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體的正常運轉,需要很多零件共同推動,氣和血,是推動的動力之一,但現在由於各種原因,出現氣血不足的人很多。
氣血不足,也就是氣虛和血虛。氣虛的人,身體容易表現在呼吸方面短促、說話一般聲音比較低、四肢乏力等;血虛的人,則容易表現有面色黯淡萎黃、失眠多夢、月經量少,臟腑得不到很好的滋養。
而且,氣和血,是會相互影響的,氣虛的人容易血少,血少的人容易氣虛,時間長了,身體慢慢就會出現氣血雙虧的情況。
尤其是中老年人,因為年齡大了,所以氣血運行緩慢,容易氣血不足,身體各部位還會有以下5種表現,不妨對照自測下。
表現一,眼睛變得渾濁,沒有以前清晰,部分會發黃,有血絲;
表現二,皮膚缺乏彈性,粗糙沒有光澤,黯淡長斑;
表現三,指甲上的月牙少,沒有月牙,或者只有大拇指上有,而且指甲上有豎紋;
表現四,頭髮發黃乾枯,掉發嚴重,沒有光澤,不柔順;
表現五,精神狀態差,睡眠質量差,入睡困難,容易醒來。
當然,除了上述之外,氣血不足還有許多表現,比如有的人手腳冰涼,經常頸肩腰背疼等等,都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
那麼,氣血不足,該如何調養呢?常喝一湯,補氣養血更長壽
從中藥的角度出發,氣虛的人,大多喝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血虛的人,大多喝四物湯(當歸、地黃、白芍、川穹);氣血雙虧的人,喝八珍湯,也就是以上兩個方劑組合到一起。
從食療的角度出發,氣虛的人,常用黃芪、山藥、大棗等食物煮粥喝;血虛的人,常用當歸、生薑、牛肉等搭配做湯喝。
從穴位按摩的角度出發,經常按揉足三裡穴(外膝眼下4個橫指的地方)、三陰交穴(腳內踝尖上4個橫指的地方)、氣海穴(肚臍下2個橫指的地方),這些穴位,都具有補氣養血的功效,每天不妨堅持按揉。
此外,經常進行八段錦、太極拳、站樁等形神並用的鍛鍊,也能起到補氣養血的效果。如果症狀不太嚴重的,建議選擇食療和運動鍛鍊進行調養,如果是症狀較為嚴重的,建議採用中藥調養的方式。
與此同時,調整好自己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避免經常熬夜。還有,手術後是身體較為虛弱的階段,特殊階段,一定要做好保養,以免加重氣血不足情況。
那本期內容就是這些,感謝大家觀看,如果有健康問題,歡迎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