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就是培養孩子的「魅力」

2020-12-04 中國青年報

《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發布後,我遇到不少家長朋友對文件的精神不太接受,認為在已經夠累的學校各科學習的重壓下,再增加「小三門」(體、音、美)的學習,會妨礙孩子在「主業」上的發展。

對此,我想站在家長的視角上說說我的看法:

教育成敗的觀測點不在高考,而在入職10年後所在的位置。也就是看他在大約35歲左右時,在社會生活中是處於上升態勢,還是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研究表明,在社會生活中能夠保持長久上升態勢的人,往往具有以下品性,我把它概括為「有三力」:有能力、有魄力、有魅力。

有能力,在工作中表現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魄力,在工作中表現為:勇於抓機會,敢於決策,有組織駕控力。

有魅力,在社會生活中表現為:社交魅力,良好的社群關係,遵守社會規則,顧及他人感受;審美魅力,衣著整潔,言談舉止文雅,熱愛生活。

對標未來社會生活所需,顯然後「兩力」是當下學校教育欠缺的。這就需要家庭教育、課外教育來補充,我們呼籲在基礎教育中能夠提供專業、系統的對後「兩力」的培養,實現「全素質教育」。加強與改進學校美育,落到孩子身上,其實就是培養孩子的「魅力」。

考出高分不是關鍵

考試是教育成效的評價環節,任何教育都需要考試。素質教育也需要考試。

被人們詬病的應試教育的核心問題,不是考試,而是只學考試內容,考試只為高分。這一點與學琴只練考級曲目是一樣。花一年時間練幾首考級曲目,不涉獵更多作品,不學習音樂文化,這是美育中的應試教育。

呼籲素質教育的初衷,不是取消考試,更不是不學習基礎學科知識,而是希望我們的教育內容,能夠培養孩子完整的素質結構,讓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能夠生活更幸福,比如熱愛藝術、熱愛美,提高幸福體驗感;更有獲得感,比如在工作崗位上可以勝任愉快地駕馭工作,取得更多、更多大成就,同事關係和諧。

對標社會生活需要,我們存在的問題就很清楚了,教育改革的出路也清楚了——那就是要進行素質教育改革。這項改革的實質有兩個方面:

一個是改革教育的內容結構,培養學生完善的素質結構——即落實核心素養的內容要求。

期待學校、教師能夠在教育結構中包含這樣的理念:在培養考試能力的同時,培養孩子未來生活所需的「魅力」,提升孩子未來工作所需的「魄力」!能否實現這些微調,關鍵不在教育硬體的條件,而在於教育者意識的引導與身體力行的榜樣作用。

而要獲得這些良好的教育結果,還要在教育的過程中,遵循學習的規律,培養良好的學習動力狀態——不僅要成績好,而且要愛學習,而且要培養人終身熱愛學習的品質。這就是我要談的素質教育改革的第二個方面:

改革教育的手段、教學態度,培養孩子愛學習的品質——即推進與落實快樂教育。

教育的最大失敗,是導致孩子不愛學習

快樂教育,不是只快樂不教育,而是讓教育過程本身充滿了快樂!它是依據知識、技能的心理建構規律來教學;它是依據人類行為的需要動機原理,讓教育的過程包含受教育者多種需要滿足的反饋,來提升學習者的動機水平,從而達到最大限度地開發人的潛能的目的。

快樂教育不一定能夠帶來成功,但是痛苦的學習,則會扼殺學習動力——這是成材的殺手。多少有天賦的孩子因過重的壓力喪失學習熱情!

那些在「痛苦」教育下仍能成材的孩子,是因為他們其他因素指標(特別是天賦)太優良,他們是「倖存者」,他們的天賦不可複製。

在我看來,教育最大的失敗,不是學非所用,也不是應試教育導致孩子素質不完整、喪失創新力……教育最大的失敗,是導致孩子不愛學習!孩子不愛學習,是一生的損失;孩子不愛學習,就是輸在起跑線。人生是長跑,在起跑線上,比的不是距離、不是速度,而是誰愛跑,誰有跑的技巧,誰有長跑的策略。家長想讓孩子成材,害怕孩子落後沒有錯;老師、學校想讓成績好、升學率高的想法沒有錯;但是,許多人的方法、路徑錯了。

對標35歲左右人才的社會發展態勢,高考時18歲,還在長跑的中程,很多學生考試完就把書撕了;上了大學曠課,上課看手機,躺在床上刷屏、追劇……高校學風差,與孩子從小學、中學,甚至幼兒園階段已經厭學有直接關係。如果一個孩子熱愛學習,我們還用擔心他的學習成績嗎?注重學習過程的品質,而不是考試結果的得分,才是符合學習成長規律的教育管理。反之,把成績、排名、升學率作為指標,則有可能培養出「只愛成績,不愛學習;只愛學位、不愛學問」的學生。

要防止將知識和技能當作審美

考試是非常有效的教育調控「指揮棒」,將藝術素質測評納入中考項目,將對國民審美素質基礎教育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這既是孩子的福音,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喜訊。但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考試這個指揮棒,需要深入分析與紮實研究。

我們要防止審美素質的考核成為新一輪應試考試的負擔,防止審美教育落入新一輪應試教育的誤區。審美的核心是感性的素質。與理性的素質不同,它是以人的感覺能力、知覺能力為基礎,以體驗美、表現美能力為目標的身心能力;因此,從本質上來說,要考核的是與審美體驗與審美表現能力為核心的感覺能力、知覺能力,以及對審美體驗與審美表現有支撐作用的必要的樂理與藝術文化、歷史的知識。

我們要防止的是將知識與技能當作審美能力,將機械記憶性知識(包括主題音調識別、曲名與作曲家名對應記憶)當作審美能力。

而要做到「不跑偏」,就要有以下紮實的工作:

一、充分了解藝術審美素質的結構是什麼。二、了解基礎教育的目標是什麼,在各學段應該達到什麼樣的水平。在這裡還要特別強調的是,評測的水平應該與學校教育的水平掛鈎,評測內容不能超出學校教育水平;三、要設計以審美體驗與審美表現為核心的科學評測指標體系。

藝術教育迎來了大發展的好時機,期待每一個在教育領域辛苦耕耘的人,共同發現問題,與時俱進。

(作者:周海宏,系中央音樂學院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以美育人:以美育培養時代新人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重視美育對人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同志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明確提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這要求我們紮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推動美育工作同步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事業。
  • 提升美育認知水平 培養美的心靈
    但還是有些人對美育的認知存在一定的誤區,其中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認為美育就是寫字畫畫、唱歌跳舞之類,將美育局限在了藝術教育範疇之內,而忽視了人的內在精神的整體性。 事實上,美育的意義不僅體現在可見的技能上,更體現於內在的修養中。德國哲學家席勒說,人只有在完整而自由的狀態下,才成為一個真正的審美者。
  • 校企合作新領域 青島華夏職業學校打造美育藝術教育培養新平臺
    華夏職業學校校長陳作亮與蘇諾共同為東方元素少兒模特(華夏)美育藝術學府揭牌  青島華夏職業學校副校長馬瑞香表示,學校將圍繞提高藝術素養,強化美育育人功能,發揮學校藝術專業優勢,校企聯姻,師生聯手反哺服務社會,創新美育藝術人才培養機制,提高美育藝術人才培養能力。
  • 媽媽網對話音樂教育專家曾琤:孩子的才藝培養著重多元性 美育專欄
    最近後臺有不少家長對於孩子的才藝培養提出詢問,小編為了能大家提供更專業的回答,找到了今年9月份教師節,美育首席創意總監暨教學總監曾琤老師與媽媽網有一段精彩的對話
  • 魅力藝術為每個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美育是審美教育,是心靈教育,是情感教育。同時,美育對於培養人的創造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藝術教育的情感性和審美性是獨特的,是不可取代的,是美育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作為藝術重要門類的音樂、美術學科,其教育功能從本質上說更是一種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
  • 優墨書法:美育教育「升值」,如何提升孩子的書法素養?
    從寫字到書法,感受新時代下的美育教育談及美育教育,優墨書法有著獨到見解,美育本身是一個長期薰陶的過程,學生時期正是審美能力形成關鍵期,應站在學生角度,著眼於其一生的發展,培養綜合能力,提升內在修養書法作為一門學科,與美育教育高度契合。優墨書法結合新時代下對美育教育的全新理念,摒棄傳統寫字班模式單一、課程雷同、見效慢等弊端,按照組字規律進行教學,過程中引導孩子先思考後動筆,培養思維。讓孩子感受漢字的結構美,激發他們對於寫字練字的興趣。
  • 專業藝術教育人才培養的美育使命
    高等藝術院校專業藝術教育人才培養,首先要站在「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完善美育體制機制,將中華美育精神全面貫徹落實在藝術教育的理論層面和實踐過程,讓藝術教育人才從心裡熱愛藝術、提高藝術創作和品鑑能力。其次要加強藝術教育教學目標、方法、手段等方面的變革,從而肩負起專業藝術教育人才培養的美育使命。
  • 錢多多美育課堂:「奇怪的臉」——帶孩子一起感受畢卡索的魅力!
    歡迎大家走進今天的錢多多美育課堂!首先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一幅名畫《格爾尼卡》,作品可能大家並沒有聽過,但既然是名畫,它的創作者的名氣可非同一般了,他就是繪畫天才——畢卡索。每次寫生創作時畢卡索肯定只能從一個角度進行觀察和描繪,但在一個畫面中竟出現了幾個不同角度的對象,這就是大師獨特的思維創作方式了,他的內心的畫面始終追求著一種二度空間、三度空間,甚至是連肉眼都看不見的四度空間存在。除了構圖和用色大膽之外,他把女子的五官分解開來進行簡化和重新整合,在人物面部呈現出了不同角度和不同形狀的五官,交錯迭放中形成了疏密、長短、粗細不一的線條變化,這樣的變化讓畫面效果大放異彩。
  • 米多多美育: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樂,實際上就是專門的美育課。美育是指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稱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席勒美育思想,對中國近代美育思想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在中國近代,最早把「美育」介紹到中國的是王國維,而真正倡導美育並建立中國近代美育體系的人是蔡元培。
  • 陳瑞琪:提升培養美育意識是塑造文化自信的前提條件
    因為,敏銳的審美耳目、充沛的審美情感和健康的審美靈魂,需要培養和陶冶。而培養和陶冶的過程,即為美育。  關於美的定義,廣義來講就,用馬克思的話來說是人在主動生產和創造過程中使自己的生命處於解放狀態而獲得的感受。在此意義上,美育本質上是一種審美情感的教育,它能不斷激發人對美潛能挖掘、彰顯智慧,是對人潤物細無聲般的感化教育,屬於本體層面的教育形式。
  • 美術寶美育經驗分享: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這也意味著美育正以一種往正規化、全面化方向發展的趨勢,逐漸走入到每個孩子的成長生活當中。  美育教育的重要意義再一次得到凸顯和強調。今年的4月4日,也就是清明節國家公祭日的當天,6歲的小羽在老師的指導下,用兩個半小時完成了一幅特殊的畫作。
  • 美育其實就是素質教育的代名詞
    在新的一輪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中指出,教育力求調整培養的目標,改變人才的培養模式,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改變,關注學生經驗和多樣化發展的課程內容,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強調了「美術、人文、科技「於一體的創新教育理論。
  • 廣州學校美育在多元融合中探索出綜合素質培養之路!
    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義務教育階段注重激發學生藝術興趣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趣味、審美格調,幫助學生掌握1至2項藝術特長。」
  • 把握美育內涵 塑造美好心靈(美育)
    審美教育利用審美活動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陶冶人的特點塑造美好心靈,使人和諧、均衡、健康發展美育是一種愛美的教育,它鼓舞人們去愛美、欣賞美、追求美,提高生活情趣,培養崇高生活目標,這是美育的獨特功能,是單純德育所不能達到的美育的目的決不單純是為造就一批藝術家,不能把美育降低為培養學生某些藝術技藝和手段的方式
  • 高考作文輔導272:「以美育人」議論金句金段
    一朵雲在大人眼中是一團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一整個奇異世界,而美育就是回歸對孩子生命直覺的引導,用美來溫潤孩子的眼睛和心靈。(精彩的舉例,說明美育的重要性。)通過春風化雨的美育工作,讓孩子成長為有信念、有情懷、有擔當的人,成就更加豐富和飽滿的人生。(美育與家國情懷、教育等話題相關聯,拓開了格局。)
  • 慧畫美育領路美術加盟|培養美術素養 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
    目前市場上少兒美術加盟品牌良莠不齊,但大多數都在應付應試教育卻疏忽了一個重要問題,美術培養的本質是什麼?  慧畫美育基於這個問題的思考,創新研發少兒美術課程品牌,並延伸出靈韻書童少兒書法精品課。
  • 北大博雅·燕園少兒:美育培養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元培商學院
    所有的教育都是在培養某種能力,而美育培養的核心能力是一個人的感知力和表現力。前段時間,吉林大學經濟學教授的一段演講再次點燃了「美育」這個話題:「今天,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判斷一個人是否是中國人的標準,基本上就是服飾與行為。
  • 藝琳美育|2019暑期STEAM課即將啟程!
    作為家長的您是如何趁著假期給孩子提升的呢?也許您已計劃好,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但先來藝琳美育坐坐,功課做足再去浪,會讓您收穫更多。如果您還沒有太多打算,那就先來藝琳美育。我為孩子們獨家打造了STEAM課程,一邊愉快的玩耍,一邊自由的探索,一邊接受跨學科、跨領域的美育旅程,用畫筆描繪夢想和遠方。
  • 你知道學前教育中的美育嗎
    一、美育的概念通過美的事物,用具體鮮明的形象作用人的情感系統,使人在欣賞美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受到感染和薰陶的審美教育、美感教育就是美育。幼兒美育是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利用美的事物和豐富的審美活動來培養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的教育。
  • 為什麼要讓孩子學畫畫?丨美育焦點
    想培養孩子的興趣、想像力、耐性,提高孩子的審美……也許每個家長的答案都不盡相同。其實深入的了解繪畫,你會理解為什麼讓孩子學畫畫,這是一個讓家長、老師都不斷談論的話題。這就是80後在小學時受到的典型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