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提升對美育的認知水平
當下,無論是高雅藝術進校園、大中小學生的藝術展演,還是國博門前排起的長隊、走紅一時的「故宮跑」,美育活動的確越來越多。但還是有些人對美育的認知存在一定的誤區,其中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認為美育就是寫字畫畫、唱歌跳舞之類,將美育局限在了藝術教育範疇之內,而忽視了人的內在精神的整體性。
事實上,美育的意義不僅體現在可見的技能上,更體現於內在的修養中。德國哲學家席勒說,人只有在完整而自由的狀態下,才成為一個真正的審美者。而美育中所包含的審美與人文素養中的深層次內容,正是影響一個人情感、趣味與氣質的關鍵因素,也能在潛移默化之中形成一個人的為人準則與行事風格。
什麼是美的心境?豐子愷曾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孩子走進房間,他看見床底的鞋子一順一倒,便給掉轉過來,他看見牆壁上立幅的繩子拖在前面,便給藏到後面。問他為何,孩子答道:因為我看了那種樣子,心情很不安適。鞋子一順一倒,叫它們怎樣談話?立幅的辮子拖在前面,像一個鴉片鬼。孩子的回答引人深思,這種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對美的自然流露,恐怕就是我們對美育的期待。
從古代中國「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禮樂相濟」傳統,到近代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說法,美育可以說是一個人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如何在青少年學生中普及美育、培育健全人格、促進全面發展,如何提升大眾的審美能力、文明程度、文化自信,這些都是值得關注的重大課題。
對學校教育而言,把培養美的心靈作為美育的目標,是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如今,更多的人開始思考孩子拿高分上名校與內心平和幸福之間的關係,這便給學校美育帶來了新機遇。因此一定要把美育的個人價值、國家民族價值、中華文化堅守與自信的價值講深講透,這樣才能滋養孩子們的心性、溫潤他們的心靈、啟迪他們的心智。
從全民教育來說,美育更應該融入公共生活,關照到每一個人。在物質供給日益豐沛的今天,儘管去博物館、美術館參觀的人越來越多,但走馬觀花的不少;儘管城市裡的景觀造型、噴泉雕塑越來越多,但真正引起共鳴、讓人們走心入心的卻不多。而每個人的審美素養,不僅關乎個體,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表現,更是文化自信植根的厚土。從這個意義上說,全民美育迫在眉睫。
用美育為人生鋪底,生命必將絢爛多彩。期待每個人都能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一個感受美的靈魂。
《 人民日報 》( 2018年05月03日 18 版)
(責編:馮人綦、熊旭)
圖解:一張"教育成績單」 看砥礪奮進的五年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教育事業取得了歷史性進展,總體發展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人才,提高了全民族素質,推進了科技創新、文化繁榮,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要貢獻。 【詳細】
「雙一流」建設名單落地:非新無以為進,非舊無以為守這次「雙一流」高校遴選採取競爭優選、專家評選、政府比選、動態篩選的方式,是認定「雙一流」建設高校,而不是確定「雙一流」身份。「雙一流」建設,從方案設計之初就強調不是終身制,不是固化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