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管校聘」不能一味地打破,更應讓教師走入新的「心理舒適區」

2020-08-14 英語教科研

【「縣管校聘」不能一味地打破,而更應該讓教師走入新的「心理舒適區」】


一、先來看看「心理舒適區」。



心理舒適區,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在這種狀態或者模式中感到舒適、放鬆、穩定、能夠掌控、有安全感。一旦突破這種常規模式,就會感覺有壓力和風險。


二、「縣管校聘」打破教師的「心理舒適區」



按照「縣管校聘」的政策,實行「縣管校聘」就是要打破傳統的「學校人」的身份,變成縣區內的「系統人」,並通過「上崗必競、三級競聘」等方式,讓老師能上能下,完善了教師退出機制。


由此可見,「縣管校聘」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教師的「心理舒適區」。難怪在具體落實「縣管校聘」的過程中,老師們感覺到擔心和憂慮。


比如說:有人認為「縣管校聘」就是「末位淘汰」的換一種說法,搞得老師一點歸屬管都沒有;也有的人說,「縣管校聘」讓老師天天生活在恐懼之中,充滿著迫切感,危機感,緊張感,壓力感;還有的人認為,有的地方乘機降低老師級別,說什麼崗位不足,只能高職低聘,達到變相降低老師待遇。甚至還有人認為,「縣管校聘」對50周歲以上還沒到法定退休年齡的老教師就是卸磨殺驢,有失人道。


三、「縣管校聘」更應該讓教師走入新的「心理舒適區」


為了提高教師崗位的使用效益,有效激發教師隊伍的活力,「縣管校聘」固然要打破教師固有的「心理舒適區」。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各地更應該關注教師的「心理舒適區」,儘量打消教師「落聘」的恐懼感。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對教師的人文關懷,也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教師隊伍穩定,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落實好「縣管校聘」政策。


其實,「心理舒適區」也並不是什麼不好的事情。恰恰相反,只有當人處於合適的「心理舒適區」的時候,才能夠提高工作效率,也才能夠形成歸屬感和幸福感。



為此,各地也好,各校也罷,在實施「縣管校聘」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讓老師失去「心理舒適區」,重點還是要切實提出有效舉措讓老師能夠更好地走入新的「心理舒適區」。

相關焦點

  • 「縣管校聘」的鯰魚效應
    正如南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吳忠溪所言,為了進一步實現南安縣域內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實施「縣管校聘」不僅有其必要性,更有其緊迫性。 實際上,有不少人,甚至是教師,對「縣管校聘」這個詞仍沒有多少概念。「縣管校聘」管理體制主要是為了加強縣域內中小學教師統籌管理,使教師由「學校人」變為「系統人」。
  • 以積極的心態迎接縣管校聘
    面對狼來了的現實,我們既不要唉聲嘆氣,也不必怨聲載道,更不能一味逃避。 面對已經全面開啟的&34;,正確的態度應該是面對現實,積極應對,做好自己,再大的風雨又能奈你何? 縣管校聘說到底是教師管理方式的變革。
  • 「縣管校聘」打破教師鐵飯碗?老教師日子不好過了,比不過年輕人
    自宣布施行縣管校聘後,很多省市已經在付出具體行動,就拿教育弱省江西省來說,義務階段施行縣管校聘。 通過具體的措施方法我們能看出來,縣管校聘制度執行有好處也有壞處,對於不同教師來說意義也不同,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編制內教師不再是一輩子的鐵飯碗了,縣管校聘有打破教師鐵飯碗的趨勢
  • 教育評論:「縣管校聘」的好經不能念歪了
    教育評論:「縣管校聘」的好經不能念歪了「縣管校聘」於是,我們便看到了這樣的現象:一些在農村學校教學水平一般的教師,堂而皇之地調進縣城學校;一些在縣城學校人際關係處理不好的教師,被「攆」到鄉村學校,有些甚至被「發配」到偏遠農村學校,其中不乏年老體弱的老教師。實行「縣管校聘」沒有錯,但好經不能念歪了。縣管校聘實施的前提是「縣管」,而不是讓學校無原則的「校聘」。
  • 「縣管校聘」要解決什麼問題
    一、縣管校聘的提出和推進 2014年8月 在《教育部 財政部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於推進縣(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意見》中,已提出要全面推進「縣管校聘」教師管理改革。這一要求是在該文件的第五大點提出來的: 五、全面推進義務教育教師隊伍「縣管校聘」管理改革  加強縣(區)域內義務教育教師的統籌管理,推進「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打破教師交流輪崗的管理體制障礙。
  • 實施「縣管校聘」好,但好經不能念歪了
    實施「縣管校聘」好,但好經不能念歪了實施「縣管校聘」好,但好經不能念歪了其積極意義在於:一方面能夠盤活部分學校過剩的教師資源,使城鄉之間教師合理流動,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另一方面說白了就是要打破教師的「鐵飯碗」,讓老師們在崗位上有危機意識,從而激發老師們的工作活力。可見,「縣管校聘」的出發點非常好,意義重大,但這一政策在實施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也顯而易見。其一,導致縣城學校教師人才濟濟,鄉村學校老弱病殘,不利於農村教育發展。
  • 由教師「縣管校聘」改革說開去
    之前,教師工作給人的主要印象是穩定;而今,隨著「縣管校聘」改革的深入推進,末位淘汰制和輪崗制將打破這種「穩定」。按官方的說法,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是教師「縣管校聘」改革的主因。其本質含義是指全體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和校長全部都實行縣級政府統一管理,特別是統一定期強制流動到縣域內的義務教育學校,從而將教師和校長從過去的某學校的「學校人」改變為縣義務教育系統的「系統人」。
  • 「縣管校聘」實施後,教師鐵飯碗被打破,30年教齡老教師壓力最大
    「縣管校聘」對於很多教師來說是一個新名詞,它是最高教育管理部門為了合理配置城鄉教師資源,優化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城鄉教師工作的積極性,而進行地一次比較深刻的改革。通俗地來說,就是在實行「縣管校聘」之前,老師的編制都在所執教的學校裡,也就是老師是屬於這所學校的,而實施之後,老師就屬於縣級教育系統的,然後由縣級主管單位進行統一管理和配備,並且還會定期地進行強制流動。
  • 2020年,義務教育推行「縣管校聘」,這類老師被淘汰的可能性最大
    國務院發布了2020年一號文件,其中有一條引發教師的強烈關注:2020年將全年推行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縣管校聘」。雖然,很多地方已經試點了多年,教育部門也多次強調要實行「縣管校聘」,但是這一次,「狼」真的來了!
  • 「望周知」看起來很好的縣管校聘,其實就是變相打破教師的鐵飯碗
    文 |小陳教育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縣管校聘是什麼?有很多不是老師的人可能不了解縣管校聘是什麼?我簡單來說一下,就是某一區域的所有老師,在區域內定期統一強制流動,實現區域內各個學校師資均衡發展,這樣既能達到教師編制的均衡,也能達到優秀教師的均衡。但是從現在的一些校聘時試點來看,並沒有達到均衡的目的,因為他們採取的是末位淘汰制,優秀的教師留校,落聘的教師分配到師資薄弱的學校。
  • 「縣管校聘」其實是教育和教師的「利好」舉措
    近期看到不少關於「縣管校聘」的文章,多數還是教育工作者寫的,感覺幾乎把縣管校聘「妖 魔 化」了。如,有的認為這項改 革是給教師新增了一套「枷 鎖」,有的認為這是變相加大校長的權力,還有的認為教師的飯碗不保了。縣管校聘,真是如此這般?真有這麼可怕嗎?
  • 「縣管校聘」對老教師有影響嗎?
    隨著「縣管校聘」的實施,引發許多老教師的關注,他們擔心在競聘中處於劣勢,但通過一些試點單位的信息反饋,擔心的問題是不存在的。,考慮實際工作的需要,不能只引進新招聘的教師,還需要部分骨幹教師。在縣管校聘過程中,教育部門也是非常謹慎的。在試點單位實施的過程中,對年齡大的教師一般都有明文的規定,滿一定教學年限或一定年齡的教師會直接安排崗位,不再參加競崗。尤其常年工作在一線的教師在政策上更有傾斜。而對於一些常年在編不在崗的人員反而是改革的焦點。前段時間江西臨川的70名教師辭職的新聞引起關注,重點就是對不在崗人員的一次清理。
  • 縣管校聘,這次是來真的了!
    縣管校聘到底是什麼東西?「縣管校聘」主要是加強縣域內中小學教師統籌管理,突破推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體制機制障礙,使教師由「學校人」變為「系統人」,為促進校長教師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提供制度保障。其積極意義:一方面是為了盤活教師資源,使存量教師資格合理流動,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另一層意思說白了就是要打破教師的「鐵飯碗」,讓老師在崗位上有危機意識,激發老師工作活力。2020年暑假,縣管校聘在各地開展的如火如荼。縣管校聘作為教育體制內的一項重大改革,成效如何尚待時間去檢驗,但是,無論縣管校聘有多麼好都自損一千傷人八百。
  • 「縣管校聘」不能變成「校聘縣不管」!
    「縣管校聘」的文件要求是這樣的:2020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面推行「縣管校聘」。縣管校聘是指全體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和校長全部都實行縣級政府統一管理,特別是統一定期強制流動到縣域內的義務教育學校,從而將教師和校長從過去的某學校的「學校人」改變為縣義務教育系統的「系統人」,讓名師能人在各級學校相互流動,以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發展。
  • 縣管校聘真的是末位淘汰嗎?一起來看看教師怎麼說
    最近小編發現了一個新名詞「縣管校聘」,很多人不理解什麼意思,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說說!什麼是縣管校聘?「縣管校聘」是指全體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和校長全部都實行縣級政府統一管理,特別是統一定期強制流動到縣域內的義務教育學校,從而將教師和校長從過去的某學校的「學校人」改變為縣義務教育系統的「系統人」。
  • 縣管校聘給教師帶來較大的挑戰,也給教育帶來挑戰
    縣管校聘給在編在崗的教師帶來了挑戰,可以用8個字來概括:競爭上崗、優勝劣汰。從表面上看,這8個字,非常地光鮮,似乎散發出智慧的光芒。但百姓茶館認為它們好看好聽,很有誘惑性,同時也具有很強大的迷惑性,不實用。把經濟改革中的那一套照搬到文化教育上,是忽視了「教育是溫和儒雅的」這一本質特性。如果說經濟是社會體的陽性一面,那麼教育就是社會體的陰的一面。
  • 江蘇多名教師集體辭職,縣管校聘脫不了干係?看看一線教師怎麼說
    部分網友很「在行」,認為與縣管校聘脫不了干係。那麼什麼是縣管校聘呢?簡單來說,縣管校聘就是將教師和校長在本地區內進行資源分配和「調換」,最初目的是為了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而這些教師因為縣管校聘而辭職並非空穴來風,有教師表示,當地教育局只是一味地給高中派指標,並未結合實際情況,日出初高中教師被分配到小學任教的情況。除此之外,學校的校長不動,只是教師參與縣管校聘的流動,這難道真的公平嗎?
  • 縣管校聘能否打破教師鐵飯碗?這幾個問題不解決,起不了大作用
    很多人認為與縣管校聘有關。何為縣管校聘?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以及校長實行縣級政府統一管理,其中包括統一定期強制流動到縣域內的義務教育學校,這讓相關教師和校長轉變了身份,從某校的固定人員,轉變到了縣系統的「內部人員」。
  • 「縣管校聘」來了,你準備好了嗎?
    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推行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縣管校聘」,有計劃安排縣城學校教師到鄉村支教。」看來,「縣管校聘」真的要來了!至今已無法考究,也沒有人申請什麼「專利」,目前能查到的最早的表述是「成都市從2007年探索教師『縣管校聘』改革」。而真正提出「縣管校聘」是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14年印發的《關於推進縣(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意見》,提出要推進義務教育教師隊伍「縣管校聘」管理改革。
  • 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面對「縣管校聘」的淘汰,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寫在前面的話:「縣管校聘」是當前網絡,特別是教師隊伍熱議的話題,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面對縣管校聘」的淘汰,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一定要搞清楚「縣管校聘」是什麼,國家為什麼要實施「縣管校聘」,它到底有什麼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