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管校聘」不能一味地打破,而更應該讓教師走入新的「心理舒適區」】
一、先來看看「心理舒適區」。
心理舒適區,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在這種狀態或者模式中感到舒適、放鬆、穩定、能夠掌控、有安全感。一旦突破這種常規模式,就會感覺有壓力和風險。
二、「縣管校聘」打破教師的「心理舒適區」
按照「縣管校聘」的政策,實行「縣管校聘」就是要打破傳統的「學校人」的身份,變成縣區內的「系統人」,並通過「上崗必競、三級競聘」等方式,讓老師能上能下,完善了教師退出機制。
由此可見,「縣管校聘」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教師的「心理舒適區」。難怪在具體落實「縣管校聘」的過程中,老師們感覺到擔心和憂慮。
比如說:有人認為「縣管校聘」就是「末位淘汰」的換一種說法,搞得老師一點歸屬管都沒有;也有的人說,「縣管校聘」讓老師天天生活在恐懼之中,充滿著迫切感,危機感,緊張感,壓力感;還有的人認為,有的地方乘機降低老師級別,說什麼崗位不足,只能高職低聘,達到變相降低老師待遇。甚至還有人認為,「縣管校聘」對50周歲以上還沒到法定退休年齡的老教師就是卸磨殺驢,有失人道。
三、「縣管校聘」更應該讓教師走入新的「心理舒適區」
為了提高教師崗位的使用效益,有效激發教師隊伍的活力,「縣管校聘」固然要打破教師固有的「心理舒適區」。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各地更應該關注教師的「心理舒適區」,儘量打消教師「落聘」的恐懼感。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對教師的人文關懷,也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教師隊伍穩定,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落實好「縣管校聘」政策。
其實,「心理舒適區」也並不是什麼不好的事情。恰恰相反,只有當人處於合適的「心理舒適區」的時候,才能夠提高工作效率,也才能夠形成歸屬感和幸福感。
為此,各地也好,各校也罷,在實施「縣管校聘」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讓老師失去「心理舒適區」,重點還是要切實提出有效舉措讓老師能夠更好地走入新的「心理舒適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