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穿梭於整座城市、在瑟瑟寒風或炎炎烈日中騎著鐵皮車,不走尋常路的快遞小哥,盡職盡責地把激動人心的包裹送到充滿期待的買家手裡。可以說,他們是現代社會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快遞並非現代人的專享,古代也是有快遞行業的,那麼,在古代,快遞小哥們是怎麼工作的呢?古代的快遞行業是什麼樣的呢?
在沒有火車的時代,朝廷的文書由快遞員快馬加鞭地遞出或送回,中途經過驛站,下馬休息,補充食物和草料或更換馬匹,再向下一個驛站進發。
商朝殷墟挖掘出的甲骨文證實,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中國已有近似於快遞的馹(讀作rì)傳制度。
當時乘車傳遞的叫「馹」或「傳」,乘馬傳遞的叫「遞」或「驛」,因後世專以馬遞,故統稱「驛傳」,也稱「郵驛」,從事郵驛的人員稱為「驛卒」。
(古代驛站)
與如今的快遞不同,古代「郵驛」主要用於政令、軍情的傳遞。我們熟悉的「驛站」就是古代專供驛卒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
一般在驛道上每隔 20至30 裡左右就設有一個驛站,站中備有快馬,驛卒可在站裡換馬換人,使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夠一站接一站地傳遞下去。
這種官辦的郵驛制度經歷了春秋、漢、唐、宋、元等各個朝代的發展,自清朝中葉才逐漸衰落,直至1912年廢驛歸郵才徹底廢除。
最省事的快遞員
——你的鯉魚到了!
驛站是官方單位,多為官府文書傳遞使用,在古代,寫個家書,寄點點心什麼的,只能靠民間的土辦法傳遞,有點像今天的代購。
漢樂府民歌《飲馬長城窟行》就有對於這種傳遞方式的描寫,詩裡有幾句是這麼寫的:
飲馬長城窟行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
第一次讀這首詩的人,可能不太明白,一個幫忙捎信的客人從遠方來了,給了我兩條鯉魚?讓兒子煮魚,魚肚子裡怎麼還有書信?信放在魚肚子裡?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那股味兒了。
其實並不是放在魚肚子裡,所謂的鯉魚,其實是鯉魚形狀的盒子,有底有蓋,古人把信放在這樣的盒子裡,示意對收信人的尊重與愛,所以古人才會常以「魚傳尺素」來表達深沉的情感。
古代送信的(魚)
最倒黴的快遞員
——100%丟件率
《水滸傳》這部小說,大家都不陌生,其中的梁山好漢楊志,就是快遞員出身,只不過,他這個快遞員當的十分憋屈,丟件率達到了100%。
剛出場時,楊志作為徽宗專屬快遞員押運花石綱,結果在黃河裡翻了船。值得一提的是,押送花石綱的隊伍有10路,但是只有楊志這一路丟了件。
隨後,落魄的楊志有幸得到了梁中書賞識,做了提轄官,上任後的第一項任務,依舊是送快遞,只不過,這次運的是給蔡相的「生辰綱」。
(楊志/圖片來源:新水滸傳)
後來的故事,你們都知道了,石碣村七雄在軍師吳用的策劃下,把楊志安排的明明白白的,饒是他「辰牌起身,申時便歇」,押運過程一絲不苟,卻還是成為了「智取生辰綱」這一當時大熱搜的背景板。
不得不說,古時候的快遞員,其實也挺不好做的。
古代的快遞員活得非常辛苦。由於快遞這一行業對於時效的要求比較高,古代的交通條件又非常有限,時間全部是由他們櫛風沐雨、披星戴月地長途奔波、爭分奪秒地趕出來的。
唐律規定,如果文書晚到一天,快遞員就要被杖責八十下,晚到兩天,杖責數目更要加倍。私裁驛員驛馬要罰,快遞員到驛站不換馬要罰,文書誤投、私拆書信等,都要罰得很重,如果是耽誤了軍事急件,則罪加三等,若因書信延誤導致戰事失敗則判處絞刑。
這才是真正的用生命在派件啊……
細想,如今的我們何其慶幸,出現在快遞業如此發達的今天,既不用眼巴巴地等著遠方歸來的親友幫忙捎特產,還能享受到古代皇帝才能享受的送貨上門的特權。
別說中國的另一端了,就是地球的另一端的好東西,戳戳手機,也能在幾天之內送到我們的面前來。希望我們在開心收快遞的同時,能對快遞行業多一分理解和寬容。
因為他們需要費盡力氣,只為讓好東西奔跑千裡,最快地與我們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