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首次宗教分論壇:三大宗教暢論中道圓融

2020-12-27 手機鳳凰網

編者按:已經連續舉行14屆的博鰲亞洲論壇在今年新增設一個宗教分論壇,應該說這是這樣一個巨大的國際性對話平臺的一個歷史飛躍。首次進入博鰲論壇的宗教分論壇格外引人注目,主辦方對此有特別說明,設立宗教版塊的目的是倡導擁有不同價值觀、不同宗教習慣的人群,通過平等對話達到彼此間的和諧相處和思想交融。今年宗教分論壇主題是:「中道圓融」,凝聚善願的力量。

博鰲宗教分論壇:「中道圓融:凝聚善願的力量」(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2015年3月29日,一場名為「中道圓融:凝聚善願的力量」的電視辯論在海南博鰲舉行。這是博鰲亞洲論壇自2001年成立大會以來,首先舉辦宗教議題的專場會議,海峽兩岸和香港、印尼的三大宗教領袖與會。參加當日電視辯論會的嘉賓包括:國際佛光會創會會長星雲大師,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順法師,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阿地裡江·阿吉克力木,印尼伊斯蘭教法學者委員會中央委員會主席丁·汕蘇汀,香港聖公會大主教鄺保羅,以及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劉長樂太平紳士。在論壇上,星雲大師、印順法師和阿地裡江·阿吉克力木、丁·汕蘇汀以及鄺保羅分別闡釋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關於「中道圓融」的教義精神。他們分享各自傳教經歷心得,一致認為,三大宗教的核心是倡導人類與人類、人類與宇宙要和諧、和平、友愛。

鳳凰衛視4月4日《文化大觀園》文字實錄——

解說:這是一場充滿智慧與善願的對話。

星雲大師(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我們希望彼此和平共融。

解說:這是一個三大宗教交流的盛會。

劉長樂(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博鰲論壇第一次有專門的關於談論宗教的話題,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進步。

解說:聚焦博鰲宗教論壇《凝聚善願的力量》。

博鰲論壇增設宗教分論壇 探討「中道圓融」

王魯湘:已經連續舉行了14屆的博鰲亞洲論壇在今年新增設了一個宗教分論壇,應該說這是這樣一個巨大的國際性對話平臺的一個歷史飛躍。今年的宗教分論壇的主題是中道圓融,凝聚善願的力量。我們邀請世界性的三大宗教的代表人物在這樣一個論壇上頭一起就這個主題展開各自的論述。

王魯湘: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歡迎來到2015年博鰲論壇新增設的宗教分論壇現場。我是論壇的主持人,鳳凰衛視的王魯湘。和我一起在臺上的參與今天宗教論壇的嘉賓有六位,他們集中了目前世界三大主要宗教的大德,讓我來介紹。來自佛教界的代表有兩位,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創會會長星雲大師,歡迎您!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順法師,歡迎您!來自伊斯蘭教界的代表有兩位,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阿地裡江·阿吉克力木,歡迎您!來自印度尼西亞的伊斯蘭教法學者委員會中央委員會主席丁·汕蘇汀,歡迎您!來自基督教界的代表是香港聖公會大主教鄺保羅,歡迎您!還有著名的文化學者、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劉長樂,歡迎您!我們今天的這一場宗教論壇定名為「中道圓融,凝聚善願的力量」。

解說:此次博鰲宗教論壇的主題為「中道圓融」,中道是佛教術語,為釋迦牟尼核心教義之一。而「圓融」一詞最早為天台宗所常用,那麼「中道圓融」到底為何意,此次大會為何要提出這個論題呢?

星雲大師:各位朋友們,這一次在海南島美麗風光的地方,我們幾個宗教在一起討論宗教對社會人性的淨化,對中道的發揚,對善的傳播,我很高興。我在過去年輕的時候,有些信主家裡有紛爭,兄弟要分家,吵鬧不詳,認為不公平。找我去幫助調停,我也不知道這個要分家怎麼分法,但是我看到那個爭論不休,我後來就說,這樣好吧,為了你們兄弟要公平,這張桌子把它破開四個,你們四個兄弟一個人拿一個。沒有用,我說碗盤把它破成四個,你們一個人拿一個,我說沒有用。大家要尊重,既然是兄弟,要互相包容,要和諧,不要分開。我有你沒有難道就很好嗎?所以因緣中道讓我們存在,我們應該也廣結善緣,使家國都能平安無事。

王魯湘:謝謝,謝謝星雲大師的開示,今天我們在臺上的嘉賓專門請來的有我們中國伊斯蘭教會的副會長,我們也請他來給我們介紹一下伊斯蘭教中間有沒有關於中道的思想和圓融的思想。

阿地裡江·阿吉克力木(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我就是作為伊斯蘭教界的代表,從伊斯蘭教的角度來講,中道由於中正之道,就是不偏不倚,既不過激也不怠慢,適度和平、團結、寬容、仁慈之道。因此在這方面,《古蘭經》中也說道,我使你們成為中正的民族,以便你們作證世人,而使者作證你們。因此從《古蘭經》的精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為中正之道的人,他就要在宗教功修和社會生活中,應該成為穆斯林的基本遵循的準則。因此,我們倡導伊斯蘭教界和穆斯林群眾要走正道,要在行為中,在語言和行為中要正信正行,來做好一個穆斯林好公民。謝謝。

王魯湘:好,謝謝,我們下面要請基督教的我們的鄺保羅大主教來跟我們說一說在基督教教義中間中道的思想。因為在這一個基督教的《新約》中間,有這麼兩句話,就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看到,要照著神所分給個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這裡就有中道的概念出現了,那麼我想請鄺保羅教授給我們大家解釋一下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以及什麼是基督教的中道。

鄺保羅(香港聖公會大主教):主持人剛才提到這兩句,從《聖經》來的話語是聖保羅寫給當時羅馬的教會的教友,教導他們要怎麼做好一個基督徒。他用中道那個詞來表達一個信徒心的標準,每一個基督徒這個信心、愛心的標準是上帝所規定的,是神所定的。所以,聖保羅教導羅馬的信徒,他說你們要做好一個基督徒,一定要得到這個神所定的那個信心的標準,那個愛心的標準,就是要中道。它是什麼意思呢,聖保羅在這裡說要達到這個標準,一定有一個很重要的心態,就是不要看自己看得太長,不要自大、自以為是,不可以輕看別人。雖然別人的信心可能比我小,但不是由我來判斷,由我來決定他是否是個好的信徒。

印順法師(深圳弘法寺方丈):聽了我們星雲大師,我們的阿地裡江和保羅他們關於中道圓融的解釋,我自己也非常的受用。但我在想他們好話都說盡了,我講什麼呢,我想起了《雙城記》開篇的一段話,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信仰的時代,這是一個迷失的時代。這個時代我們擁有一切,這個時代我們卻一無所有;這是一個光明的季節,這是一個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絕望之冬。我們正直上天堂,我們也正直下地獄。《雙城記》的開篇的這句話不光道出了那個時代的人們的焦慮和希望,也反映出我們今天這樣一個時代的人的焦慮和希望。我們怎麼樣能夠解決這代人的焦慮和希望呢?我們認為只有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人與自己之間的關係,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人與信仰之間的關係。我們只有把這四種關係處理好了,才是我們自己的希望之道。

王魯湘:今天在座的劉長樂主席是我們臺上的六位嘉賓中間唯一的一位世俗學者,我想請問一下長樂主席,您主持鳳凰衛視這個全球媒體,面對全球華人和世界各種各樣的宗教和文化的衝突,您是怎麼平衡這一些問題,如何從一個中道的一個哲學的角度來對待這些全球性的各種文明之間的衝突?

劉長樂:謝謝魯湘,今天跟星雲大師和諸位大德一起討論關於宗教的問題,我們感到非常的榮幸。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這次的博鰲論壇是第14屆,算上籌備會那一屆是第15屆。在第15屆上第一次有專門的關於談論宗教的話題,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進步。這不是一個後退,這是一個進步。我們談到宗教學,談到人類社會學的時候,宗教現象,有人就有宗教,宗教現象誰常態,所以現在我們可以看到一種井噴的現象,由於文化大革命過去了,解放思想了,心靈的窗戶打開了,我們可以看到到臺灣去的中國大陸的遊客大家幾乎都要去佛光山。那麼今天呢,我們在亞洲博鰲論壇上用宗教來對話,用宗教來溝通,來面對著宗教對現代生活的影響,我認為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我由衷地感到欣慰,謝謝大家!

王魯湘:在世界上有一個人口最多的穆斯林國家,我們一般會想到中東的那些地方去,但實際上這個人口最多的穆斯林國家跟我們很近,就是印度尼西亞。你們可能都想不到兩億多人口它的民族情況,它的語言情況,它的宗教信仰的情況其實比我們13億人口的中國還要複雜。那麼我想請問丁·汕蘇汀主席,印度尼西亞的各個宗教在如此複雜的共存和交流中間,都面臨著哪一些挑戰,你們怎麼處理這樣一些問題?

丁·汕蘇汀(印度尼西亞伊斯蘭教法學者委員會中央委員會主席):印尼相對融洽、和平,但是各種不同信仰的人之間還是有些衝突的。基督徒和穆斯林及其他民族,會有各種衝突。但它不是一個主流,為什麼在印度尼西亞我們人民之間的互動是非常平和和和諧的呢?第一點,印度尼西亞的人民是非常虔誠的,不管你是穆斯林、印度教、基督教還是佛教的,如果捉佛教也是印度尼西亞的單獨宗教的話,也是一樣。這些所有的教義都是追求中道圓融。第二點,感謝真主,感謝上帝,印度尼西亞在建國時,即使是在獨立之前,我們就有一個座右銘,這個座右銘是團結和一致性。人們應該共同分享,各種宗教族群的價值觀,不僅在印度尼西亞需要分享,在整個東南亞,特別是在東亞,迎接中國崛起時,豆芽也崛起,我們覺得宗教能夠起到一個重要作用。作為道德和精神的力量,利用宗教做引導,從東亞的崛起走向中道圓融的亞洲。謝謝!

王魯湘:相比印度尼西亞,香港是一個彈丸之地,但是香港的宗教的多元化也是非常驚人的,源自世界的主要的宗教在香港這個地方都有存在。我們伸出四個手指頭都數不完,我想請教鄺保羅大主教給我們大家分享一下在香港這樣一個國際文化程度很高的地區,這種宗教合作給香港社會帶來了什麼樣的正能量?

鄺保羅:因為在香港沒有一個宗教是獨大的,人數也差不多,而且我們所有在香港的宗教都非常尊重對方,彼此尊重。第三,我們在香港,經常有溝通的機會,我們經常有來往,經常見面,經常分享,經常做一些工作可以幫助香港,特別在發展和諧這方面的工作。所以,我在其他的工業,我作為基督教的領袖,我在香港跟其他的宗教方面學了很多,使我們的生活更豐富。所以,我相信對於其他亞洲國家的人來說,應該是同樣情況的。謝謝!

解說:然而,在很多地區,宗教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仍是不可迴避的問題,一些極端組織打著宗教的幌子,用暴力的手段來表達他們的經濟與政治訴求。在2014年迅速崛起的極端組織IS便自稱是「伊斯蘭國」,大肆進行殺戮與恐怖活動。

丁·汕蘇汀:伊斯蘭激進主義曲解《古蘭經》

王魯湘:我們當今世界的各種宗教之間的衝突還是蠻嚴重的,而且在有些地區的話,已經嚴重到了一個令人髮指的程度。這是我們沒有辦法迴避的一個問題,我想問一下我們丁·汕蘇汀主席,在穆斯林的心目中間,和平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

丁·汕蘇汀:剛才已經說了,伊斯蘭像基督教、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樣,非常強調我們的和平、融洽,在伊斯蘭教中,和平就是我們的使命。但有時不只針對伊斯蘭教,也針對其他宗教,他們信徒的行為並沒按照真正的信仰來做,甚至還有些穆斯林,他們是全球17億穆斯林中的少數,他們的表現像穆斯林,但行為威懾了全球文明。比如說伊斯蘭教激進主義,我們已經看到伊斯蘭國組織,在中東的伊拉克和敘利亞出現,很清楚地他們違反了伊斯蘭教的根本原則。我們的《古蘭經》寫明,誰無緣無故的殺了一個人,就像他殺了所有人一樣嚴重,對伊斯蘭教的誤解,對我們教派的誤解,這是一個宗教層面的理解。

阿地裡江·阿吉克力木:我呢,從我的角度我也想講一講,就是宗教這個極端思想它們的主要特點就是處處走極端,它們是遠離伊斯蘭教的中道思想,而且呢它們也在引經據典,引用《古蘭經》、《聖訓》來歪曲解讀《古蘭經》、《聖訓》裡面的深奧內涵。也是為了達到他們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面對這些問題,我們作為伊斯蘭教界,我們就應該堅持正道,宣傳伊斯蘭教的正信正行,引導廣大穆斯林群眾正確理解伊斯蘭教的精神。我們要做對伊斯蘭教的經典教義要作出科學講經、解經,挖掘和弘揚伊斯蘭教的優良傳統和伊斯蘭教在社會和諧進步方面的內涵和內容,這些精神去引導廣大穆斯林群眾,來作為穆斯林它的一言一行都始終傳播著和平。

王魯湘:謝謝,謝謝阿地裡江會長,我想請問長樂主席,對於解決不同宗教信仰之間的衝突和矛盾,您有自己什麼樣的理想和憧憬?

劉長樂:現在的原因在信仰上是出了大問題,我們剛才主席講到的關於宗教的假的宗教的理論,他們用篡改法典,篡改法典,用蒙蔽矇騙、造謠惑眾的方式來偷換概念,這是一種偽宗教,這不是真正宗教。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現在要看到,就是在現在的藥方讓我開,開個中醫的藥方,叫扶正驅邪。中醫就講扶正驅邪,扶正驅邪這個順序還不能顛倒,是扶正在前面,首先要扶正,扶正扶什麼,扶正教,弘揚正教。所以我們現在應該強調,包括我們現在的國家宗教局推廣的正教的弘揚,已經進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我覺得弘揚正教現在,包括我們今天開的這個會,我認為也是弘揚正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弘揚正教就是扶正,然後要驅邪,驅邪,邪的天敵是什麼,是正,正教是邪教的天敵,正論、正史、正見、正信,還有很多的正。那麼我們現在可以看到,讓宗教登大雅之堂,讓宗教進入公共領域是很重要的。

王魯湘:在亞洲的論壇上頭來探討宗教幸得問題應該是再好不過了,因為大家都知道,亞洲是幾個主要的世界性宗教的發祥地。那麼我們今天邀請到了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代表在一起共同尋找我們所有的宗教的最大的「公約數」,這個公約數是什麼,就是中道和圓融。只要我們堅持尋找這個最大的公約數,在這個最大的公約數上頭,我們達成一種文明和宗教的共識,那麼我們就能夠和平共處,世界就會和平無事。

相關焦點

  • 第五屆宗教哲學論壇在青島舉行
    曹中建常務副會長在致辭中介紹了宗教哲學論壇的宗旨與定位,以及宗教哲學論壇在整合中國學術思想界探討宗教哲學問題中的重要作用。在致辭中,曹中建介紹說,宗教哲學論壇的創辦已有6年之久了,走過了6年的艱辛歷程。
  • 《嘉言錄》論宗教
    八、釋普通疑惑內分:理事、心性、悟證、宗教、持咒、出家、謗佛、師道、戒律、經典、中陰、四土、舍利、臂香、境界、神通、秘傳、扶乩、煉丹、事須適宜、富強、預防災禍諸類。以下論宗教● 末世講家,每好談宗,致令聽眾,多隨語轉。竊謂禪家機語,絕無義味。唯就來機,指歸向上。只宜參究,何可講說?如是講經,唯超格大士,能得其益。其他中下之流,盡受其病。於宗則機鋒轉語,不知力參,妄自以義路卜度。於教則實理實事,由非己境,便認作喻意表法。以宗破教,以教破宗。
  • 世界三大宗教分別是哪三個?三大宗教的由來
    官方目前認定三種宗教,簡稱世界三大宗教,你知道三大宗教是哪個幾個嗎?下面筆者為你介紹。一、基督教1、簡介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宗教是一個一神論的宗教,指所有相信主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教會。雖然耶穌基督所建立的是一個合一的基督教會,但基督教在歷史進程中卻分化為許多派別,2013年全世界範圍當中有超過一萬個基督教派,主流的派別主要有天主教、基督新教、東正教三大傳統教派,以及一些在信仰人數上雖不如傳統教派多,但也有了相當的規模的非傳統教派,如:摩門教、耶和華見證人等2、創始起源
  • 儒家是不是宗教?宗教與非宗教的本質區別—兩種看世界的眼光
    《聖經舊約》第一章,《創世紀》說上帝六天創造世界,這是典型的突現論。什麼是還原論呢?就是追究事物的本原。比如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就是典型的還原論。儒家學說是一種國家哲學,宗教與哲學的關係是這樣子的:軸心時代的出現了中國、印度、古希臘三大哲學系統,因為這三大哲學系統的思想家擺脫了傳統宗教信仰對人的精神和理性的束縛。
  • 作家與宗教:作家們的宗教信仰
    眾所周知,世界三大宗教為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同樣,眾所周知,中國古代主要有「儒、釋、道」三種思想,按宗教的說法,有佛教和道教,關於儒家是否屬於宗教則是學者們爭論的話題。這三家的鬥爭和融合可以說對中國歷史的影響無遠弗屆,也是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這裡就不贅論了。
  • 2016博鰲亞洲論壇正式啟動!七大亮點全解讀
    這是繼2012年、2014年,李克強第三次參加博鰲亞洲論壇年會。2012年4月2日,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克強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2年年會開幕式,並發表了《凝聚共識促進亞洲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主旨演講。2014年4月10日,李克強首次以國務院總理的身份,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開幕式,並發表題為《共同開創亞洲發展新未來》的主旨演講。
  • 中國民族報·宗教周刊:2006年宗教學十大觀點
    在佛教哲學體系中,我們認為當前應當著重把闡揚其理論基石緣起論,以及在緣起論基礎上形成的核心性的哲學範疇,諸如緣起、因果、平等、慈悲、中道、圓融等,作為推動人們在心靈深處樹立「正見」,關切社會,建設和諧世界的重要切入點。
  • 2009年十大宗教新聞
    論壇共收到論文500餘篇,發言的總人數約在320人以上,正式出版論文集15冊。同時,整個論壇期間,主辦方提供包括中、英、日、韓4種語言的同聲傳譯。  無論從論壇的規模,還是從討論內容的深度上看,此次論壇都堪稱世界佛教文化交流的空前盛會。此次論壇搭建了世界佛教界、宗教界對話的高層次平臺。
  • 黃應貴 | 對《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書評的回應
    尤其兩位都是學宗教學出身,卻又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出發:蔡彥仁教授是從七篇研究論文的共同議題著手,而蔡怡佳教授卻是從各篇文章的深入了解及分析切入,最後卻討論了幾個主要未來要面對的共同問題,因而共同鋪陳出本論文集所蘊含的宗教學視野,彌補原書中缺少宗教學論述之不足。
  • 三大宗教的起源與聯繫
    說起世界三大宗教應該大部分人都能說出來: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但這三大宗教有什麼關係可能就很少有人知道了,今天我從時間軸這個側面給大家梳理一下,也讓大家在整體感官上有一個基礎的認識。在基督教的法典《新約》中,耶路撒冷終將變為天堂。到了公元7世紀,有一個叫穆罕默德的麥加人, 他小時候命運也比較悲慘,只能跟著伯父和商隊在敘利亞、巴勒斯坦以及地中海東岸一帶經商,這期間了解到半島原始宗教、猶太教、基督教的情況。在穆罕默德40歲的時候,安拉找到了他,並讓他作為自己的使者,在麥加群眾中進行傳教。後來穆罕默德在耶路撒冷踩石登天(感覺和羽化登仙那麼像呢( ̄▽ ̄)/)。
  • 世界宗教研究所第六屆青年論壇在北京紅櫨山莊舉行
    佛教在線北京訊 2010年12月27日至2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第六屆青年論壇在北京昌平區紅櫨山莊舉行,來自世宗所各研究領域的6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了這次論壇。所長卓新平、所黨委書記曹中建及副所長金澤出席本次論壇並致辭。
  • 第六課宗教的起源與發展---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古蘭經》是伊斯蘭教的根本經典,伊斯蘭教法在信徒生活中的至上地位。伊斯蘭教與佛教、基督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截止到2009年底,全世界人口約68億人口中穆斯林總人數是15.7億分布在204個國家的地區,佔全世界人口的23%。
  • 三大宗教的起源地
    在希伯來語中耶魯的意思是,城市撒冷是和平。耶魯撒冷及和平之城。5000年來這座和平之城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它被四方群雄徵服過37次,曾被戰獲18次夷為平地,但他仍在廢墟上得到再生耶路撒冷又是一座神聖之城。他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三大宗教的起源地。耶路撒冷位於地中海與死海之間的山區,海拔800米,限約170平方公裡。
  • 聚焦「當代東南亞的宗教與政治」,第九屆東南亞宗教研究高端論壇在昆明舉行
    此屆論壇以「當代東南亞的宗教與政治」為主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市宗教局、雲南大學、雲南師範大學、雲南省社會科學院、華僑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汕頭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天津社會科學院等機構的6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雲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黨委書記張永宏教授、雲南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馬居裡教授分別主持了開幕式與閉幕式。
  • 論宗教
    先知國際聯盟1、滅法時期的後宗教時代關於宗教問題的討論,先知國際聯盟已經調查研究討論了10多年。
  • 知悉混子談07 | 從「宗教」到「世界宗教」一對概念的產生
    基督教出現後,在基督教的文典中「religio」開始頻繁使用,儘管他們稱自己為「教會」(ecclesia)或願意使用「信仰」(fides)這一概念。在公元4世紀之前,「religio」的頻繁使用暗示羅馬宗教的多元性,而基督教與諸多宗教一樣處於邊緣地位。當它在4世紀成為羅馬的國教之後「religio」一詞也幾乎在文典中消失。
  • 【宗教社會學】渡邊浩:從「Religion」到「宗教」
    在佛教用語之中,「宗教」一詞也偶有使用,這種情況下「宗教」指的是根本的真理以及這一真理的語言形式。但是,這不會是當時日本人對「宗教」的一般理解。當時的日本人對「宗教」的理解也容易同德川時代經常被談論的「三教一致」論聯繫起來。比如,始於石田梅巖(1685-1744)的「石門心學」,是聚集男女百姓宣揚道德和修養的運動(該心學與王陽明的心學並無關聯)。
  • 首屆宗教人類學學術論壇在中山大學召開(圖)
    合影留念佛教在線廣東訊 2010年3月13日至14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與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聯合舉辦的「中國宗教人類學的回顧與前瞻」——首屆宗教人類學學術論壇在中山大學圓滿舉行。五十多位學者齊聚一堂,一起見證了這一具有特殊意義的學術活動。
  • 第六屆宗教人類學學術論壇暨第六屆宗教人類學工作坊順利舉行
    佛教在線訊 2020年12月5日,第六屆宗教人類學學術論壇暨第六屆宗教人類學工作坊在線上舉行。在開幕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陳進國研究員回顧了宗教人類學學術論壇及工作坊的緣起,指出本次會議聚焦於宗教理論與義理之外的具體修行,強調個案與實踐,並在這些非理論的實踐形式中,對空間、身體在不同文化之間的意涵展開討論。華東師範大學黃劍波教授、南京大學楊德睿教授也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
  • 從「Religion」到「宗教」
    明治初年新出現的religion譯詞,有「法教」、「教法」、「教門」、「神道」、「教道」、「神教」和「宗教」。(11)「法」是梵文dharma的漢語譯詞。「說法(講經)」、「法師」之中的法,指的是佛教所宣揚的真理。在現代印地語之中,dharma正是religion的譯詞。在印地語中如果要詢問一個人的信仰,會說:「你信的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