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音提琴的演變經歷了數個世紀,它的外形保留了更多「維奧爾琴」的特徵。它的身體比大提琴龐大,可肩膀卻比較窄小。聲音低沉,性格含蓄,大家很少有機會與他們接近,可以說它是樂隊中最容易被忽略卻無比重要的聲部。
本期,讓我們跟隨中國愛樂樂團低音提琴演奏家張師銘老師的步伐,共同走進低音提琴的世界,去發現它不一樣的風採。
導師面對面
張師銘
中國愛樂樂團低音提琴演奏家
中國愛樂-青少年交響樂團低音提琴聲部導師
曾用名:張師帥。16歲開始學習低音提琴,師從於湖南廣播交響樂團楊振安老師,2001年考入中國音樂學院器樂系,師從於中國低音提琴協會主席侯俊俠教授,05年畢業後任職於中國歌劇舞劇院民樂團。07年受到低音提琴首席邵世岐老師的啟發和引導,考入中國愛樂樂團擔任低音提琴演奏員至今。
導師問答
小編:您與低音提琴的淵源?
張師銘老師:我與它之間的淵源,說起來還真挺有意思的。我記得大概7、8歲的時候偶然間我看到一篇小短文,短文的題目叫《河馬與低音提琴》。大概講的是一頭可愛的河馬為了不讓一臺低音提琴掉落在水裡,張開大嘴含著琴最終保護了它的小故事。當時,我還問我的父親,低音提琴是不是比小提琴還小,都能塞進河馬的嘴裡面?
後來我終於在一次現場音樂會上親眼見識了這位「龐然大物」,我父親指著它們告訴我,「那就是低音提琴,也可以叫貝斯」。它們巨大的體型和「溜肩膀」再一次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巧的是,在我讀高一那年,我父親有天突然問我願不願意學低音提琴,他的那個「低」字剛出口我就不假思索地同意了。也不知道為什麼,當時我就有預感,如果我父親要我學門樂器,那一定是低音提琴。更加神奇的是,提出讓我學習低音提琴建議的竟然是我父親的好朋友——時任湖南省歌劇舞劇院交響樂團團長的肖鳴老師。肖老師覺得我可能會適合演奏低音提琴,可以學學試試。所以,就這樣,我幸運的以16歲「高齡」正式地跟隨楊振安老師開始學習低音提琴演奏。
感恩楊老師對我這個「白丁」的耐心教導,因為沒有任何的音樂基礎,剛開始的大半年學習進度很慢,對音高辨識不敏感,也不太會練習。所幸有楊老師手把手地從「零」教起,再加上楊老師的夫人劉音老師對我不斷地鼓勵,我越學越有興趣,甚至萌生了考音樂學院的想法。老師們都很支持我這個想法,肖鳴老師作為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和首席指揮,甚至親自給我「開小灶」上視唱練耳課。高三的時候,楊老師還推薦我到中國音樂學院侯俊俠教授那兒學習。就這樣,通過各位權威專家的引導和幫助,我居然幸運地被中國音樂學院錄取了。從此,繼續跟隨侯俊俠教授,在音樂學院裡開始了更加專業、系統的學習生活。
小編:人們對低音提琴的學習都似乎存在誤區,認為學不好大提琴才來學習低音提琴,您怎麼看待?
張師銘老師:這確實是個很大的誤會,這就好像說交響樂團裡第二小提琴聲部的演奏者是演奏不好第一聲部。在樂團合奏中,各個樂器並不存在主、配角之分,大家在一個「單位」裡,每一個部門都很重要。現在國內的音樂教育越來越重視對樂團和重奏的訓練,這是我們以前比較欠缺的重要一環。我們要多引導孩子們學習多聲部的演奏,培養他們的協作意識,培養他們對和諧美的追求。
所以,任何一門樂器都有學習演奏它的價值。大提琴拉不好,不要認為是大提琴不好拉,學低音提琴就會好。要多從學習方法上找原因,如果方法不夠科學合理,學習大提琴的經歷並不一定會成為學習低音提琴的優勢,反而可能因為錯誤的演奏習慣,使學習低音提琴的過程「錯上加錯」。
▲低音提琴技巧展示 -- 波泰西尼《隨想曲》節選
演奏:張師銘
小編:低音提琴的琴弦在提琴家族中最粗,發音振動相對較難,您對於發音訓練的問題怎麼看待?
張師銘老師:是有一些額外的難度,最主要就是力度上的。演奏本身是一種運動,對於低音提琴這樣的大型樂器,我更加注重演奏者身體的運動能力,特別是身體的核心支撐力,這個我們要從娃娃抓起,從小就應該培養他們對自己身體的感知能力。要演奏這麼粗的琴弦,我們首先就需要盡力維持自己的身體平衡,讓身體核心部位足夠穩定,讓整個身體內部形成一條穩定的中軸線,這條中軸線在演奏的任何時候都能幫助自己在運動中找尋到一種動態的平衡。
低音提琴的發音質量是關鍵,而保證質量的關鍵因素就是身體發力的通暢。身體力量的協調運用,構成了我們的發力基礎,有了這個強大的底座,我們人體的體姿才能夠保持相對科學。試想,如果我們在拉琴的時候連站都站不穩,那勢必將造成肩頸肌肉緊張,導致身體不能平衡。運弓時肩部肌肉緊張,會使腰背力量無法通暢地從肩部傳遞到手臂,手臂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受到影響,甚至開始僵硬,對運弓技術反而起到了幹擾阻礙的作用。這樣,非但不能用手臂的重力來作為拉動琴弦振動的動力,反而使得手臂額外的緊張,成為運弓的負擔。
小編:低音提琴在樂團中的作用?
張師銘老師:低音提琴常和大提琴通常在管弦樂團擔任演奏最深沉的低音聲部的重要角色。而且如果聽到非常低沉的弦樂器聲音,通常是低音提琴在演奏。我們通常在聽交響音樂的時候,經常不容易注意到低音提琴的發聲,但它雄厚的 低音無疑是多聲部音樂中強大力量的體現。實際上,低音提琴的聲音在對整個樂隊來說就是一層樓房的地基,如果沒有地基,樓房就會不穩定,不厚實,高音就會飄。
低音提琴一加入合奏中,則使整個合奏發出更充實的音響與立體的效果,因而成為管弦樂、室內樂、爵士樂等所有合奏種類的基礎。低音提琴比其他弓弦樂器更多地用撥奏,這一特點使得它除了在管弦樂隊中的扮演角色外也在歌舞樂隊和爵士樂隊中成為重要的節奏樂器。
而且,經常演奏交響樂的同學就知道,低音提琴不只是能演奏和聲的樂器,貝多芬就常用它在交響樂隊中演奏重要的旋律。如他在第九交響曲的第四樂章開始時,低音提琴聲部演奏的宣敘調,有力地回絕了前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 還有聖·桑在他的《動物狂歡節》中,用低音提琴生動地塑造出笨重、莊嚴的大象形象 。
小編:您對愛樂青少交低音提琴聲部的了解,認為他們存在哪些常見問題,如何解決呢?
張師銘老師:說心裡話,我真的好羨慕他們,他們的音樂學習環境太好了,小小年紀就有這麼多的合練機會,還能跟各個專家老師在不同風格的音樂廳同臺排練、演出,可說是全方位「浸泡式」的學習。這幾位低音提琴的小演奏家我都很熟悉,他們的個人演奏能力和基本功都不錯,潛力那是相當的大。平時我對他們的要求,他們基本上都能理解並做到。現在我提一個不那麼容易做到的,因為這一塊兒他們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那就是在樂團合奏中協調能力的加強。
我們職業樂團演奏者,從來都要求自己在樂團演奏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我們長期這麼要求自己,早已養成了很好的習慣。咱們愛樂青少交的同學,在保證自己聲部穩定演奏的同時,還要開始靈活的觀察旁邊同學、老師的演奏,隨時調整自己的演奏,永遠要合理的分配一部分精力看指揮。而且,一定要試圖去了解其它聲部的演奏,穩定而不失靈活地,把這些「六路」和『八方』協調在自己的整體演奏過程中,這樣既保證了演奏質量,還不會錯過向各個同學和老師學習和交流的機會,要充分利用在愛樂青少交的學習資源。
學生們眼中的張師銘老師
齊楚翔 —— 愛樂青少交低音提琴首席
我跟張師銘老師學習低音提琴的時間並不太長,想起第一次去上課,情景還歷歷在目:他很嚴厲也很威嚴,而我嚇得出了一身的汗。幾節課過後,我漸漸適應了張老師的節奏。他的嚴厲和威嚴是建立在智慧和理性的基礎上,他很了解他的學生,能看出我們每一個人的問題,然後很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張老師對曲目演奏細節的要求也特別高,這直接反應到不僅平時要有紮實的基本功訓練,也要有對曲子本身音樂性的理解。往往一首曲子,要反覆仔細地打磨很久,才可以過了張老師那一關。但是經過這樣的磨練,我的琴藝卻有了質的飛躍。記得和張老師一起參加「大愛樂」新年音樂會那次演出,終於看到了他久違的笑容,我也特別高興。
張老師雖然在教學上很嚴厲,但是在生活中卻非常關心我。這次新冠肺炎期間,他囑咐我過好幾次:儘量減少外出,不要放鬆警惕;雖然不能外出,但還是要堅持鍛鍊身體;飲食、起居上也要特別注意......
張老師是個外冷內熱的人,他很正直、善良,也很理性、寬容,我們學琴不僅僅只是學技藝,其實也要跟著老師學做人!
朱蓮碧荷
張老師在我的人生中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存在,是他引領我走進神聖、美好、夢幻的低音提琴世界,是他教會我識譜,讓我和音符成為好朋友,是他手把手地糾正我的每一個音準,每一個動作,讓我和琴相互交融,與音樂為伴。
和張老師一起上課的時光既期待又害怕,期待聆聽張老師專業的演奏,和張老師學習事半功倍的技法,從張老師的教授中汲取大師級的營養;害怕自己一次小小的失誤被老師揪住不放,害怕自己一點點的不努力都能被老師發現,他是孫悟空嗎?長著火眼金睛還是千裡耳?不過,對於張老師這種國家級專業演奏家來講,確實就像長著火眼金睛和千裡耳,任何一點點瑕疵都不會逃過他的眼睛和耳朵。
張老師上課時有時很嚴厲,我被他說哭過好多次,我經常想下一次我不去上課了,但我也知道,嚴師出高徒,他希望我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有時很和藹,優雅而有風度,他經常把生活裡的常識轉化到音樂的專業講授中,通俗易懂,這就是所謂的「大道至簡」吧?無論是嚴厲的張老師,還是和藹的張老師,都是我崇拜的張老師。
張老師對學生從來都是無私的,無私的將他一身的本領傾囊相授,無私的將他的所有時間奉獻給他的學生們;他的的話語,他的的每一個動作,都充溢著音符的詩意,蘊含著音樂的哲理, 飽含了知識的甘露。
張老師不僅是我的低音提琴老師,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導師,指引我,照亮我的未來,感謝張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