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站在這片森林中,螢光如同一片會呼吸的海。」每年7月的南京東郊風景區,靜謐的古建築泛著幽光,群青色的叢林中,螢火蟲的微光繁星般點亮道路。
這幅類似電影《阿凡達》中的畫面,引來了全國各地的遊客和攝影愛好者。然而,燈光、噪音、尾氣也給這些被譽為環境指數「風向標」的昆蟲帶來災難。根據昆蟲專家的統計,近年來南京東郊景區的螢火蟲數量,相比不為人知時已有所減少。
這樣的螢火蟲美照是吸引很多人前往南京東郊賞螢的原因。青峰 攝
實習生 王子琦 胡蘭蘭 紫牛新聞記者 劉瀏
新聞背景
南京攝影師「帶火」 螢火蟲觀測
南京東郊風景區的螢火蟲為全國知曉,攝影師是最大的「推手」。2013年開始,越來越多的攝影愛好者,把鏡頭瞄準這裡。
6月15日,朱先生又來到紫金山靈谷寺,蹲守在蚊蟲出沒的草叢,摸黑架好攝影設備,等待與一群發光的小精靈「一期一會」。這距他第一次拍攝螢火蟲已經過去5年,在這段時間內,他逐漸成為南京螢火蟲拍攝領域的「大V」,也逐漸成為保護螢火蟲的發聲者之一。
時間回到2013年,朱先生偶然在網上看到一組南京東郊風景區螢火蟲的照片,「很美,震撼,我想自己去看一看,拍一拍。」
「第一次拍攝,快門線忘記帶,而且白天還下了雨,天氣特別悶熱,也沒想好要拍成什麼樣,反正就來了,連哪裡螢火蟲多都不太知道。拍攝參數和注意事項都是在網上找的。」朱先生說,當時他找個草叢就貓了下來,開始架機器、對焦、設定參數,多次調試之後,不知不覺天已經黑下來了。
剛開始朱先生還有點害怕,當一點一點螢火蟲的微光出現後,他完全忘記了黑暗,「我感覺自己和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螢火蟲像小精靈在身邊飛舞,很平靜。」
第一張螢火蟲照片畫面簡單平意,朱先生簡單用美圖秀秀加個濾鏡,就發到了微博上,「我那個時候就是想拍出來炫耀一下,就很有成就感。」
朱先生說,他很喜歡看別的攝影師拍的螢火蟲,這樣可以學習如何構圖和處理複雜光線,「因為螢火蟲的軌跡是不可預測的,所以拍出來的每張照片都不同。」
現場直擊
螢火蟲季近尾聲,和美圖差距不小
南京東郊的這處螢火蟲觀賞地已經成為南京夏日的名片,天南海北的遊客來到這裡,都想探尋那片奇妙的「夢幻之地」。
7月25日晚7點,天色漸晚,氣溫仍保持在37℃。南京風景區一處空地石階旁,圍滿了遊客。與白天的熱鬧不同,晚間遊人的目的只有一個——觀賞螢火蟲。
從上海來的唐先生已經架好攝影機,他從網上發現這裡是螢火蟲拍攝的「勝地」。一旁的小李和小唐是在南京讀書的學生,她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螢火蟲美圖後,趕來將攝影機對準了草叢。炙熱的天氣和繁多的蚊蟲,讓她們不得不取出扇子,踱來踱去。
昏暗中,遊客也越來越多,不少人手中抓著節點燃的蚊香,空氣中飄著驅蚊水的味道。由於景區沒有夜間照明,不時有遊客打開手機電筒看路,很快就會引來攝影愛好者大喊「不要開燈」。這樣的片段,幾乎每5分鐘就會發生一次。
紫牛新聞記者觀察了兩個小時,流螢漫天的景象並未出現,不少遊客感嘆,「和圖片上看到的差距不小啊……」
熟悉環境的居民對此表示,螢火蟲最多的時間是7月中旬,現在觀賞已經到了尾聲,8月中旬這幅景觀就將「下架」,「而且最近天氣太熱,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它們的活動,想看美景也要看天氣的。」
■專家觀點
人流量越大螢火蟲數量就越少
螢火蟲對環境的敏感度非常苛刻,是生態好壞的指示物種。它們受光照和水資源的影響最大,紫金山的水質非常優秀,又有避開城市燈光的黑暗環境,所以會大量出現。
「近年來,不少環境指標性生物還是在增多的,我住在南京東郊附近,近些年家裡的小區都能看到螢火蟲,甚至河西這些繁華地段,很多小區裡也能看到螢火蟲的蹤跡。」研究昆蟲數十年的張松奎老師認為,「在南京很幸福,全國都沒有幾個這樣的螢火蟲發生地。」
「根據我多年來的觀察,大量觀螢的市民,對螢火蟲數量有一定影響。」張松奎也表示,他曾連續幾年站在景區門口測算人流量、再深入山林定點觀測螢火蟲數目,結論顯示,人流量和螢火蟲數目宏觀上成反比關係。「雖然這只是一個觀察的大致數據,但對於螢火蟲保護來說還是有意義的。我最近在國外開一些學術會議,也會受邀講一些國內的螢火蟲保護,但是聽完了外國介紹的保護措施,我這個心裡也沒底,因為我們確實做的還不太夠。」
焦點關注
紫金山觀螢的人多到什麼程度?
5000人湧進景區,最佳區域沒地方站
中山陵園管理局保衛處杜陳說,他們進行過統計,在6月底到8月中旬這兩個月的觀測季裡,每天晚間湧入景區的遊客平均達到2000到3000人,最多的時候一度超過5000人。景區不得不將車輛的管制時間延長到夜裡,社會車輛一概攔在靈谷景區大門外,並在晚間免費開放了該景區東側的停車場。
「以前偶爾夏天會有一些自然學科的專家來觀測,但幾年前部分媒體曝光地點後,來看螢火蟲的市民車輛,從鍾靈街一直停到五棵松。觀賞最好的區域,人多到沒有地方站,甚至有人跑進草叢中拍攝。」中山陵森林管理處牛勁瀟所長說。
扎堆拍螢火蟲造成了什麼後果?
有人現場開班教拍照,影響生物棲息
牛勁瀟一家四代人都為紫金山這片森林服務,用他的話說是「祖傳守山人」。「森林也像任何生命體一樣需要休息,飛禽走獸都需要安靜的夜晚覓食、喝水,近年夜間來山裡的人增多,不光影響了螢火蟲,對紫金山上的生物棲息多少也造成了一些影響。」
據了解,拍攝螢火蟲主要通過數十秒的曝光,將肉眼不能感受到的光線全部記錄在畫面中,營造出流螢漫天的景象。牛勁瀟認為,這種藝術手段加工後的美圖,雖然有一定科普宣傳作用,但是吸引來的大量遊客適得其反,「這裡成為攝影勝地後,到處是扛著三腳架的攝影愛好者,有的人帶來各種道具,甚至有不自覺走進叢林裡拍攝。」
紫牛新聞記者了解到,景區內一度還有人辦起拍攝螢火蟲的培訓班,夜間來到公園裡講課,後被工作人員勸離。
保護「小精靈」,我們應該怎麼辦?
換個地方吧,其他公園也有螢火蟲
牛勁瀟說,「其實大家沒必要都盯著這裡,現在整個景區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螢火蟲,南京市內的不少公園、小區也都能看到。」對於螢火蟲,景區一直持保護的態度,不想以此為點吸引遊客,「我們晚間一直是對市民開放的,既不可能關門了事,也不會對市民收費。我們和高校、志願者協會合作,每年不僅安排保衛人員,還有很多志願者執勤。」
「國外的管理經驗也值得借鑑,在螢火蟲發生期就介入管理,幫助它們發育生長。保護區內會有大量專業人員維護秩序,宣傳自然知識。」張松奎還提到,「規定線路是國外不少自然保護區的措施,人們只在步道上行走、觀察,對保護棲息地有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