中國的新媒體如何走好?需要大家一起來回答。」

相關焦點

  • 馬欄山新媒體學院名譽院長彭波:信息社會 新媒體傳播將成為標配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11月30日訊(全媒體記者 胡兆紅)「我們要把馬欄山新媒體學院打造成新媒體的黃埔軍校!」在今日上午舉行的2019中國新媒體大會「看見馬欄山」分享盛典上,國家網信辦原副主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席教授、馬欄山新媒體學院名譽院長彭波的這番話,引起現場一片掌聲。
  • 芻議新媒體傳播與社會發展的互動關係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發展,人們的新媒體的傳播和社會發展之間的互動關係也逐漸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重視。在當今的新聞傳播內容中,相關的企業和部門應該對此投入更多的重視目光,利用新媒體傳播技術對社會發展帶來的有效因素進行分析,讓我國的社會發展腳步能夠變得更快,同時還應該注意其對社會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合理控制新媒體傳播的途徑和所傳播的內容,令我國的社會發展進程能夠得到更加穩步的提高。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網絡新媒體研究室主任
    孟威,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創新工程新媒體管理與輿論引導重大項目副組長、首席研究員,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網絡新媒體研究室主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訪問學者。國家廣播電視發展規劃研究專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通訊項目評審、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評審。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及國內多所高校、研究機構教授、特聘研究員。
  • 新媒體傳播下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的融媒體時代,社會發展更加多元、生活方式更加豐富、信息需求更加多樣。本文就新媒體傳播下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探討,意在闡明新媒體對構建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所起到的積極意義和深遠影響。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媒體;傳播方式 當今世界,民族、國家之間的競爭,集中體現在以文化軟實力為主導的綜合實力的競爭。
  • 2020年中國新媒體信息傳播服務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預測分析
    隨著媒體企業從機制到經營,積極探索融合和可持續發展之路,媒體融合進一步深入,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邊界將越來越模糊化,不同形式的媒介之間互換性與互聯性將不斷加強,媒體融合發展將不斷深化。2、新聞內容資源將逐步向行業優勢平臺匯聚近年來,信息傳播渠道競爭日益激烈,傳播速度繼續加速,用戶對於權威、客觀、及時新聞資訊的需求不斷提高。
  • 探討"新媒體與社會發展" 大數據成論壇熱點
    第三屆「新媒體與社會發展」全球論壇暨中美「新媒體與社會發展」雙邊研討會18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來自兩岸三地高校的專家、學者圍繞「新媒體改變了什麼」、 「新媒體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等主題進行了發言和交流,並回答了現場學生的提問。
  • 趙亞輝:新媒體專業化運營和輿情管理應成為文旅行業標配
    11月14日,人民文旅董事長趙亞輝受邀參加「新媒體風口與行業變革」專題論壇,他認為未來是全員媒體時代,新媒體平臺專業化運營和輿情管理應成為文旅行業的標配。以下是趙亞輝的講話節選——人民文旅是人民日報旗下文旅融媒平臺,我在人民日報社工作20年,十幾年前還是記者的時候曾「重走中國西北角」,在當年的新媒體平臺新浪博客上圖文記錄中國的西北,訪問量超過3000萬,留言超過10萬條。任何時代,優質內容都是有價值的。從刻在巖畫的圖文到今天手機屏幕上跳動的字符,科技一直在推動不同的新媒體登上歷史舞臺。
  • 淺談: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攝影傳播特徵研究
    新媒體整合了可以使用的各種傳播工具或載體,充分利用了各種形式內容,對社會的全部人群進行全面、立體、綜合的傳播。它們的傳播基礎是網際網路,通過網絡,新媒體才能發揮出真正的功用。可見,網際網路是新媒體傳播的基礎和前提。 新媒體環境,為我們創建了一個以網絡通信技術為中心的大眾傳播社會。
  • [學子論文]新媒體環境下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的有效途徑分析
    青島農業大學欒濤在《新媒體在農業科技傳播中的作用》中提出利用計算機網絡新媒體進行農業科技信息的傳播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劉建美從新媒體的特徵出發,研究新媒體對科技信息傳播的影響,並探討在新媒體影響下科技傳播的路徑及建設問題,以促進科學知識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有效傳播。以上研究更多從新媒體對農業科技傳播的服務體系、傳播模式、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 博物館中新媒體展示的文化傳播與情感傳達
    國際博物館協會(ICQM)在哥本哈根擬定的會章中指出:「博物館是一個不追求營利的、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公開的永久性機構,為研究、教育和欣賞的目的,對人類和人類環境見證物進行搜集、保存、研究、傳播和展覽。」[1] 作為博物館的一種類型,歷史類博物館更是擔負著傳播地域歷史文化、社會發展的重責。
  • 新媒體時代信息的三個精準投放
    新媒體改變了當代青年的生活方式與行為習慣,對其思想與行為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新媒體時代的網絡上充斥著各類社會思潮,這些思潮通過新媒體被廣泛傳播,時刻衝擊著青年的思想與行為。    此外,要進一步拓展以官方微信為核心的多樣化媒介推送途徑,擴大信息的傳播半徑。教育工作者要研究什麼類型的信息適合用微信推送,什麼類型的信息適合用微博發布,什麼類型的信息適合用微電影的媒介展示等等。
  • 「新媒體與社會發展」系列論壇--傳媒--人民網
    首屆新媒體與社會發展全球論壇    隨著物聯網和信息高速公路等現代技術的廣泛應用,人類意識形態中的社會結構正以數位化形式展示出來,虛擬社會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存在與傳播方式,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存方式和思維方式。
  • 新媒體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特點分析
    與報刊、電視等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有以下特點。1、新聞傳播主體呈現廣泛性與多元性在以往傳統媒體主導信息傳播的時代,新聞信息主要靠專業的新聞工作者進行採寫與傳播,觀眾只能成為被動的新聞信息接收者。新媒體時代,打破了這一限制,社會上的每一個個體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
  • 《新媒體與社會(第四輯)》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進程的加快,新媒體對社會的影響日益增強。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在經濟加速發展、社會制度逐步完善的同時,也面臨著信息社會引發的新問題,迫切需要相關研究的及時跟進。《新媒體與社會(第四輯)》是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實驗室推出的《新媒體與社會》系列的第四輯,主打教育輿情研究,此外,對微博對社會行為的影響、微博對社區公共事務的作用、「拍客」對公共領域建構的意義以及「微博問政」等展開探討。 該書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於2013年3月出版發行。
  • 李向平:全球化視野中漢傳佛教的新媒體傳播方式
    編者按:2018年10月28日至30日,以「交流互鑑、中道圓融」為主題的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將於福建省莆田市舉辦。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教授向本次論壇提交論文《全球化視野中漢傳佛教的新媒體傳播方式》。
  • 漸變與影響:新媒體時代人際傳播的動態特徵及新的功能
    [2]119作為人與人之間信息交流與傳遞渠道的人際傳播,都需通過一定的媒介與自我溝通、與外界溝通,既獲取信息也傳輸信息,以實現自我價值,促進人際關係和社會發展。遠古時代人類祖先為了繁衍生息,通過觸覺、視覺、聽覺和嗅覺等非語言符號方式來與他人進行信息傳遞,語言文字符號產生後,人與人之間通過一句話或一封信就能給他人傳送一個或多個信息,進而達到信息傳遞及互動交流,從而完成人際傳播過程。
  • 謝耘耕:新媒體時代的危機傳播策略
    謝耘耕:新媒體時代的危機傳播策略  「新世紀以來,我國進入到一個各種危機頻發的時期。從公共事件傳播來看,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傳統主流媒介不再是危機事件報導的唯一主角。新媒體日益成為突發事件信息滋生、傳遞、擴散的基本環境,甚至是形成、引發、推動公共事件發展的關鍵力量。目前國內一些公共事件解決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種新的「議程設置」模式,即網絡(BBS、博客、播客或手機等)提出議題——媒介關注——全社會參與——政府行為的模式。在雙向互動的新媒體時代,政府和企業都需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危機傳播策略。」
  • 2016新聞傳播學考研方向:新媒體與網絡傳播
    2016新聞傳播學考研方向:新媒體與網絡傳播   21世紀是信息與技術的時代,新媒體當仁不讓地成為時代的寵兒,與之相關的職業人才需求旺盛。新媒體與網絡傳播方向集中探討網絡傳播所帶來的各種新課題與新現象,是傳統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領域的新擴展和新延伸。
  • 2020新媒體國際論壇:新冠疫情背景下的媒介表達「智能傳播與社會...
    技術賦能媒體遠不止於流量的增加,更在於人的價值關切,本屆新媒體論壇的主題點出了各界共同關心的課題和共同的目標。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隋巖演講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隋巖教授作了《以時間徵服空間的歷史趨勢及其對信息生產方式的影響》的演講,分析了時間徵服空間的歷史、趨勢及其對信息生產方式的影響。他說,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傳播速度提高,單位時間中傳播空間變大,脫域和嵌域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時間徵服了空間。
  • 2020新媒體國際論壇在滬舉行,聚焦新冠疫情下的智能傳播與社會關懷
    10月24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與國際傳播學會(ICA)共同主辦的2020新媒體國際論壇在該院演播廳隆重開幕。在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的背景下,本屆論壇以「智能傳播與社會關懷」為主題,通過「在線會場 + 線下會場」聯動的方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