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老人精製數百件微型家具來記錄他那個時代的「農耕文化」

2020-12-17 魔拍街客

今天要介紹的是一位來自都昌嗚山的木匠,年過7旬的他為記錄他那個年代的農耕文化,專門巧制了300多件農耕時期的家具,不過這些家具都是微型的。

先來說說都昌縣是哪裡?都昌縣位於江西省北部,隸屬九江市,瀕臨鄱陽湖,地處「五水匯一湖」要衝,居南昌、九江 、景德鎮「金三角」中心地帶,南聯五水,北通長江。國土面積2669.5平方公裡,其中,水域面積1390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52.1%,擁有鄱陽湖1/3的水域。全縣轄24個鄉鎮, 259個村委會,82.66萬人口(絕大多為漢族江右民系),其中21個鄉鎮沿湖,湖岸線長達185公裡,佔整個湖岸線的1/10強。看完介紹大家應該明白了什麼,都昌縣水域比較多,是個農業產出縣,在農耕時代,這可是個糧食大省,所以家具的使用非常廣。

今天說的這位老人名叫吳崇友,他用製作「微型農具」的特殊方式記錄下了他農耕文化的記憶。

老人年輕時是一位木匠,通過上戶打長工做木匠活維持了一家人的生計。如今步入晚年的他,在機械化大力推廣的農村,對田園生活有了更多的觀察和理解。老人發現,現代機械化正在取代傳統農耕方式,小時候曾經使用的農具也越發的少見,基於自己是名幾十年的木匠手藝人,於是他便想到了利用自己木匠技藝,去留住正在消失的傳統農耕記憶。

他摸索的拿出了他多年未用的木匠工具,因為身體關係,多年沒用這些熟悉的木匠工具,但沒事時他都會給這些木匠工具上油擦塵保養。

按照木匠人的流程,他拿出了紙筆開始設計手繪圖紙,他憑著自己的記憶,把300多件農具的草圖一一畫出來了。然後下面的步驟就是對農具的材料的選取,聽他介紹,不同的農具所使用的材料是不一樣的,因為有的農具是經常在水中使用,有的是在旱地裡使用。所以對木材的選取有要求,農具主要的木材有槐木、松木、花櫚木等。在這裡要說的是,他繪製的圖與最後要做的微型農具是等比例縮小的。

當問起做一件要多久時,老人家說:做真正使用的農具,時間是比較長的,短則十天半個月,長則幾個月。但今天他說因為自己老了,體力跟不上,所以今天就先做微型的,但即使這樣的微型農具,製作也是要花點時間,快的話一件就半天一天,慢的需要好幾天。

當問起他那個時代什麼農具是最需要的時候,老人家說:這要數土車了,因為在那個時候家裡要有了它,拉運東西就輕鬆多了。

老人和藹可親的打起比方,他說比如我現在做的個鍘子、做這個大車、土車,先選料。

當問起做農具的具體流程時,老人家說大的步驟主要有:選料、繪圖、下料。

老人還說:「現在的年輕人很多東西都沒見過,他家的小孫子就對他剛做好的風車特別感興趣。」

最後我們還在老人家參觀了下他的木匠工具和他已經做好的農具,除了對這些微型農具的好奇與驚訝外,我們更多的是對這些農具的陌生感,畢竟不是我們年輕這一代經常能看到的東西。

相關焦點

  • 重慶老人自掏腰包建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 歷時十年繪出老地圖
    今年3月,在「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整理農具時,劉映生老人突然倒在了地上,後經西南醫院確診為「肝衰竭」……而直到住院前,他仍擔任陳列館義務講解員,即使躺在病床上,最牽掛的,還是農耕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或許,這也是一種別樣的鄉愁! 因為故鄉的流逝,希望找回傳統的一種深深的渴望!
  • 500名師生拿出 「古董」,建了個農耕文化館
    「米鬥、風車、石磨、菜罈……」數百件農耕時代陳舊的老物件,在桐梓縣堯龍山鎮農耕館擺放得滿滿當當,讓人仿佛又回到以前的農耕生活時代,吸引許多人去參觀。據了解,這個農耕文化館是堯龍中學黨支部帶領500多名師生、家長「捐」物而籌成。
  • 犁耬耙耱彰顯農耕文化,蘇正盛執著心細傳承非遺,您認識幾種
    非遺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留下的真實見證,農耕文化是更能體現人類歷史的發展,稷王教農稼穡,彰顯了稷山是農業發展的示範園,犁耬耙耱讓更多的人了解后稷農耕文化。蘇大哥的第一個微型織布機,上面的土布也是用它織的。
  • 農村7旬老人收藏的「老古董」,如今很值錢,農民們別再當廢紙了
    農村7旬老人收藏的「老古董」,如今很值錢,農民們別再當廢紙了在農村這片廣袤的天地中,有許多珍貴的老物件,這些老物件隨著時代的腳步慢慢被淘汰掉,儘管如此,還是有些7旬老人,因為有一定的生活閱歷,目光很長遠,會特地收藏些老物件,他們的價值如今很珍貴了
  • 不用一滴膠水,80歲老人用自家香椿樹做了個微型「西安城」
    戳視頻看微型 「西安城」 來源:中新視頻 梁德懷曾經是一名木工,早年參與過西安城牆修復工作。由於多年與古建築親密接觸,再加上對西安的熱愛,老人便有了建造微型「西安城」的心思。
  • 杭州富陽:農耕文化博物館 留住鄉愁記憶
    杭州富陽:農耕文化博物館 留住鄉愁記憶 2014-08-28 07:43:00 導讀:農耕文化博物館,由一幢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磚木結構民居改造而成,裡面陳設著100多件農耕工具和農業生活用品,原汁原味地展現了改革開放前各時期的山區農民生活風貌。
  • 這就是東營丨66歲東營老人痴迷根雕 自創作品辦起「農耕文化博物館」
    大眾網·海報新聞東營12月9日訊(記者 李夢雨)筆筒、山水、各種農耕勞作場景……在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木雕農耕文化博物館」裡,擺放著300多件根雕作品,義和鎮西南村「根雕達人」尹建民將這些作品視若珍寶。如今,這個持續了20多年的愛好,不僅寄託著尹建民的根雕夢,還在孵化更多的夢想。
  • 留住農耕文化的根脈
    親身經歷了這個時代轉換和文明嬗變的一代人,有責任為留住根脈、記住鄉愁、傳承文化做些有益的事情。  中華農耕文化是指在中華民族所經歷的漫長農耕時代,農民、農村、農業創造、形成和傳承下來的文化成果和精神財富。悠久而厚重的農耕文明是中華文化之根,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組成部分。
  • 我和我的祖國 | 7旬老人說70年故事之深圳翻譯家何道寬
    我和我的祖國 | 7旬老人說70年故事之深圳翻譯家何道寬 2019-08-23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農耕時代活化石——木輪大車
    農耕時代活化石——木輪大車 2017-01
  • 廢品變寶 手工打造微型家具
    中福地下一層有家海綿寶寶專賣店,很多人經常慕名來買海綿寶寶,但還有很多人是慕名來看家具的!別不信,這一家四平米都不到的小店裡,還真的有十幾件家具呢,歐式的、中式的,還有馬車!之所以都能在這家小店放下,因為這些都是「微型家具」。微型家具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收藏品,其外形和日常中的實物一模一樣,是按原物尺寸縮小製成的。而這裡的微型家具比起那些收藏品,還多了一種實用價值,就是收納、展示。據老闆娘介紹,她們家的微型家具,都是學美術的老公親手為她打造的。
  • 7旬老人疑因抑鬱從19樓墜亡,當今的老人到底是幸福還是不幸?
    早上9時許 一名7旬的老人從19樓墜落到地面花叢中當場身亡。從視頻中可以看到,老人從19層走廊掉落,身體先後與建築雨棚刮碰,隨後重重撞擊地面。鄰居們表示,老人平時腿腳不太好坐輪椅,聽說是患了抑鬱症,所以產生輕生念頭。目前,老人墜樓的具體原因正在進一步調查中。小區保潔說這位老人是女兒從老家接他來看病的。
  • 城口修齊鎮:老農具留住農耕文化 「迷你」陳列館引人駐足
    近日,修齊鎮文化服務中心在文化站開闢了一間「迷你」陳列館,讓居住在城鎮的人們重拾鄉土記憶裡的農耕文化。    筆者跟隨文服中心主任黃鑫一起走進陳列館,150多件各式各樣的老舊農具琳琅滿目,仿佛在向我們傳遞光陰的故事,將記憶帶回刀耕火種的日子。    「我們收集這些農耕用具的目的,一是想留住歷史的記憶,不讓這些農耕文化消失;二是想教育下一代,不要忘了農民的根。」
  • 微型製冷技術商「酷凌時代」獲數百萬元天使輪融資
    新芽NewSeed(www.NewSeed.cn)消息11月24日,微型製冷技術商「酷凌時代」獲數百萬元天使輪融資,投資人為昂若資本的合伙人王磊和深圳卓信盈。本輪融資將用於推廣兩款新產品,並建立銷售渠道。「酷凌時代」從事微型製冷設備研發和製造,客戶多為軍工企業和高度垂直領域。
  • 黃岡師範學院:大別山農耕文化博物館
    自2006年項目成功申報之後,在黃岡師範學院的指導支持下,美術學院的團隊用了三年的時間,走訪大別山地區十多個縣市,收藏了近三千件農耕文化的典型展品。把博物館作為大別山區域民俗文化傳承與研究的基地,面向社會進行傳統農耕文化、鄉土知識和愛國主義的教育。
  • 7旬老人冒雨乘車溼透 青島公交司機遞紙借傘
    8月18日下午,青島公交集團市北巴士第四分公司工作人員接到一位7旬老人的表揚電話,她要求一定向這位好心的公交司機轉述自己的謝意,並要求公司好好表揚一下他。  第四分公司調取監控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8月17日,公交208路線駕駛員黃斌由臺灣路發往唐河路,11時55分時行駛到遠洋廣場車站,當時車外大雨滂沱,一位7旬老人冒雨追趕公交車,黃斌看見後立即打開車門讓老人上來,然而細心的他發現老人渾身已被雨水淋透,連忙安慰老人讓其坐下。此時,黃斌趕緊從自已的駕駛室內拿出衛生紙,送到老人手中,讓老人將頭髮擦乾。
  • 7旬老人譜曲300首用音樂「唱」起古詩詞(圖)
    (原標題:7旬老人譜曲300首用音樂「唱」起古詩詞(圖))
  • 對大村鎮水田寨「農耕文化陳列館」的建議
    對大村鎮水田寨「農耕文化陳列館「尋根鄉愁,留住農耕」,大村鎮水田寨「農耕文化陳列館」把我們川南地區農耕時代的耕作工具、生活用具,收集、展示出來,開創了古藺先河,幫助大家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農耕文化,是一件很有意義,很有價值的有益之舉,值得讚揚。
  • 寫了上千首詩的「草把龍爺爺」想用他農耕博物館把鄉愁延續下去
    一個人突然病重入院,他會想些什麼?4月17日上午11時許,75歲的劉映升老人在病床上這樣對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說:「一開始我很怕,我怕事情做不完。但是後來我不怕了,至少我還有事可以做,還有其他人一起做。」
  • 李雲才委員:用茶講述農耕文化故事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15日電(記者 徐金玉)「鄉村文化是我們的精神原鄉。無論社會如何演變、時代如何遷變,也不管人們何時離鄉、去家多遠,鄉村永遠是人們抹不掉的記憶。」在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供銷合作總社巡視員李雲才看來,這抹記憶中,就有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