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很簡單:1,日本人攻打印度時,已到強駑之末,分散的兵力難有大的作為;2,印度不屬於儒家文化圈,攻下來很難消化;3,印度資源平瘠,窮人遍地、人口太多是個拖累;4,印度溼熱的天氣讓日本人很難適應;5,中國遠徵軍這時候已進入了緬甸,給日本人重大殺傷;6,由於印度是英國殖民地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英國人必拚死抵抗,日本會遇到比攻打東南亞更大的阻力等等。
總之,日本人即使吃下印度,也咽不下去,佔領是完全不划算的一樁"買賣″。
一:日本人攻打印度時,已到強弩之未
日本人在對印度下手時,就己侵略或侵佔了30多個國家和20多個島嶼,包括中國、韓國、蒙古、菲律賓、馬來亞、印支聯邦、印尼、泰國、緬甸以及馬紹爾群島、塞班島、加羅林群島、吉爾伯特群島、天寧島等等。甚至還派飛機向澳大利亞扔了幾顆炸彈。
攤子鋪得太大,每個佔領區都要駐軍。光中國(包括臺灣)駐兵就高達128萬。為了防止蘇聯,日本在中國東北還有常駐的關東軍精銳部隊70萬人。日本想分出重兵進攻印度,真的難上加難。
再者,日本老兵越打越少,新兵蛋子越來越多。這些新兵缺少訓練,配合較生疏,想對印度再發動大規模戰役,已經力不以心。
最重要的是,在日本的大戰略下,印度只是"大東亞共榮圈″的邊緣部分,甚至不及澳大利亞重要。日本倒想攻佔地廣人稀的澳洲。
所謂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的規劃,依重要性最內圈是中日朝,包括臺灣、流求、香港等島嶼;第二圈是東南亞黃種人地區;第三圈就是太平洋上的島嶼。以黃種人為主體。印度完全在"大東亞共榮圈"規劃的邊緣位置。所以,日本拿下緬甸後到印度虛晃一槍就走了。
日本能源吃緊,也無法支撐起深入印度的戰爭。戰前日本80%的石油都自美國進口,美國對日本實施貿易禁運後,日本對中國的戰爭都進行不了,只好進攻東南亞以奪取印尼的油田。所以,進攻東南亞其實都是美國"逼″的,最初都不屬日本的計劃內。至於進攻印度,更不是日本計劃內了。在印度發生的英日英帕爾戰役中,許多日本兵餓死,就是後勤跟不上。戰線拉得太長,成強弩之末。
所以,日本在東南亞的重心是守護印尼油田。但美國的潛艇非常厲害,日本的石油運輸船80%都被美國潛艇炸沉,9%被重創,日本人的石油運輸鏈完全癱瘓。沒有石油,日本人坦克飛機都動不了,拿什麼對印度發動大規模戰爭?
所以,日本人不深入印度,顯然是力不從心,也不屬其計劃之內。
二:印度不屬儒家文化圈,攻下來很難消化
日本所謂的"東亞共榮圈″,最初其實是指包括中日朝在內的"漢字文化圈″,也稱"筷子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這個文化圈其實也包括越南,但越南當時在法國人手裡。
這個文化圈的特點,是文化上的高度同質化,所以日本的管理成本也較低。而且,文化上的親緣也有利於日本人的統戰。
至於東南亞這個區域,日本人最初其實並不想深入,但為了得到婆羅門洲的石油,不得不如此。東南亞儘管也包括越南和大量華人,但主要還是馬來人、高棉人和緬泰人的故鄉,以伊斯蘭教和小乘佛教為主,文化蕪雜,與儒家文化相處甚遠。日本人的管理成本自然高的多。但大家都是黃種人,膚色尚可以作為統戰工具。
但印度人就完全不同了,不僅文化上離儒家文化相處甚遠,而且膚色也絕然不同。既難以管理,也無法統戰。對於日本來說,對這塊異質土地也沒有什麼親近感。作為法西斯,當時的日本人是很重視人種和文化概念的。
印度人信印度教、伊斯蘭教、錫克教等等,幾乎全民信教,而日本人總體上屬世俗主義者,宗教在日本社會從不佔主導地位。印度又有數百種語言和種族,種族間矛盾尖銳。對於日本來說,既無文化上的親近,又難以管理,攻下來也消化不掉,所以,日本人不會冒險進入這一地區。
三:印度資源貧瘠,窮人遍地、人口太多是個拖累
印度這個地方要礦沒礦要錢沒錢,最大的"資源″就是人。但是人就要吃飯的。這些人又窮得要死。日本佔領這個地方也刮不到什麼油水,無法做到以戰養戰。而且,你還要保證他的人民不餓死,不然人家會造反。那麼怎麼辦,難道你還要給印度人補貼?
英國人剝削印度,先是讓印度人種鴉片和茶葉向中國出售,搞國際貿易才有些利潤的,人家經營了幾百年,讓印度人熟練使用英語,納入遍布全球的殖民體系,成為國際貿易的一環。日本人只能從頭再來,但日本人的全球殖民體系極不穩定,印度只會成為累贅。
刮不到油水,還要耗巨大精力維護,保證這些人不餓死,日本人要印度又有什麼用?
四,印度溼熱的天氣讓日本人很不適應
日軍進入緬甸和印度時都有大量非戰鬥性減員,主要是病死。溼熱環境和各種帶病菌的毒蟲,讓日軍相當不堪。印度最高氣溫可達四五十度。而且,印度人很不講衛生,讓愛乾淨的日本人更容易生病。
如果日軍進駐印度,他們首先要應付的是酷熱和疾病,然後才是印度遊擊隊和己經適應了環境的英國殖民者。其實英國人喜歡用當地僱傭軍,比如錫克人、尼泊爾人。總之,日本人首先要防止非戰鬥性減員。日本和英國在印度發生的英帕爾戰役中,日本傷亡3萬人,病死的佔相當大的一部分。戰死的其實是少數。
五,中國遠徵軍這時候己進入緬甸,給日本人重大殺傷
因為中國遠徵軍已進入緬甸,且擁有英美先進武器,和日本武器不相上下,戰鬥力強悍,讓日本人很難受。日本人如果冒險進入印度,將有可能遭到中英軍隊前後夾擊,被包餃子。
1941年,中國遠徵軍十萬人進入滇湎戰場,和日軍死磕,給日軍極大殺傷。其中,名揚海外的有三場戰役:即同古保衛戰、仁安羌救援和密支那戰役,這三場戰役中國遠徵軍都打贏了。
同古是靠近仰光的一塊戰略要地。日本人佔領仰光後,在同古同中國遠徵軍血戰。戴安瀾的第5軍200師以傷亡千人的代價,掩護了英軍的撤退,並為主力的集結贏得了時間。
仁安羌是緬甸最大的油田,孫立人的38師在這裡一戰成名,以少勝多,擊潰了五倍的日軍,並救出了被包圍的英美傳教士和記者。
密支那血戰又稱"密支那絞肉機",目的是打通中印公路,中國人以犧牲2千4百人的代價,在美軍配合下贏得了勝利。
中國遠徵軍的存在,是日本人的巨大威脅。這時候日本人再圖謀印度,就是"顧頭不顧屁股″了。
六:印度是英國最有價值的殖民地,日本必在印度遇到英軍最大的阻擊
英國人曾說印度是大英帝國王冠上的寶石。其實把印度叫大英帝國的"奶牛″更確切些。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種鴉片、茶葉銷往中國,賺取了巨大利潤。同時,印度人也是英國人的炮灰。一戰時,就有140萬印度人披上英國戰袍讓英國人打仗。八國聯軍侵華,中間就有許多印度人。
所以,英國人總是說,抽掉印度,大英帝國就沒了。
如果日本侵略印度,英國人必定集中更多的資源和日本人死磕,這和失去緬甸不一樣。印度是英國人的底線。在印度發生的英帕爾戰役中,英國人拿出了在亞洲的全部精銳,重創日軍,傷亡只有日軍的1/3。英國能集中起來的資源仍非常可怕,包括仍被它控制的亞非殖民地和有戰鬥力的僱擁軍。所以,日本人在計劃佔領印度前一定會好好拈量拈量。
結語
總之,日本人佔領印度只會得不償失。既無法消化也撈不到油水。因為文化上的異質,更無法同化印度人。所以,日本人構築的"大東亞共榮圈″體系中,並沒有印度人的位置。
那麼,日本人想不想侵佔印度?當然想,但那是很久以後的事了,首先得消化掉中國和東南亞才成。
即使消化掉中國和東南亞,日本人下一步窺伺的,也只能是地廣人稀資源豐富的澳洲。日本可以向澳洲大量移民,並利用澳洲的資源通殺四方,哪裡輪得到印度?
所以,日本人在印度虛晃一槍就撤退,完全是其計劃內的規劃。日軍進攻印度是希特勒要求的,但打一仗就不打了。因為日本人是把戰爭當買賣做的,它不會做虧本"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