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美育內涵 塑造美好心靈(美育)

2020-12-20 中國日報網

審美教育利用審美活動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陶冶人的特點塑造美好心靈,使人和諧、均衡、健康發展

美育是一種愛美的教育,它鼓舞人們去愛美、欣賞美、追求美,提高生活情趣,培養崇高生活目標,這是美育的獨特功能,是單純德育所不能達到的

美育的目的決不單純是為造就一批藝術家,不能把美育降低為培養學生某些藝術技藝和手段的方式,從而忽視美育育人心靈的根本宗旨

最近,習近平同志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他特別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美育是關係國家教育方針能否全面落實的關鍵之一,而正確理解美育內涵是做好美育工作的基本前提。

美好心靈是美育目的

「美育」即「審美教育」概念,最早是由德國古典美學重要代表、大詩人席勒在1795年的《審美教育書簡》中提出的。席勒與今人相似,把教育分為體、智、德、美四種並指出:「有促進健康的教育,有促進認識的教育,有促進道德的教育,還有促進鑑賞力和美的教育。這最後一種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我們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儘可能和諧。」 在此,席勒一是為美育爭取到了在整個教育系統中與其他三「育」同等的合法地位;二是明確培養、促進人們的審美鑑賞力是「美育」的核心含義;三是確定美育目標是促進主體心靈諸多方面及其多元功能的和諧統一和健康發展。席勒對「美育」的界定,當然還存在時代及其本人思想觀念上的某些局限,但對我們今天從事美育工作還是大有啟發。

審美教育,總體上說,既是指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並列的一種獨特的教育方式;又是指社會、學校或家庭利用審美活動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響人、陶冶人的特點、功能,對人(首先是青少年)進行心靈塑造的各種教育活動,目的是塑造人們的美好心靈,使之和諧、均衡、健康發展。

重視美育是中外傳統

雖然美育概念出現較晚,但無論中外,都很早就懂得美育的重要性並付諸實踐。比如,古希臘的柏拉圖雖然總體上貶低、排斥藝術和審美,但他在青少年教育上卻非常自覺地利用藝術和審美(包括自然美欣賞)對孩子進行全面、良好的教育,比如主張「用音樂來陶冶心靈」;他建議,「我們不是應該尋找一些有本領的藝術家,把自然的優美方面描繪出來,使我們的青年像住在風和日暖的地帶一樣,四周一切都對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於優美的作品,像從一種清幽境界呼吸一陣清風,來呼吸它們的好影響,使他們不知不覺從小就培養起對於美的愛好,並且培養起融美於心靈的習慣嗎?」 他把音樂看作藝術的最高典範,認為「音樂應該歸宿到對於美的愛」「音樂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因為「受過良好音樂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藝術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醜陋,很正確地加以厭惡;但是一看到美的東西,它就會讚賞它們,很快樂地把它們吸收到心靈裡,作為滋養,因此自己性格也變成高尚優美。」可見,柏拉圖極為重視對青少年的審美教育,大力提倡用優秀藝術作品(包括描繪自然美的優美作品,實際上間接肯定了自然美的美育功能)對青少年實施美育,以陶冶、培養和改善他們的心靈。

在我們中國,兩千多年前所倡導的「樂教」「詩教」就蘊含美育的基本內涵。西周時期,禮樂便納入當時的學校教育。後來朱熹在《詩集傳序》中對此作過描述:「昔周盛時,上自郊廟朝廷,而下達於鄉黨閭巷,其言粹然無不出於正者。聖人故以協之聲律,而用之鄉人,用之邦國,以化天下。」可見周代統治者已經重視詩、樂(藝術、審美)對民眾的心靈教化作用,用在保持民風淳樸、國泰民安。《樂記》就已強調樂教因人的本性而進行心靈疏導以產生潛移默化的感染功能,「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這正體現了那個時代所要求的藝術教化即美育的效果。到王夫之,又繼承上古以降的「習與性成」思想,指出,「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目日生視,耳日生聽,心日生思」,強調日常生活(無疑包括藝術、審美)和習慣對人日積月累的長期感化、教育作用。

當然,直到上世紀初,蔡元培、梁啓超和王國維等人才借鑑西方,追隨時代要求,逐步建立起中國現代的美育觀。力倡現代美育的第一人蔡元培1901年在《哲學總論》一文中率先引入「美育」一詞,他反覆強調,美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又說「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潑敏銳之心靈,養成高尚純潔之人格。」對美育陶冶、塑造人們美好心靈的目的、功能作精闢、深刻論述。梁啓超是中國現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驅,他認為美育是一種「趣味教育」,一種「拿趣味當目的」而不是當「手段」的教育;他把「美育」稱為「情感教育」,強調其動之以情的特性:「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就是藝術,音樂、美術、文學這三件法寶,把『情感秘密』的鑰匙都掌住了。」揭示出美育是藉助藝術,通過打動人們情感、滋潤人們心田而達到教育、感化人的目的。現代美育另一位開創者王國維則把美育理論較為全面地介紹到中國來。1903年王國維發表《論教育之宗旨》一文,將美育與德、智、體三育並稱「四育」 ;他提出實施美育,以促進國民的高尚趣味和健康情調,發展國民的新精神。他也認為美育是情感教育,說美育「即情育」也,「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發達,以臻完美之域,一面又為德育和知育之手段,此又為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 他既充分肯定美育能陶冶人的性靈,豐富、發展人的情感,培養人們的審美鑑賞力和創造力,又沒有過分抬高美育地位,而認為美育能促進德育和智育的實施和發展。中國現代美育思想的三位先驅者對美育的認識和界定不一定全面、完善、準確,但為我們確立美育以塑造人們美好心靈為根本宗旨,這一點現在仍然沒有過時。

準確把握內涵是關鍵

無論中外也無論古今,人們對美育的本質和內涵,還存在某些不夠全面、完整的看法。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種: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和美育是藝術教育。

第一種「美育是人格教育」。這個說法不能說錯,因為美育確實屬於完整的人格教育的重要方面,但是二者不能畫等號,人格教育在範圍、內涵等方面遠大於美育;而且人格教育的側重點在倫理道德教育即德育(善)。如果把美育完全歸結為人格教育,事實上是把美和善混為一談,甚至把美育降低到德育附庸的地步。這實際上就取消了「五育」中美育相對獨立的地位及其不可取代的作用。我們必須看到美育的特殊性,它的最高目的在於培養人們的審美感受力、鑑賞力和創造力,造就審美的人,使人在精神上獲得解放與自由,最終讓人的個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發展,使人成為身心健康、心靈諸要素(理智、情感、想像力等)均衡協調、全面發展的完美的人。美育是一種愛美的教育,它鼓舞人們去愛美、欣賞美、追求美,提高生活情趣,培養崇高生活目標。這是美育的獨特功能,是單純的德育所不能達到的:美育有利於在培養人們健康審美趣味、鑑賞能力的同時,使之受到高尚道德潛移默化的薰陶、滋養,但並不降低為德育的工具和附庸。

第二種「美育是情感教育」。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也不能說是錯的,但也比較狹隘。固然,審美教育離不開情感,它必須通過動之以情來實施,並且情感活動貫穿於美育的全過程。但是,情感活動滲透於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並不局限於審美和藝術活動,情感教育覆蓋領域遠大於美育,二者不是同義語;美育的心理機制和結構也不局限於情感活動的活躍,其實際的審美效應也並不單純表現為情感的滿足;美育所激發的審美情感不同於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感,因為它是認識、評價等理性因素與情感、想像力等感性因素和諧展開的整體心理過程形成的一種審美愉快。因此,把美育僅僅界定為情感教育,也即把情感從整體的審美心理結構中剝離出來,至少是有片面性的。

第三種「美育是藝術教育」。這個看法無論在教育界還是在學生家長中,目前都被比較普遍地接受。其實,這裡存在著某些重要的誤解。其一,它誇大藝術教育在美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藝術教育誠然是美育最重要的方面,但除藝術外,美育還包括對自然和社會審美現象的鑑賞,如蔡元培所說,「名山大川,人人得而遊覽;夕陽明月,人人得而賞玩;公園的造像,美術館的圖畫,人人得而暢觀。」這裡,自然世界和藝術世界同是美育的主要方式和理想目標,把美育局限於藝術教育,顯然是太狹隘了。其二,這種觀點也限制以致遮蔽了美育更深廣高遠的目的和追求。美育目的決不單純是培養人們的藝術鑑賞力和技能,也不是為了造就一批藝術家。現在我們許多家長出於培養孩子學會某種藝術技能的功利目的而送他們上各種各樣的藝術學習班,實際上就是把美育降低為培養學生某些藝術技藝和手段的方式,忽視美育育人心靈的根本宗旨。美學家蔣孔陽說得好:「藝術教育是要培養藝術人才,培養音樂家、畫家等,因此,它著重在藝術才能和藝術技巧等方面的訓練。美感教育則不同,它只是通過藝術等審美活動提高人的素質和修養,以轉移人的心理氣質,改變人的精神面貌,從而達到全面培養人的目的。」因此,藝術教育不同於美育,更不能替代美育。

綜上所述,美育作為「五育」之一,其根本目的是以美育人,塑造人們美好心靈,提高人的綜合素質,與其他「四育」一道,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立德樹人」總目標下發揮自己獨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為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19日 24 版)

相關焦點

  • 美育是心靈的教育
    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塑造美好心靈  《意見》強調學校美育要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有許多方面,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把塑造「心靈美」放在首位。  大家都知道中國美學有八個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是唐代大畫家張璪的話,成為中國繪畫美學的綱領性命題。
  • 以改善美育提升美好生活
    所謂「美好生活」,並不僅是物質滿足的「好生活」,還有文化心靈滿足的「美生活」,生活審美化與審美生活化才是社會發展到高級水平的標誌  美育理念容易陷入如下誤區:一、美育矮化為技巧教育;二、美育窄化為藝術教育;三、美育僅限於學校教育
  • 書記觀點 重新認識美育的內涵
    今天,我們突然發現,原來美育有更深的內涵和更高的境界。美育不僅包含藝術,而且超越藝術。美育不等於簡單的吹拉彈唱。吹拉彈唱屬於藝術,藝術教育包括和包含音樂教育。它們只是美育的部分形式,其內核應該是美的教育。但很多的藝術教育卻在美的教育門前徘徊了。美育應該有自己獨特的內容和內涵。美育的內容和內涵就是美。美不同於漂亮。
  • 陳瑞琪:提升培養美育意識是塑造文化自信的前提條件
    其核心是了解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其內涵是尊重和珍惜生命,讓美的感觀融入日常生活形式。當靈魂與精神遠離,生命逐漸蛻化為一種動物性存在時,美育便脫穎而出,成為人性擺脫畸型狀態的重要方法,使之再現崇高,重放光明,再現偉大。可見,美育教育是塑造一個人從德智體全面提升的一種教育形式,正是美育,讓生命之花綻放得堅定、優雅而且絢爛。
  • 中國美育公開課與《美育日報》上線
    中國美育公開課是全國首個常態化的美育專業課程,以雲直播的公益形式,從「大美育」的思想理念出發,涵蓋美術、音樂、影視、戲劇等各個方面,按照不同年齡階層及需求設置課程主題,打造中國第一個具備連續性、專業性、藝術性與權威性的美育綜合在線平臺。
  • 美育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而幼兒時期是人一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它對幼兒的心靈塑造、智力發展、愉悅幼兒的性情、增進幼兒的健美體態等,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所以對孩子幼兒時期實施美育教育,是促進幼兒形成健全的人格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更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方面有著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那麼,美育教育在孩子們成長過程中又有哪些重要作用呢?
  • 開設多樣課程 豐富美育內涵
    開設多樣課程 豐富美育內涵 我市中小學對美育工作重視程度不斷提升 陳曉丹 蘇文秀 石晶 胡澤蓉 (圖片由第五小學提供)    結合克拉瑪依本土特色、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內容的特色美育課不斷出現     各類以培養學生自信心、創造能力、欣賞能力的美育活動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    近日,《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印發,提出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目標,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
  • 小天鵝胡雪:用美育涵養真善美的心靈
    人們容易將美育和美術混淆,以為美育就是指美術教育,胡雪表示,美育不是單純的美術教育,也不等同於藝術教育和素質教育。雖然現在對美育的定義比較廣泛,但是從教育從業者的角度來講,推廣踐行的意義遠比定義更加的重要。無論是國家精神還是個人素養,美育在當下來講都是非常的重要。教育的本質是喚醒,是開發人的內心,是使每個人都發現自我,從而成為自我。
  • 春風化雨 南財美育涵養「美麗心靈」
    多年來,南京財經大學堅持把美育作為培根鑄魂的重要工作、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著力實施「文體增色」特色工程,構建「大美育」工作格局,主動實踐文化傳承與創新,春風化雨,育心育氣育能,涵養「美麗心靈」,提升育人效果。
  • 國家政策利好美育!小天鵝胡雪:美育,更能體現教育的真善美
    今年10月,《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又一次將美育提升到了國家高度,並將納入中考範圍。2、美育是塑造人的靈魂的教育,唯有通過把智育與美育結合起來,我們才能培養出創造未來的人才。更重要一方面,是如何使我們的孩子回歸靈性,重拾「高靈」,而美育正是達此目的的最好渠道之一。
  • 美育重在薰陶與化育(美育)
    儘管美育涉及美學和藝術,但並不等於它們的相加,也不是某些相關學科組合而成的交叉學科。因為美育的終極目的不是知識和技能,而是態度和境界   中國古代美育思想就特別重視環境對人趣味和修養的影響作用。
  • 春風化雨潤桃李 川大附小分校用美育涵養「美麗心靈」
    美育是教育孩子發現美、理解美、追求美,讓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讓中華美育為文化自信築基。6月30日,四川大學附屬實驗小學分校開展了美育主題活動,學校二五中隊的學生率先發起了探討模式,與爸爸媽媽一起探討什麼是「美」的人。
  • 美育如何考——過程性評價更重要
    作者:張淳(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黨總支書記、教授)  美育進中考,如何考備受關注。據悉,目前湖南、江蘇等4個省已經全面啟動美育中考,將美育科目作為正式考核內容加入中考範圍;同時還有四川、山東等5省12市已經開始中考美育的計分,分值在10分至40分之間。
  • 培育美的心靈|瀘州市力行路小學美育實踐探索之路
    前不久,力行路小學新增了一塊招牌——瀘州市美育實踐基地,這一殊榮是對力行路小學美育工作的進一步認可和肯定,也標誌著該校美育教育又邁向了新的高度。其實一直以來,力行路小學就以藝術教育為突破口,確立了「以藝審美,以藝輔德,以藝啟智,以藝健身」的教育目標,並以江陽區藝術整體推進為依託,以各項藝術教育展演活動為載體,不斷提高美育水平,為學生鍛造一雙「慧眼」,培育美的心靈,讓使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能發現美、欣賞美、感受美、創造美。課堂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與人文素養的主渠道。
  • 開封美術館 積極打造美育基地
    本報訊 全媒體記者李晨翀報導 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作為開封美育基地,開封美術館公共教育中心積極開展藝少年等針對我市廣大青少年的公共教育活動。而此次與開封日報報業集團聯合推出的書法公益講座活動,正是藝少年活動的一部分。
  • 提升美育認知水平 培養美的心靈
    原標題:提升對美育的認知水平 當下,無論是高雅藝術進校園、大中小學生的藝術展演,還是國博門前排起的長隊、走紅一時的「故宮跑」,美育活動的確越來越多。但還是有些人對美育的認知存在一定的誤區,其中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認為美育就是寫字畫畫、唱歌跳舞之類,將美育局限在了藝術教育範疇之內,而忽視了人的內在精神的整體性。 事實上,美育的意義不僅體現在可見的技能上,更體現於內在的修養中。德國哲學家席勒說,人只有在完整而自由的狀態下,才成為一個真正的審美者。
  • 深化美育的時代意義
    近年來,國家和教育部推出一系列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舉措,如舉辦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工作專題研討班;與各省(區、市)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籤署學校美育改革發展備忘錄等,從學校美育的實踐趨勢探討,到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構建協同推進學校美育改革發展有效機制,推動美育工作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
  • 高考作文輔導272:「以美育人」議論金句金段
    一朵雲在大人眼中是一團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一整個奇異世界,而美育就是回歸對孩子生命直覺的引導,用美來溫潤孩子的眼睛和心靈。(精彩的舉例,說明美育的重要性。)(引用古詩詞,闡述美育的現實功用。)03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
  • 對美育的最新認識和剛性要求
    春秋時期孔子提倡的詩教、樂教即是美育,他主張通過「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步驟塑造一個人的人格。正式的美育思想是18世紀德國哲學家席勒提出的。受席勒美育思想的影響,中國近代一些思想家,如王國維、蔡元培、魯迅等認識到美育的重要性,極力倡導美育。
  • 山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大學生社會美育基地落戶寧津
    7月28日,山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大學生社會美育基地在我縣杜集鎮揭牌,山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張慧、縣委副書記鄒波參加活動。 儀式上,張慧代表山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向杜集鎮主要負責人授牌,山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金鵬、杜集鎮政府負責人共同籤訂《大學生社會美育實踐基地共建協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