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鼠為何成了實驗動物?小鼠與人類的基因組及生理構造相似
天天跟小鼠打交道的你,對於這些可愛的小耗子們又了解多少呢?今天就一起來看看這些與我們朝夕相處,為科研做出傑出貢獻的小動物到底有什麼故事吧。 好好的小鼠怎麼就成了實驗動物?
-
臨湖小學開展以「科普小實驗」為主題的趣味科學實驗活動
為了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培養少年兒童的科學創新精神和科技創新能力,提高他們創新進取的科學素養,9月16日下午由臨湖社區吉園居委會聯合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德頤順老年服務中心在臨湖小學開展以「科普小實驗」為主題的趣味科學實驗活動。
-
普通小鼠實驗,揭示了人類未來滅絕方式,科學家的猜測或許是對的
約翰·卡爾霍恩這這項實驗的主要推動者,它在上世紀60-70年間進行了一系列小鼠群體的實驗,來預測人類社會的未來。 通過對小鼠的實驗研究,卡爾霍恩認為人口過剩和生存空間的過度擁擠會導致整個種群中的個體出現破壞性和行為異化,最終使得整個種群不可避免的走向衰竭。
-
「小蝌蚪找媽媽」故事拓展
02,發現蝌蚪明白了青蛙呱呱叫的原因,我們又去湖邊尋找小蝌蚪。因為有水草的存在,湖邊還真有不少的小蝌蚪。看著成群結隊的小蝌蚪遊來遊去,恬恬興奮不已,跟發現新大陸似的。我趁機給恬恬進行科普,告訴她蝌蚪是青蛙的卵變的,青蛙媽媽產下卵,約4-5天後就會變成小蝌蚪。
-
為抗擊疫情,這群經過基因編輯的小鼠們幫了大忙
但是無論是新冠病毒研究、藥物試驗、還是疫苗測試,都需要大量實驗動物模型。吳光明及他的團隊採用新的技術僅用35天便造出了ACE2人源化小鼠,相比傳統方式節約了5個月,為抗擊疫情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是什麼樣的新技術如此高效?
-
為什麼你的實驗小鼠是C57BL/6?他們卻在用BALB/c
不知道剛入行的童鞋是否有這樣的疑問,實驗用小鼠不都是白色的嗎,怎麼當我做實驗時,實驗小鼠類別琳琅滿目,僅白色就好幾種品系,還有黑色,灰色等等,一時竟不知道如何選擇
-
實驗小鼠模型模型自發形成感染性病毒
在一項研究中,科研人員通過改變一個胺基酸,在一個實驗小鼠模型中引發了一種感染性朊病毒的自發形成,並且重現了克雅二氏症的特徵症狀。這些發現揭示出,交換單個胺基酸就以導致非常不同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並引發兩種不同的傳染性朊病毒的形成。 有關結果發表在近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
烏魯木齊市科協、烏魯木齊市科技館舉辦「科普媽媽」主題教育活動
原標題:烏魯木齊市科協、烏魯木齊市科技館舉辦「科普媽媽」主題教育活動新疆網訊(記者江斌偉 通訊員王瑾)「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前後,市科協、市科技館共同開展「科普媽媽」主題教育活動。3月3日,市城鄉規劃管理局駐豐北社區、駐倉泊社區、駐長江南路社區、駐經二路社區、駐東大梁社區、駐泰和社區、駐雷家溝村「訪惠聚」工作隊組織轄區近百位居民,參加此次活動。
-
實驗中,為什麼我們多選擇6-8周的小鼠呢?
為什麼常選擇6-8周的小鼠進行實驗呢?答案似乎一目了然了!因為小鼠生長發育很快,當小鼠在4-6周時,身體各個器官已逐漸成熟;6-8周就可到達性成熟(1.5-2月);3-6月小鼠即步入成年期。所以,一般的實驗研究,我們都會選擇正值青壯年的6-8周小鼠,此時身體各個器官發育成熟,生命健康指數良好,並且在之後的2-3個月的實驗周期中,小鼠各個方面都處於很健康的狀態。而6個月後就會進入中老年期,老年鼠身體常會免疫能力變弱、體弱毛稀、反應遲鈍、機能降低,肝臟和腎臟功能逐漸衰竭;並且年老的鼠常多發各種疾病,尤以腫瘤為多。
-
科普之旅:趣味實驗啟智慧——長興縣中心幼兒園大班組2020年全國科普日系列活動
為了開展貼近實際生活、貼近幼兒的科普宣傳活動,普及科學知識,讓科學發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進一步提升全民科學、環保意識。長興縣中心幼兒園舉辦科普周宣傳活動,培養幼兒「敢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提高幼兒的科學文化素養。
-
新研究:瑞德西韋小鼠實驗中有生殖毒性 嚴重影響精子質量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新研究:瑞德西韋小鼠實驗中有生殖毒性,嚴重影響精子質量來自深圳婦幼保健院生殖醫學中心的一項初步研究顯示,瑞德西韋可能對小鼠形成生殖毒性,造成總精子數和活動精子率顯著下降,異常精子率增加。
-
新研究:瑞德西韋小鼠實驗中有生殖毒性,嚴重影響精子質量
與對照組相比,GS-5734日劑量150μg的小鼠精子濃度和運動能力顯著降低,異常精子率顯著升高;日劑量50μg的小鼠精子運動能力顯著降低,異常精子率升高。 來自深圳婦幼保健院生殖醫學中心的一項初步研究顯示,瑞德西韋可能對小鼠形成生殖毒性,造成總精子數和活動精子率顯著下降,異常精子率增加。
-
「皮卡丘」老鼠:在實驗室發光發熱的轉基因小鼠
只用一隻小鼠就可以觀察炎症發展的全過程? 只需要一批小鼠就可以對腫瘤治療前、治療中、治療後的變化進行實時觀測? 是的,通過一種轉基因實驗小鼠就可以實現,它們體內可以表達一種基於螢光蛋白的「生物傳感器」。
-
「皮卡丘」鼠:在實驗室發光發熱的轉基因小鼠
只用一隻小鼠就可以觀察炎症發展的全過程?只需要一批小鼠就可以對腫瘤治療前、治療中、治療後的變化進行實時觀測?是的,通過一種轉基因實驗小鼠就可以實現,它們體內可以表達一種基於螢光蛋白的「生物傳感器」。基於此,通過採用生物發光成像或螢光成像技術,對細胞、細菌、病毒、蛋白、抗體、核酸、小分子藥物分子和納米材料等進行標記,並通過超高靈敏度相機採集其產生的微弱信號,從而了解研究對象在體內的生物學反應和過程,實時觀察動物體內腫瘤的生長及轉移、疾病發生發展過程、材料或藥物在體內的代謝、基因表達等生物學過程。
-
星輝社區:科普活動「小實驗」 齊心共護水資源
為響應「長江大保護」的號召,促進轄區青少年樹立環境保護意識,12月23日,江寧區江寧街道星輝社區邀請了千百園生態環境保護服務中心的老師,在社區活動室開展「EDNA生物檢測技術應用科普」公益活動。活動開始,在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藉助於「水跡地圖」,了解長江流域的水源狀況,體驗自然,記錄不一樣的「水」之美。與此同時,老師給孩子們介紹了身邊的水資源,講解了水資源保護的重要性,並告訴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規範自己的行為,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
瑞德西韋小鼠實驗被證有生殖毒性,嚴重影響精子質量
各組小鼠總精子數、活動精子率和正常精子率右側睪丸和附睪則予以手術摘取,除去脂肪,切片染色後在顯微鏡下拍攝睪丸生精上皮結構和儲存在附睪中的精子變化。結果顯示,經GS-5734處理後,小鼠的總精子數和活動精子率呈下降趨勢,異常精子率呈上升趨勢。
-
山西:開展「天氣瓶實驗」科普親子活動
孩子正在參加製作天氣瓶的實驗。孩子正在參加製作天氣瓶的實驗。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李晨光報導 為進一步宣傳氣象知識,讓廣大市民近距離了解天氣,體驗天氣變化,12月11日上午,山西省氣象局氣象服務中心開展了「天氣瓶實驗」科普親子活動,20多名家長和孩子參加了製作天氣瓶的實驗。
-
甜蜜的小老鼠—小鼠代謝指標測定之GTT實操篇
(尾巴標記)在正式實驗操作過程中,由於實驗小鼠較多,時間點間隔較短,為防止拿錯小鼠並避免尋找小鼠增加操作時間,我們通常在小鼠尾巴上進行記號標記,以便實驗操作。最後,一隻小鼠對應一支注射器,根據每隻小鼠體重吸取相應體積的葡萄糖溶液,按順序暫放一邊以備使用(注射器順序別擺亂了,不然一會兒計時開始,手忙腳亂拿錯注射器,給小鼠注射了錯誤的葡萄糖劑量,今天的實驗就失敗了喲)。
-
中國科協「我和媽媽學科學」科普活動已覆蓋200餘所學校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協獲悉,由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的「我和媽媽學科學」公益科普活動自2020年10月開啟以來,已有200餘所學校的孩子參與其中,提交短視頻作品7000餘部,網絡平臺傳播點擊量突破8000萬人次。
-
中班科學教案:小樹葉找媽媽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中班科學教案:小樹葉找媽媽 活動目標: 1、 過對樹葉的觀察、比較、對應,激發對周圍事物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