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居民南大爺給本報打來電話,講述他最近一次的就醫經歷。此次就醫,不僅解除了南大爺身體的病痛,也刷新了他對醫生的看法,治好了他的「恐醫症」。南大爺希望向更多的人分享自身的感悟,以及他所接觸到的好醫生的形象。
「整個過程,醫生沒有讓我多跑一步路」
「這件事在幾天前發生。」南大爺回憶,當時他額頭上掛著豆大的汗珠、手捂著腹部,匆匆忙忙地站上扶梯,來到門診二樓。儘管手裡捏著剛剛掛到的門診號,但從腹部傳導出來的憋脹感已經讓他無心去詳瞧,只想儘快找個醫生幫忙。在一間門診科室外,南大爺顧不得門口排隊等候的患者,便匆匆忙忙推開門闖了進去。
這裡是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泌尿外科,科主任高瞻正在診室裡給病人問診。隨著門被推開,他抬頭一看,一位老人家艱難地挪到自己跟前說:「大夫,我憋得受不了了,您能不能幫我先看看?」
正在問診的患者並非急症,高瞻在徵得患者同意並進行安慰後,趕緊扶著南大爺坐下,緊急進行診察。原來,南大爺小解困難已有3天,此前由於對治療存在恐懼心理,堅持在家憋著,等實在熬不住了才讓老伴開車送他到醫院。
考慮到南大爺病情緊急,高瞻並沒有讓他再到門診大廳預約B超,而是直接安排人員動用科室內的B超對南大爺進行查體。結果出來後,高瞻和南大爺都嚇了一跳:「膀胱內積存的尿液已經超過800毫升,再不治療可能危及腎臟,後果不堪設想。」
隨後,高瞻馬上與醫護人員用導尿管對南大爺進行了導尿,並安排他住院接受觀察。「整個過程,高瞻醫生沒有讓我多跑一步,做完檢查治療後才讓我去辦其他手續,一切以病人的生命健康為優先。」南大爺感慨,治療過程讓他十分感動,「以前從來沒想到醫生會這麼好、服務這麼周到,對待患者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
南大爺說,他已經退休10多年,在聽聞幾個以前的同事因病住院治療但仍離世後,便對醫院產生了恐懼心理,「能不到醫院就不到醫院。此次經歷徹底改變了我的看法,也讓我相信像高瞻醫生這樣的好醫生是醫療行業的主體和主流。」
「不該做的手術就不能做」
高瞻今年47歲,在約記者見面前描述了自己的特徵:「個子不高,還沒有頭髮。」
頭髮在過去幾年逐漸掉光。「可能還是因為醫生工作壓力大的關係。」高瞻說,每當做手術的時候,他最怕患者對他說「一切都託付給你了」。
「這個時候心理壓力就會很大,內心的責任感十分沉重。」高瞻說,那個時候就會想患者躺在床上什麼都不知道,將健康和生命託付給醫生,沒有什麼比這種信任更大了!也沒有什麼能夠妨礙醫生盡最大努力救治患者!(下轉第2版)(上接第1版)
雖然感到責任沉重,但高瞻表示,他抗拒不了患者的信任。在他看來,儘管患者有脾氣好的也有脾氣不好的、有學歷高的也有知識水平有限的,但都是平等的,「需要醫生以一顆良善的心來對待。只要有這顆心,患者就能感受到,看病也變得簡單。」
在患者面前,高瞻總是一副親切、自在的樣子,甚至有點大大咧咧,因此每次上午門診他都要「誤點」到下午才吃午飯。「為的就是儘量讓每一位患者都有充足的時間問診。」高瞻說,對待患者既要關注病情,也要了解他的生活背景和行為習慣,「看病還需要從心理支持、生活方式引導等方面去解決患者的問題。」
對於高瞻的治療方案,尿頻尿急患者趙偉華感到詫異。因為每次門診之後拿的藥都很少,但病症逐步改善甚至快要徹底消失。在此之前,趙偉華曾經跑了5家北京的醫院,其中一家醫院的醫生建議她做手術並植入一個膀胱起搏器。「高醫生說不用做。」趙偉華說。
「不該做的手術就不能做。」高瞻說,但該做的手術也要盡力勸導患者去做。70多歲的喬世昌也是「恐醫症」患者,患有前列腺肥大,斷斷續續看了10多年門診,常常不遵從醫囑私自停藥,高瞻也耐心地勸導了很長時間。最近喬世昌終於接受了相關微創手術。
「沒想到手術過程一點都不疼。」喬世昌說,術後他感覺生活質量比以前改善很多,精神面貌也好了。
診治疾病的答案就在現場
在高瞻的門診室,擺放著人體泌尿系統的解剖圖,用於向患者講解致病機理;擺放宣傳品的架子上,放著已經列印出來的「歸家注意事項」,便於對每一位患者進行生活提醒。
出完門診後,高瞻把大部分時間放在了病房。前幾天,一位膀胱腫瘤患者術後出血。在外地的高瞻接到電話後緊急趕回醫院,在病房內守了患者整整兩天。
「科室裡有其他醫生,他原本可以選擇在家聽匯報就可以了。但卻守在病房,最後家屬都不好意思了,提醒他注意休息。」該院泌尿外科主治醫生沈建武說。
高瞻說,診治疾病的答案就在現場,臨床醫生就要在臨床,不然為什麼要加「臨床」兩個字。
「為了獲得第一手看病資料,三甲醫院的科主任親自陪伴患者,這件事對我是個很大的觸動。」沈建武說,從老一輩醫生身上可以看到醫者的仁愛之心,從科主任的親力親為可以感受到醫院文化,見證並經歷這些,就是年輕醫生的成長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