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重在薰陶與化育(美育)

2020-12-12 人民網教育

  儘管美育涉及美學和藝術,但並不等於它們的相加,也不是某些相關學科組合而成的交叉學科。因為美育的終極目的不是知識和技能,而是態度和境界

  中國古代美育思想就特別重視環境對人趣味和修養的影響作用。概括起來,我們可以從自然環境保護、人居環境營造和藝術環境創設三個方面,來設計美育的實施路徑

  對美育的實施來說,增加新課程和改善教育方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供相應的設施和指導,給學生搭建更多更好的自我學習平臺,激發和滿足他們的興趣

      

  近年來,整個社會對美育的重視明顯提升。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美」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另一方面,相比德智體勞,我們對美育內容、性質、功能等重要問題的認識還有一些模糊、誤解甚至有所偏差,使得美育的具體實施難以找到切實路徑和具體抓手,「美育」成為教育理論和實踐中「難啃的骨頭」,美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越來越突出。這也要求我們以更加務實的態度探討美育內涵與方法,把推進美育工作落到實處。

  美育目的不在知識和技能,而在態度和境界

  對於美育性質人們有不同認識,有人認為是情感教育,有人認為是形式教育,有人認為是藝術教育,有人認為是境界教育,有人認為是態度教育,有人認為是完人教育,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無論哪種界定,都體現出美育的特殊性,這主要表現在它與分科教育觀念、方法和內容較難完全兼容。學校教育科目主要側重知識和能力兩個方面。就與美育相近的科目來說,美學側重知識教育,藝術側重技能教育。儘管美育涉及美學和藝術,但並不等於它們的相加,甚至不是某些相關學科組合而成的交叉學科,美育終極目的不是知識和技能,而是態度和境界。單純追求知識的美學和單純追求技能的藝術教育,都有可能因為競爭壓力標新立異而走向美育的反面。

  那麼,究竟如何實施美育呢?李漁《閒情偶寄》中有一篇題為《態度》的短文,給我們以啟發。李漁所說的「態度」與我們今天使用的「態度」有所不同,大致相當於今天所說的「美態」,李漁文章正是談論「美態」的鑑別和養成。在李漁看來,美介於有形與無形之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此與漂亮不同,漂亮是可以確定,可以言傳的。如果我們將這種美的養成稱之為美育的話,就會發現李漁給出美育的實施辦法非常獨特。用李漁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學則可學,教則不能」。人們通常會認為,教與學相輔相成,既然可學,就一定可教。但是,李漁堅持認為,「態度」是不能教的。不可教而可學的方法,就是薰陶和化育,具體可以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學生自主或者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

  通過自然環境、人居環境和藝術環境化育心靈

  環境影響在美育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一點蔡元培在100年前提倡美育的時候就已經認識到了。他將美育分為家庭美育、學校美育和社會美育三個階段。除學校美育涉及美學和藝術等教育科目之外,家庭美育和社會美育雖沒有明確的教育科目,卻與環境和氛圍營造有關。中國古代美育思想就特別重視環境對人趣味和修養的影響作用。概括起來,我們可以從自然環境保護、人居環境營造和藝術環境創設三個方面來設計美育的實施路徑。

  首先是自然環境保護。自然環境保護通常被視為與可持續發展或者旅遊經濟相關的經濟學問題,很少被認為與美育有關。事實上,無論是哲學、文學還是環境科學,都已經意識到自然在終極意義上是美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歐美盛行的肯定美學就明確主張「自然全美」。因此,自然環境是實施美育的最佳場所。將自然環境作為實施美育的場所,並不需要對它進行美化,只需要將它保護起來;在自然環境中實施美育,並不僅僅讓人從中尋找美的景色、欣賞美的景致,而是體會自然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自然物也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根據概念將自然物分門別類,將同類理解為一致,這其實是對它們的誤解。自然物之所以是美的,不是因為它們符合人類確立的美的概念,而是因為它不符合任何概念,自然界比概念世界豐富和生動得多。能夠沉浸在自然之中的人,一定懂得設身處地理解他者,從而不僅可以拋棄一己之見,而且能夠擺脫人類中心主義桎梏,借用馮友蘭的話說,可以越過「道德境界」,直抵「天地境界」。馮友蘭所說的「天地境界」,也可以理解為審美境界。

  其次是人居環境的營造。建築是人居環境重要組成部分,既有實用功能,也有審美功能,因此我們既可以從工程學角度看待建築,也可以把它歸入藝術學範疇。對於建築功能與審美的關係,歷來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建築中的功能與審美不可兼容,以功能為主的建築就不應該裝飾,以審美為主的建築就不應該實用。這種觀念對應於人的這種狀態:工作的時候就不審美,審美的時候就不工作。有人採取融合的方法,主張從功能基礎上發展出審美,或者從審美基礎上發展出功能,從而希望人能夠將勞作和享受結合起來。無論哪種主張,都沒有否定建築的審美價值,建築等人居環境也是實施美育的良好場所。

  與建築類似的是各種用具和產品設計,它們也要兼顧功能與審美。隨著信息技術、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等突飛猛進,物質世界不再是鐵板一塊的硬體,而變成可以塑造的軟體,我們的審美理想可以滲透其中,出現所謂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即日常用具與藝術作品之間的邊界逐漸變得模糊,日常用具具有越來越高的審美價值,成為實施美育的主要工具。

  最後是各門類藝術的傳承、創造和展演。儘管美育不等於藝術教育,但它與藝術的關係最為密切。我們今天使用的藝術概念,最初是在18世紀歐洲確立起來的,包括繪畫、雕塑、音樂、詩歌、舞蹈、戲劇、建築等科目,後來增加攝影、電影、設計等,現在又有人討論是否將遊戲納入藝術的大家庭中。不管藝術的科目、形態、風格、功能有多大變化,藝術始終沒有擺脫模仿或者再現的特質。從模仿或者再現角度來看,藝術是無利害的。畫面上的蘋果只是對蘋果的再現,不會有人想把它吃掉。這種對事物存在無功利審美的態度,可以讓我們超然對待事物,這正是美育要培養的重要內容。另外,因為藝術包含虛構,因此能夠最大限度地釋放我們的創造力。藝術再現包含想像和理想的成分,能夠激發我們的移情或同情,作為創造和移情的結果,自然就是審美愉悅。

  以學生為中心,讓環境影響由外在轉而內在

  從青少年角度來說,環境影響只是實施美育的一個方面,而且還是比較外在的方面。實施美育的內在方面,在於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在20世紀上半期,經過杜威、皮亞傑和維果斯基等人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有效,教師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引導學生興趣和指導問題解決。特別是伴隨新技術和新知識爆炸式發展,學生的主動學習很有可能會成為高等教育的主導形式。正因為如此,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成為近年來高等教育界討論的重要話題。在我看來,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尤其適合美育,再加上與環境影響結合起來,可以讓環境影響由外在轉而內在。

  對於美育的實施來說,需要將環境影響和自主學習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增加新課程和改善教育方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供相應的設施和指導,給學生搭建更多更好的自我學習平臺,激發和滿足他們的興趣。

  (作者為北京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26日 24 版)

(責編:嶽弘彬、吳亞雄)

相關焦點

  • 把握美育內涵 塑造美好心靈(美育)
    在此,席勒一是為美育爭取到了在整個教育系統中與其他三「育」同等的合法地位;二是明確培養、促進人們的審美鑑賞力是「美育」的核心含義;三是確定美育目標是促進主體心靈諸多方面及其多元功能的和諧統一和健康發展。席勒對「美育」的界定,當然還存在時代及其本人思想觀念上的某些局限,但對我們今天從事美育工作還是大有啟發。
  • 制度保障「以美育人」
    《意見》要求,學前教育階段重在「培養幼兒擁有美好、善良心靈和懂得珍惜美好事物」,義務教育階段重在「激發學生藝術興趣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趣味、審美格調」,高中階段重在「豐富審美體驗,開闊人文視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文化觀」,高等教育階段重在「強化學生文化主體意識,培養具有崇高審美追求、高尚人格修養的高素質人才」,職業教育重在「強化藝術實踐,培養具有審美修養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 美育對學生成長的意義
    作為五育中以藝術教育為核心的美育,它對於學生的素質教育等方面都具有促進和優化作用。美育對於學生成長的意義是表現在多方面的,首先毋庸置疑的是,美育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美育的最終目的在於培養出具有優良審美情趣和正常審美能力的學生,人人的心中都有對美的定義,而美育在這方面的作用便是引領和發掘,使得學生能夠通過系統科學的途徑表達對美景美物等事物的心之所向。美育能夠促進學生想像力的發展,對於智力的提升也有幫助作用。
  • ...丨杜衛:中國美育傳統論綱 —— 當代中國美育基礎理論問題研究...
    中國的美育傳統把美育納入「修身」的主要途徑,體現了濃鬱的家國情懷;把美育定位於以倫理為主要內涵的人文素養的化育,形成了美育和德育內在融合的「心育」特色;以體驗為途徑,將修身的內容內化於心,形成了「情育」特色和「無用之用」的獨特話語;並形成了以「潛移默化」為代表的方法論話語。
  • 以美育人 育美的人——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學開創德育工作新局面
    原標題:以美育人 育美的人——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學開創德育工作新局面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學創辦於1924年。1959年被確定為福建省重點中學,是福建省省級文明校園、福建省首批示範性普通高中建設學校、廈門市直屬學校。
  • 【祈福英語實驗中學】以衣育美 以美育心——中加美班社會實踐活動報導
    2018年4月18日,在韓軼敏副校長、中加美級組徐志文老師的帶領下,我校中加美級組全體學生前往番禺區金山谷舍衣生活美學體驗館,參加了「以衣育美、以美育心」的服飾美育社會實踐活動。本次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講人由服飾美育家、服飾心理專家、衣櫥斷舍離創立人駱雪老師擔綱。
  • 以美育人:以美育培養時代新人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重視美育對人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同志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明確提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這要求我們紮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推動美育工作同步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事業。
  • 米多多美育: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美育是指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稱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席勒美育思想,對中國近代美育思想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在中國近代,最早把「美育」介紹到中國的是王國維,而真正倡導美育並建立中國近代美育體系的人是蔡元培。
  • 美育是什麼
    關於美育,我想談三點感想。第一點感想是,美育就是日常生活。這個日常生活體現了每一位受教育者能夠通過美育教育的薰陶,在生活中不僅是去創造,更重要的是去發現美和欣賞美,讓自己的日常生活得到美化。因此美育是文化自信,是文化繁榮的基礎性工程。第三點感想是,美育是人的全面發展,也是社會的全面進步。
  • 探尋英國美育的虛與實
    同時,畫廊重在探尋大學如何為當代藝術作出貢獻,堅持通過在藝術、文化、政治上與其他學校以及與公眾對話關切政治、社會問題,是藝術教育與社會結合的典範。其中,有許多具有針對性的展覽,如針對英國「脫歐」問題的「邊界」展覽,為女性發聲的「女性自我賦權」展覽等,都是這種理念的體現。除了場館,愛丁堡大學藝術學院的科研環境還體現在學院大樓等硬體設施設計上。
  • 我省將堅持「五育並舉」: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美育受益者
    &nbsp&nbsp&nbsp&nbsp「在學校美育工作推進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努力推進面向人人的教育理念,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學校美育的受益者。」鄧雲鋒認為,合唱正是普及性最強、參與面最廣的藝術表現形式,開展合唱藝術節和展示活動就是推動面向人人的美育理念的生動實踐。學校美育是培根鑄魂的工作,尤其是高校美育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屬性。
  • 中國美·育新生——中華世紀壇美育大會人文美育論壇暨項目啟動...
    什麼是讓孩子能受益的兒童美育作品?中國傳統文化在其中又如何表現?中國原創作者的努力方向是怎樣的?12月17日,「中國美·育新生」中華世紀壇美育大會人文美育論壇在京舉辦。此次論壇由北京市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平行線教育集團、上海朵雲軒集團「小朵雲」藝術空間、中書培德教育集團聯合主辦,來自藝術、人文、出版、教育四個方面的二十位前沿專家和特約嘉賓齊聚一堂,充分、深入地互動探討了中國文化、人文、美育、兒童教育的話題,指出了兒童美育產品創作的可行方向,鼓舞原創作者探索中華文化的邊界,提升潛在作品的文化品位。
  • 春風化雨 南財美育涵養「美麗心靈」
    多年來,南京財經大學堅持把美育作為培根鑄魂的重要工作、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著力實施「文體增色」特色工程,構建「大美育」工作格局,主動實踐文化傳承與創新,春風化雨,育心育氣育能,涵養「美麗心靈」,提升育人效果。
  • 2020美育雲端課堂觀後感 美育雲端直播課堂心得體會
    昨天美育雲端課堂已經進行了開幕式,在接下來的幾天會不間斷的有直播課堂,大家可以免費上網觀看。而下文中為大家分享下美育雲端課堂觀後感心得體會。  美育雲端課堂觀後感心得體會  美育是培養學生審美觀和感受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 德藝雙馨 以美育人
    德藝雙馨,以美育人    (學校供圖)  「遇詩遇美」藝術課程體系著重於提升學生綜合素養,著眼於學生未來的學習,讓學生立足於課程的中央,倡導「遇詩遇美」的藝術課程理念,提出「德藝雙馨,以美育人」的藝術培育目標。
  • 書記觀點 重新認識美育的內涵
    ■浙江海洋學院黨委副書記 黃建鋼  重視美育是現代教育的一個基本特徵,但對美及美育的理解,長期以來卻存在誤會或曰誤解。其實,美及美育工作不僅博大精深,而且還可以成為新時期大學育人的新視角和新平臺。  美育包含藝術超越藝術  一般人容易將美育與藝術教育混為一談。
  • 評論|新時代幼兒園的美育工作
    美育是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培養幼兒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新時代的幼兒園,怎樣做好美育工作,助力孩子成為社會發展要求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綜合性人才。環境創設對美育的重要性。幼兒園作為幼兒學習、生活的地方,應該是一個美的天地,要注重給幼兒美的體驗和薰陶。
  • 馮遠:美育是貫穿一個人一生的
    馮遠:我一直認為美育教育不是簡單的,美育是貫穿一個人一生的,不同的年齡段,我們採用的藝術薰陶,藝術影響,藝術教化的方式和它的內容需求是不一樣的在現在,年輕的父母們都注重胎教,那就是美育的一種藝術薰陶。有了孩子,父母都想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實際上也是期望通過一種外部環境來影響孩子。進入幼兒園,老師教孩子們最基礎的知識,告訴他們一些童話故事,以及各種各樣具有兒童色彩特點的內容。
  • 楊培明:探索「大美育」
    從講學碑刻到課生名錄,從書院楹聯到舊式校門,精心營造校園美學空間,讓學生時時刻刻都能接受美的薰陶。其次,知名校友反哺母校,著名書法家沈鵬、邢秀華,著名教育家顧明遠不忘母校發展,將畢生收藏的珍貴文物、中外名家書法繪畫精品及個人創作的藝術作品和學術著作捐給母校,設立了三座藝術館(書屋)。這三座藝術館(書屋)不僅成為文化南菁的重要標誌和學校寶貴的課程資源,更成為南菁師生心中的一座座人格豐碑。
  • 高校美育的新形勢與新任務
    新文化的理想之光努力衝破舊文化思想的羈絆,穿透混沌的社會現實,照澈人的心靈,蔡元培倡導的美育理念便是這束光芒的重要組成部分。百年後的今天,中國的美育工作呈現出了新的特點和態勢。  胡智鋒認為,目前我國的高校美育的新形勢有4個特點:一是上面強、下面弱,二是社會強、學校弱,三是硬體強、軟體弱,四是一般性普及強、品牌特色弱。該如何推進高校的美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