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養生,以中庸之道養中和之氣

2021-03-04 太極療

隨著社會物質文明的發展,人們利用物質手段獲得更優裕的生活。然而,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當人們愈加養尊處優時,原來長期生命進化過程中獲得的與環境競爭和適應的能力卻在下降,意志也薄弱了,人的意念力也削弱了,那種不畏勞苦、不怕艱難的優良傳統也逐漸消失了。現代社會流行「文明」病,愈來愈烈,使人體抵抗力減弱,機體衰老退化過快。

隨著人們的認識提高,內家拳養生逐漸被人們所接受,掀起了空前未有過的內家養生熱潮。

在人類生命的整個過程中,始終存在著補充與消耗的新陳代謝關係。人體補充的過程也就是養氣的過程。

要補充得好,首先在於養氣。比如說經過激烈競賽後的運動員身體感到疲勞,需要飲食、休息和自我內部調整。飲食、休息和自我內部調整的過程也就是養生補充的過程。這裡所說的養氣是指身體經過生化過程轉化精微物質的代名詞。人在青少年時期是精、氣、神旺盛期。到了中年時期人體的補充與消耗是相對平衡的。補充得少而消耗得多,因而身體逐漸衰老。

所謂善養,即懂得養氣養生的重要性和方法。善養就是孔夫子講的「中庸之道」,保持中和之氣,順其自然,按照人類生命運動的規律進行。平時人體最多的是眼、耳、嘴、身腰四肢以及大腦諸器官的消耗,如「視多傷神傷肝」「言多傷氣傷肺」「動多傷體傷骨」「思多傷脾傷胃」等。通過這些視覺神經、聽覺神經、觸覺神經和大腦過多的思維,傷害人的肌體,因而自古以來的養生專家,在鍊氣中要求「三元歸一、四門關閉」,即關閉七竅,做到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從而達到培養元氣、養神蓄銳、延年益壽的目的。

人的喜怒哀樂受七情的控制。這些情緒對人的健康有著很大的影響。中醫認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怯、驚則氣亂」。

《黃帝內經,靈樞》論:「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須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避邪不至,長生久視。是故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謠不止。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

自古以來,我們祖先就對修身養性有明確的認識和經驗總結。

相關焦點

  • 中庸之道具體來說是什麼意思?中庸之道的詳細解析
    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是《中庸》的基礎,又難又不難。小編現在就給各位想學《中庸》的人科普一下,希望大家能夠愛上中庸的學問。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第一層理論: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 簡論「中庸之道」內涵和現實意義
    中庸之道,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它要求我們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待人待物至誠至善,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庸之道,看似是為人處事的大道理,而把它運用到具體之處,則如天鵝絨襯託下的水晶,處處閃現著美妙的光芒。《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
  • 元和開智暨元和內家武術入門速成培訓班招生公告
    元和內家武術入門速成班簡介 元和內家武術是典型的健身養生實用武術。它融武技、武功、武德、實戰應用、強身健體、塑造人的英武氣質為一體,使人敢於拼搏、勇於進取,對個人的人格、體質等有多方面的益處。元和內家武術具有古典內家武術的特點,繼承了傳統武術攻、防的基本要素,集健身強身、養生、防身於一體,實用性強。 元和內家武術的傳授方法,是張南先生獨創的速傳、速成之法,不需要武術基礎,大部分學員能夠在六天之體會到自動打拳術、刀術、棍術。內家武術一日學成,只要常習不輟,就會越打越豐富,越打越精妙,身體素質及心理健康水平也會隨之增長,收益終生。
  • 2020年五之氣階段的氣候疾病特徵和養生注意
    五之氣,自秋分日申初,至小雪日午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商金,客氣少陽火,中見金運,歲金雖得位,客氣少陽用事,清化乃抑,畏火臨,暑反至,陽乃化,萬物乃生乃長榮,民乃康,其病溫,宜治少陽之客,以鹹補之,以甘瀉之,以鹹 之,歲谷用白,間谷用豆,乃無火邪之害。基本上,上面這段話是關於庚子年的五之氣的氣候疾病特徵以及養生注意都說得很清楚,而且很全面了。
  • 中國武術史上的百年公案 究竟何謂真正的內家拳?
    其影響力之大可想而知。 而北平方面,所去應試之人,其勝利者,雖十之八九曾練太極拳,但在報名時卻未聲明以太極拳為專長……此番南京考試之結果便可證明練太極拳者不如練外家拳者容易致用也。
  • 中庸之道,在當今社會還適合嗎?
    許衡回答:「不論這棵梨樹有沒有種的人,都不應該抱有僥倖之心,人在做,天在看。」許衡沒有因為口渴,而失去自己的底線。正是對於中庸之道的崇敬之心,讓他能時刻遵守「不取無人之食」的道德規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 以氣養生的修身之法|有緣者得之
    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以氣養生的修身之法,在民間廣為流傳
  • 氣在人不衰,養氣的十三種竅訣!
    人之生,氣之聚也。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亡。」意思是說,氣是構成人體及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能量,有防禦疾病、增強抵抗力的作用,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若沒了氣,人將無法存活。古人云:「智者知養生也」。慎言語以養神氣,忌狂喜以養心氣,樂助人以養膽氣,善制怒以養肝氣,少憂思以養脾氣,食清淡以養胃氣,常咽津以養腎氣,深呼吸以養肺氣,不顯露以養元氣,居中道以養和氣,意內守以養真氣,祛惰性以養成志氣,坦胸襟以養正氣。
  • 養三髒一腑,補脾胃之氣、潤肺陰、滋腎固精,益三髒之氣陰,減糖
    就以食材而言,在吃貨看來,只有好吃與不好吃之分,而在中醫文化的傳承者看來,很多都是養生之物,其益處各異。在常見的食材中就不乏很好的養生之物存在,比如有一種食材可做菜可養生,能養三髒一腑,補脾胃之氣、潤肺陰、滋腎固精,益三髒之氣陰,還固精氣、減糖。
  • 中國書法的中和之道
    是「聖人之意」,是天人合一的「天地宇宙之心」,這就是書法蘊含的最高層次的「道」。「中庸」「中和」思想是「聖人之意」的重要內容,是指導書法的重要理論原則。其實每個學習書法的人都必然有思考,有思考也就有理論。只不過很多時候理論思考往往局限於用筆或結體的具體某一方面,或者從神、氣、骨、肉、血某個範疇的單一角度,或者側重於陽剛—陰柔、壯美—秀美之類某個偏好的標準。
  • 北京中軸線的中和之美
    原標題:北京中軸線的中和之美  北京中軸線作為首都北京的空間規劃之軸和文化之軸,體現了千年古都的文化風貌,承載著中華文化中和思想的清風古韻。北京中軸線申遺離不開對中軸線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和精準表述,這就需要梳理中和文脈,講好中和故事。
  • 秋季養生,護肺養肺是關鍵,你都知道哪些養肺小妙招?
    因此,要想在秋季做好養生,護肺養肺是關鍵。秋季來臨,空氣乾燥涼爽,尤其容易使肺部受損。此時,滋養肺部成為這個時期養生的一大重要事項。可以滋潤肺部減少乾燥的潤肺食譜都有什麼呢?1.石榴石榴的作用可以促進生津並消除煩躁不安。體液不足的人,容易出現口乾和喉嚨不適等症狀。
  • 「養生」用英語怎麼說?用英語談談我們的養生智慧你能說出多少?
    在養生方面,我們深知如何順應四季變化,巧妙地平衡著金、木、水、火、土這五行之間的關係。長壽的密碼是堅持中庸之道,避免身體受到風、寒、暑、熱、溼的侵襲。例如,傳統中醫認為辣椒是性燥之物,可以很好地平抑溼邪。所以在四川這樣的溼熱地區,辣椒是必不可少的,麻辣火鍋也就順利成章地成了當地普遍的美食。
  • 到秋三月如何養生?
    我們講養生,從狹義來說,木主生,養生即養肝木;從廣義來講,養生命力,養生機。我們一般所理解的養生,應該是廣義的。我們不但要養肝木的生,還是要養心火的長、養肺金的收、養腎水的藏。養生,使陽氣生氣,以應於春;養長,使陽氣健旺,以應於夏;養收,使陽氣收斂,以應於秋;養藏,使陽氣閉藏,以應於冬。四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的陽氣亦隨四時而有生長收藏的變化規律。
  • 內家功夫精髓,「氣旋丹田」,為你詳細講解
    氣沉丹田,就是抱丹落胯。氣就是內壓,抱丹虛襠,屈膝落胯,內壓自然充盈小腹。久練之後,骨密勁沉。吹笛召山鷹,焚香喚懶龍。繞繞肩,轉轉髖,胛骨開合輕快。一切放鬆著來,越練越鬆快,練出了意趣。肩胯回抽,肋胛運勁。擰腰崩胯,髖關節彈動,打出拋物力。舍一盞青燈,換一輪明月。練松沉,勁更冷,突然一股驚動,好似打個冷戰。
  • 【節 氣】夏天夏天悄悄過去留下小秘密,出伏了怎麼養生?
    【節 氣】夏天夏天悄悄過去留下小秘密,出伏了怎麼養生?處暑過後,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炎熱逐漸向寒冷過度,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養生應注重滋陰養肺和祛暑化溼並重,尤其要注意「養氣」,以防冬日陽氣不足。從中醫學角度,艾灸就是一種操作簡單、成本低廉、效果顯著的治療疾病,養生保健的好方法。
  • 第一節 養生的基本原則 形神共養
    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形為神之基,神為形之主;無形則神無以生,無神則形不可活:形與神俱,方能盡終天年;因此,養生只有做到形神共養,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長壽:所謂形神共養,是指不僅要注意形體的保養,而且還要注意精神的攝生,使形體強健,精神充沛,身體和精神得到協調發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長壽。
  • 秋季養生,養肺只是「入門級」,養肝才算進階,三點需要注意
    秋季養生先養肺:所謂秋季養生先養肺,總的來說,進入秋天之後,我們需要做好三方面的事情:1、 防燥:這是秋季養生的主旋律。因為秋季燥氣當令,最容易損耗陰津,肺的津液不足,就會出現一些像咳嗽、氣喘、皮膚乾燥起皮屑之類的問題。
  • 有一物養生善於除脾胃溼氣、調養脾胃,闢春秋風寒之氣,防霧霾
    不知不覺今年炎熱的天氣已接近尾聲,自從迎來了「立秋」這個節氣之後,晚上和早上已有絲絲的涼意,這時候養生是十分關健的,「順應時節」這四個字看似簡單卻是養生的關健。順應時節不僅是隨季節的變化增減衣物,還要規避相應時節的「風暑溼燥寒」等相應的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因素,例如有一物善於養脾胃、除脾胃的溼氣、利關節,如果用作香薰還可以避春秋兩季的風寒之氣,也可以防止霧霾帶來的傷害。
  • 站樁的根本是讓人氣機中和,讓虛實整合
    外圈的松就是懈,外圈屬於實、屬於陽,是不能懈的,內圈的松叫虛,虛是整勁的母體,有了虛才有實勁的產生,才有實勁的用。真正的功夫在於內圈,內圈表現出來的是含、是養、是整體、是根本。我們站樁是為了更好地調整虛實關係,調整母體與用的關係,所以我們的虛不是整體的虛,我們的松也不是整體的放鬆,就是在屬於陰、屬於內圈的這塊,必須要放鬆到照海穴。所以我們放鬆時要從眉間放鬆,脖子放鬆,下頜內扣脖子內藏使心氣放鬆下來,小腹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