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高校的藝術教育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已形成體系,其中許多理論和方法值得我們借鑑。作為其典型代表,愛丁堡大學藝術學院的辦學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上半葉,其建築、藝術、設計等專業均位居世界前列。通過對其成功經驗與理念的研究,我們能夠管窺英國藝術教育和美育的全貌。
藝術學科理論與實踐「齊步走」
藝術類學科的理論教育與實踐能力作為藝術教育的「兩條腿」不可偏廢。對於藝術史論等理論學科而言,不能拋開作品空談理論。不知道藝術作品的生成機制,不去美術館親眼所見、音樂廳親耳所聽,是難以對史論有深入理解的。另一方面,即使是藝術設計、繪畫等以實踐為主的學科,也必須有相應的理論作為實踐基礎。因此,愛丁堡大學藝術學院為所有方向的學生開設了藝術理論的公共課,將基本理論、學科歷史和研究方法作為藝術學的基礎,教授給學生。通過這樣的課程設置,史論與實踐在日常學習中得到較好的融合,從而更加符合藝術學科的內在本質和發展規律。
所謂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藝術創作本身固然重要,但藝術史、藝術批評和美學理論也必不可少。要了解藝術史以明晰作品在歷史脈絡中的定位和發展方向;培養藝術批評能力以提供分析作品的獨特視角;掌握美學理論以拓展觀察作品的深度。如此協同發展,方為藝術類人才培養的正途。
藝術與哲學、文學、歷史同屬人文學科,而人文學科的發展離不開這幾個門類之間的交流和相互影響,因此跨學科研究方法在藝術教育體系中不可忽視。而重視跨學科研究和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鼓勵自主創新,正是愛丁堡大學藝術學院的兩大特色,即多樣性方法研究和創新性自主研究並行。
藝術學院跨學科研究的特色主要體現在研究生培養中,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在共同完成的課題中匯集不同的思路,如有自然科學背景的學生與藝術專業學生共同進行藝術與科技的交叉研究。愛丁堡大學藝術學院有諸多跨學科研究項目,如設計信息學融合藝術設計和信息科學專業的研究方法,用數據計算思維結合設計學方法研發新產品,提高產品性能以更好地服務社會。英國藝術院校更重視綜合人文素養的鍛鍊以及與理工科的跨院系合作,使藝術教育能更好地實現功用性。
批判性思維是藝術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在對藝術的感性審美之外,還需要理性的判斷反思能力。在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鼓勵自主創新方面,愛丁堡大學藝術學院重視開放、參與式教研,在日常教學中集體教學與分組輔導並行,如本科生的藝術史課堂在五百人共同聽「大課」之外,還分成幾十個小組分別討論課堂相關內容,為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課堂也十分注重課上討論和提問環節,這一點在研究生教育中更加突出。在研究生藝術教育的設置中,研討課的數量多於授課制課堂,在實踐類方向中則是自主創作課多於教師講授課。分組討論或創作不但可以培養自主能力,也是對合作能力的一種訓練,為學生以後工作中的合作能力打下基礎。
藝術教育探尋如何推動社會發展
藝術教育的發展離不開設備及場館的支持,多樣性的平臺為藝術教育提供了學習觀摩一手資料的機會。愛丁堡大學藝術學院在大學的支持下建立了自己的圖書館、美術館及博物館,館藏豐富且仍在不斷擴大規模,從繪畫、樂器等藝術品,到罕見的書籍和手稿等均有收藏。愛丁堡大學擁有世界一流級別的塔爾伯特·萊斯畫廊,具有豐富的展品,定期舉辦特色展覽,並且經常開展藝術家對話和學者講座等活動。畫廊與大學研究相結合,為藝術學院的師生提供了作品和想法展示平臺,讓學生參與項目、鍛鍊策展能力。同時,畫廊重在探尋大學如何為當代藝術作出貢獻,堅持通過在藝術、文化、政治上與其他學校以及與公眾對話關切政治、社會問題,是藝術教育與社會結合的典範。其中,有許多具有針對性的展覽,如針對英國「脫歐」問題的「邊界」展覽,為女性發聲的「女性自我賦權」展覽等,都是這種理念的體現。
除了場館,愛丁堡大學藝術學院的科研環境還體現在學院大樓等硬體設施設計上。這些設施布局合理,不同學科各安其所,教學與實踐區域分離,既能保證安靜的學習空間,也給藝術創作提供適宜的環境和材料支持。由此看來,充分的硬體支持是院校軟實力提升的必備條件,即使現實中尚無實力創建自己的畫廊和展館,也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如加深與各類展館或圖書館的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和創意空間。
在歷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愛丁堡大學藝術學院師生素有「外向型」傳統,他們與愛丁堡市的眾多企業和機構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因此能夠充分利用城市的文化供給和多元化的協作資源,建立產學研結合的協作共同體,這也有利於學生將來的就業發展。例如,學校在藝術類就業信息平臺的搭建上較成熟,與各類院校、美術館、博物館、藝術公司等文化產業相關機構建立了常年的合作關係,為學生提供大量實習及就業機會。藝術學院還有著國際領先的多元和跨學科研究環境,基於上百年的悠久歷史,在愛丁堡市、整個英國甚至國際上建立了龐大的合作夥伴和校友網絡。他們從政府及社會機構處籌募資金用來建設和發展學院,如英國科研委員會、威康信託基金會和「創意蘇格蘭」等。
另外,愛丁堡大學藝術學院是「愛丁堡未來研究所」的重要參與者。該研究所是跨學科合作的成果,致力於研究利用最前沿的數據開展數位化創新,以解決現實問題,思考技術變革對社會的影響。同時,它為師生提供與企業、機構的聯繫,教學生訓練技巧以應對產業挑戰。這種與產業接軌型模式為藝術類學生「就業難」提供了解決方案,與社會機構的交流形成雙向良性循環。學校方面獲取資金來源、提供人才;社會方面尋求科研合作、吸納高質量人才,兩者的順暢溝通及資源整合是藝術教育的出路。
美育薰陶提升藝術領悟力
從廣義上說,美育泛指與審美有關的一切教育活動,並不僅僅局限於專業領域,而是具有普及性的長期培養過程。美育是精神的淨化和陶冶,是精神文明建設的組成部分,任何專業和工作都需要。德國哲學家席勒認為,通過審美可以觸及人的靈魂,從而得到道德素養上的升華,這樣,人才是「完整的」人。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將美育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也奠定了後世美育的理論基礎。
英國藝術與美學教育的普及性也值得我們借鑑。英國的美育從中小學開始培養孩子們的人文素養,藝術教育不只是大學的通識教育,同時也是中小學的普及課程。在各個美術館和博物館中,經常有中小學組織學生前往參觀學習,老師帶領學生在展品前仔細講解,學生們認真做著筆記,甚至臨摹名作。在這樣的藝術薰陶中成長,勢必會增加學生的藝術感受力和領悟力。
我國應結合自己的人文歷史特色進行美育,應將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推而廣之,將中華古老的美育、德育與文化傳統繼承下來。蔡元培在20世紀初便將美育作為五種教育之一列於重要地位。然而,我們也應意識到,不但是學校裡需要普及美育,在全社會不同年齡階段都應推廣美育,從學校到美術館、博物館等各機構在藝術教育上應兼顧專業與非專業人群,既組織專業培訓教育,又開設普及性講座和活動。例如,在話劇、音樂會等方面,應舉辦適宜大眾的活動,實現全民參與。
英國的藝術教育經過百年歷史摸索,其藝術學科建設及藝術類通識教育已有章可循,我們應該取長補短,擇其善者而從之,構建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學教育體系,讓藝術專業學生及非藝術專業學生享受藝術教育之果。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0年07月31日第3版
作者:餘書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