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物質文明的發展,人們利用物質手段獲得更優裕的生活。然而,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當人們愈加養尊處優時,原來長期生命進化過程中獲得的與環境競爭和適應的能力卻在下降,意志也薄弱了,人的意念力也削弱了,那種不畏勞苦、不怕艱難的優良傳統也逐漸消失了。現代社會流行「文明」病,愈來愈烈,使人體抵抗力減弱,機體衰老退化過快。
隨著人們的認識提高,內家拳養生逐漸被人們所接受,掀起了空前未有過的內家養生熱潮。
在人類生命的整個過程中,始終存在著補充與消耗的新陳代謝關係。人體補充的過程也就是養氣的過程。
要補充得好,首先在於養氣。比如說經過激烈競賽後的運動員身體感到疲勞,需要飲食、休息和自我內部調整。飲食、休息和自我內部調整的過程也就是養生補充的過程。這裡所說的養氣是指身體經過生化過程轉化精微物質的代名詞。人在青少年時期是精、氣、神旺盛期。到了中年時期人體的補充與消耗是相對平衡的。補充得少而消耗得多,因而身體逐漸衰老。
所謂善養,即懂得養氣養生的重要性和方法。善養就是孔夫子講的「中庸之道」,保持中和之氣,順其自然,按照人類生命運動的規律進行。平時人體最多的是眼、耳、嘴、身腰四肢以及大腦諸器官的消耗,如「視多傷神傷肝」「言多傷氣傷肺」「動多傷體傷骨」「思多傷脾傷胃」等。通過這些視覺神經、聽覺神經、觸覺神經和大腦過多的思維,傷害人的肌體,因而自古以來的養生專家,在鍊氣中要求「三元歸一、四門關閉」,即關閉七竅,做到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從而達到培養元氣、養神蓄銳、延年益壽的目的。
人的喜怒哀樂受七情的控制。這些情緒對人的健康有著很大的影響。中醫認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怯、驚則氣亂」。
《黃帝內經,靈樞》論:「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須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避邪不至,長生久視。是故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謠不止。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
自古以來,我們祖先就對修身養性有明確的認識和經驗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