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與立法救濟

2020-12-14 中國法院網
 

  智慧財產權是關於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智力勞動成果的專有權利,智慧財產權法制度則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產權人的利益。而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智慧財產權法的保護領域愈發擴張,傳統意義上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法已不能解決當下的社會問題。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將網絡智慧財產權這一概念帶入了人們的視野。

  傳統的智慧財產權包括了產業產權和著作權,傳統的著作權保護受出版的限制較好控制;但是網絡技術的發展在資源共享更加快捷的同時,也為網絡作品的著作權保護問題帶來了難題,這主要是新科技對於傳統文化的衝擊以及關於網絡著作權保護的法律制度還未完善。網絡技術發展迅猛,法律制度與現實矛盾的差距使得網際網路上出現的問題越發嚴重。

  網絡著作權的侵權類型

  2012年,知名作家韓寒以侵犯著作權為由起訴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在起訴中韓寒聲稱,有許多網友在百度文庫這一平臺上上傳了他的作品,在多次致函百度公司而未果的情況下,以侵犯著作權訴百度公司要求立刻停止侵權賠償損失。這不是第一起也不是最後一起關於網絡著作權的案件。

  由於網絡技術的發展,不同於傳統的著作權侵權,網絡著作權侵權的維權更加困難。不僅僅是界定著作權人、侵權人和侵權行為本身困難,舉證本身也由於網絡信息傳播迅速、易於刪除和修改顯得尤為不易。

  對於現實中出現的各種侵權行為可分為以下類型:未經許可,擅自將網絡作品通過傳統媒體進行傳播;未經許可,擅自將傳統媒體上已發表的作品通過網絡媒體進行傳播;未經許可,擅自將他人網絡作品通過網絡媒體轉載、傳播;網絡連結隱形侵權。因此,針對網絡著作權保護出現的問題,我們應當加強完善關於網絡著作權的法律制度,以更好地保護著作權人的利益不受侵犯。

  三大措施保護網絡著作權

  對於網絡著作權的侵權保護措施,筆者認為主要應當從刑事救濟、民事救濟以及行政救濟三個方面進行完善:

  一、刑事救濟。我國通過了《關於維護網際網路安全的決定》《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明確規定利用網際網路侵犯他人智慧財產權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並對計算機軟體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侵犯軟體著作權的刑事責任以及對著作權人、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的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保護作了詳細規定。在我國刑法中,對著作權的保護有「侵犯著作權罪」的罪名,但是在實踐中,行政執法人員多實行「以罰代刑」,即對犯罪行為只追究行政罰款,而極少數移送至司法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

  而由於網絡智慧財產權的侵權問題出現的時間較短,我國的刑法規定仍然還有許多空白之處。從刑法特殊保護智慧財產權程度的缺陷上講,著作權的刑法保護基本限定在複製權、發行權和美術作品的署名權,而《著作權法》則對著作權規定16種具體的權益,還規定了兜底性的「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而《著作權法》第47條明確規定了八種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侵犯著作權的行為,而侵犯著作權罪實際上僅制裁其中四種,並且還是部分制裁,例如,《著作權法》第47條規定的「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侵害署名權的行為,在刑法的侵犯著作權罪中則被限定為「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的」,即刑法僅保護美術作品的署名權。

  當前,我國刑法對於侵犯著作權行為的懲罰力度在不斷加大,從發布的司法解釋來看,對著作權犯罪要求的數額在不斷減少,而能最大程度上保護著作權的刑法救濟則是監禁與罰款,相信隨著社會發展,我們的刑法制度能夠給予網絡著作權最大的保護。

  二、民事救濟。在民事救濟中,最常採取的措施是要求侵權人停止侵害以及賠償損失。在韓寒訴百度公司的案件中,韓寒是以「侵犯著作權」向受理法院提出起訴的,而在請求中也要求對方停止對自己著作權的侵害並且賠償損失。賠償額度的確定可以參考《著作權法》有關規定,侵犯著作權的賠償數額確定的方法是:「依照權利人的實際損失賠償,實際損失難以計算的,以侵權人的違法所得給予賠償;實際損失、違法所得均不能確定的,法院依照侵權行為情節判決5萬元以下的賠償。」

  在我國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36條中規定:「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由此可見,我國在民法方面對於網絡著作權的保護有法可依,而具體的條款還需不斷地補充。

  三、行政救濟。現實的網絡侵權中常常會涉及到侵權人的行政責任,例如對銷售盜版圖書行為,可以由工商管理部門給予相應的行政處罰。我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18條、19條規定了網絡侵權人的行政責任,例如第19條規定:「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予以警告、沒收違法所得,沒收主要用於避開、破壞技術措施的裝置或者部件;情節嚴重的,可以沒收主要用於提供網絡服務的計算機等設備,並可處以10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總之,網絡技術在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為我們的傳統文化、法律制度和權益保障帶來了強烈的衝擊。而飛快發展的網絡技術與現實問題的脫節使得網絡著作權人維權愈發困難。因此,網絡著作權立法中的空白必須要由強有力的法律制度進行填補。相信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法律也會不斷的進步,網絡著作權的保護會隨著時間的發展更趨於完善和合理。

 

相關焦點

  • 網絡環境下著作權法律保護需完善侵權判定規則
    《意見》進一步明確了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侵權判定規則。《意見》提出,要準確把握法律、行政法規和司法解釋有關網絡環境下著作權保護的精神實質,特別要準確把握權利人、網絡服務提供者和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平衡,既要加強網絡環境下著作權保護,又要注意促進信息網絡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發展,確保社會公眾利益。  2011年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十周年,我國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工作取得顯著進展。
  • 網絡著作權與傳統著作權有什麼區別,網絡著作權侵權
    90年代以來,由於國際互連網技術的發展,信息的傳播得到快速發展,著作權的保護範圍和內容也不斷誇大和深化。隨著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經濟成為一個利益巨大的經濟部門,傳統的著作權人希望將其對傳統作品的權利自然延伸到網絡上,網絡上的既得利益者則希望網絡上的權益能得到傳統著作權的擴大保護。網絡著作權的糾紛也隨之而起,大量出現。網絡著作權,是指著作權人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在網絡環境下所享有的著作權權利。
  • 網絡著作權保護的路徑選擇,法律關於軟體著作權保護期的規定
    著作權保護——網絡著作權保護的路徑選擇一、網絡著作權的司法保護網絡服務提供者是網際網路環境下信息傳播中介服務的提供者,至少包括:網絡基礎設施服務提供人,接入服務提供人,主機服務提供人,電子公告板服務提供人以及搜尋引擎程序提供人。
  • 民法典背景下,網絡著作權侵權如何解決?
    民法典中格外注重對網絡延伸出的民事權利保護,涉及個人信息保護、網絡虛擬財產、打賞、電子合同、肖像權、網絡侵權等與網際網路相關的內容。在民法典背景下,如何向網絡侵權說「不」,對於網際網路領域的長遠健康發展,意義重大,必須認真對待。
  • 陸川:當前侵犯著作權犯罪特點及刑法保護趨勢
    通過深度連結侵權已成為網絡侵犯著作權的主要行為模式之一。設置深度連結的網站多為盜版網站,用戶不脫離設鏈網站界面即可獲得被連結網站的內容,對分散的盜版資源有聚攏和規模傳播效應。行為人還會在網站發布賭博等廣告,對網絡秩序亦有較強的破壞性。
  • 以「生態恢復論」重構環境侵權救濟體系
    是否需要為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而告別試探性、零碎性立法,不是立法技術問題,而是一定價值取向下的法律體系重構和立法模式轉變問題,需要在實踐探索和理論變革的基礎上做出堅定的選擇。
  • 網絡自媒體著作權侵權問題實踐分析
    當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網際網路的繁榮依賴免費的信息,也有很多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大家使用而不予追究,過度的保護也可能會抑制網絡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適應的國情下,對著作權予以保護是恰當的。  四、多種行為方式的認定  1、編輯行為的認定  使用瀏覽器或者APP,熟練操作的情況下,往往有多個按鈕——複製,引用,轉發等等,相對應著作權意義上的權利包括:複製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合理引用等概念,但實際上自媒體的複製、引用和轉發並不是一個意思,而是對內容的複製,對連結的引用和對內容或者連結的轉發,這樣就會在不同的情境下產生不同法律後果。
  • 芻議網絡著作權侵權
    隨著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經濟成為一個利益巨大的經濟部門,傳統的著作權人希望將其對傳統作品的權利自然延伸到網絡上,網絡上的既得利益者則希望網絡上的權益能得到傳統著作權的擴大保護。網絡著作權的糾紛也隨之而起,大量出現。  網絡著作權,是指著作權人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在網絡環境下所享有的著作權權利。
  • 呂忠梅 竇海陽:以「生態恢復論」重構環境侵權救濟體系 | 《中國...
    是否需要為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而告別試探性、零碎性立法,不是立法技術問題,而是一定價值取向下的法律體系重構和立法模式轉變問題,需要在實踐探索和理論變革的基礎上做出堅定的選擇。
  • 《保護視聽表演北京條約》生效,將如何影響我國著作權立法?
    「視聽錄製品」一詞,可以不在《著作權法》及其實施條例中定義,但是對我國著作權立法的影響卻反映在電影作品和錄像製品的條款中。這一點下文將談到。電影作品的著作權人享有與原作作者同等的權利」。[12]至於電影作品的著作權歸屬,1967年斯德哥爾摩文本並未作任何具體規定(留待各成員國通過國內立法自行決定)。
  • 侵犯商業秘密律師帶你看網絡環境下商業秘密的保護與措施
    【侵犯商業秘密罪律師】  廣東長昊律師事務所  一、在網絡環境下侵犯商業秘密的表現形式這是在網絡環境下侵犯商業秘密最普遍的一種形式。侵權人利用高超的計算機和網絡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竊取企業存儲在網絡空間中或通過網絡空間傳送的商業秘密。黑客入侵的案件有很多,這是企業保護商業秘密的最大的威脅。  (二)網絡郵件。通過網絡郵件竊取商業秘密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很常見的。現代企業經常利用電子郵件與國內外企業進行商事往來,其中包含大量的商業秘密。
  • 我國環境公益訴訟立法研究
    ,對我國立法現狀的分析以及對我國立法可行性的研究,我國環境公益訴訟立法的條件已經成熟。  關鍵詞:環境公益訴訟;禁令判決;國家治理責任  環境公益訴訟是指特定的國家機關、相關的組織和個人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人,在環境受到或可能受到汙染和破壞的情形下,為維護環境公益不受損害,對行為人提起民事、行政訴訟的訴訟活動。對此新型訴訟制度,各國稱呼不一,如環境民眾訴訟、環境公民訴訟但其內涵基本一致。
  • 數位音樂時代來臨,中國特色「著作權集體管理」何去何從?
    數位音樂產業發展規模越來越大,要求完善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的呼聲越來越多。全國「兩會」期間,人大代表馬一德提交了《關於促進我國數位音樂發展,開放著作權集體管理競爭的建議》。馬一德提出,要促進中國數位音樂健康持續發展,應當立足實際國情、參考先進經驗,推動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朝著更加高效、透明的方向發展,形成有益競爭的良好環境。
  • 法律關於軟體著作權保護期的規定,著作權保護期限
    著作權保護——網絡著作權保護的路徑選擇一、網絡著作權的司法保護網絡服務提供者是網際網路環境下信息傳播中介服務的提供者,至少包括:網絡基礎設施服務提供人,接入服務提供人,主機服務提供人,電子公告板服務提供人以及搜尋引擎程序提供人。
  • 淺析著作權合理使用的司法認定路徑
    在「優酷網絡技術(北京)有限公司訴深圳市蜀黍科技有限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案」中,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在判決書中展示了這種認定方式的標準模式,依次對被控行為是否屬於適當引用的情形、是否會影響涉案作品的正常使用、是否會不合理地損害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進行了審查。
  • 網絡著作權侵權糾紛頻發 法官以案釋法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公布,網絡著作權侵權維權問題也越發引起社會關注。  7月17日下午,北京網際網路法院法官史兆歡在網絡著作權侵權維權問題立法建議研討會上介紹,自2018年9月9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建院至2020年6月30日,該院共受理案件64473件,其中著作權案件49855件,佔比77%,涉圖片類著作權案件在所有著作權案件中的佔比超過一半以上。
  • 蔣一可:數位音樂著作權許可模式探究——兼議法定許可的必要性及其...
    而與獨佔許可與集中許可不同,法定許可從本質上是對著作財產權專有性的一種限制,其立法價值並不旨在促進權利人的許可收益,而是以一種非市場化的權利流轉模式克服事前協商所帶來的交易障礙,進而維持作品整體的傳播效率。在網際網路商業模式下,著作權法定許可的立法本旨使其更加契合數位音樂等網絡消費品「去產權化」的消費特徵和商業形態。
  • 論環境民事侵權的構成要件及其救濟
    本文對環境侵權的定義及特徵、環境民事侵權的構成要件、環境侵權的救濟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環境;救濟;民事侵權;構成要件  一、前言  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大規模的迅速發展,由於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所造成的環境侵權現象也越來也多。環境侵權是一種新型侵權行為,也是一種特殊侵權行為。
  • 熊文聰:遊戲直播侵犯著作權問題探析
    雖然數碼遊戲可以作為我國現行《著作權法》第三條第(八)項的「計算機軟體」受到保護,但目前絕大多數法院認為,在網絡直播環境下,玩家並沒有複製遊戲軟體(即沒有將程序長期固定在某物理介質上從而產生一個複製件),且就算緩存意義上的「臨時複製」構成複製,玩家也很容易抗辯說自己已經支付了合理對價,故其操作運行遊戲軟體且通過投屏技術將最終的視聽效果即刻分享給粉絲及網友的行為並不侵犯遊戲軟體的複製權。
  • 業界期待網絡著作權侵權判斷新標準
    網際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作品的方式和途徑,但同時也給現有著作權秩序帶來衝擊。尤其是以視頻聚合平臺、雲盤等為代表的新產品和新技術的出現,不僅帶來了一系列糾紛,還不斷影響和衝擊對現有著作權制度的理解與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