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侵略中國花了十四年,為什麼攻打印度虛晃一槍就跑了?

2020-12-14 另類視角看歷史

這個問題很簡單:1,日本人攻打印度時,已到強駑之末,分散的兵力難有大的作為;2,印度不屬於儒家文化圈,攻下來很難消化;3,印度資源平瘠,窮人遍地、人口太多是個拖累;4,印度溼熱的天氣讓日本人很難適應;5,中國遠徵軍這時候已進入了緬甸,給日本人重大殺傷;6,由於印度是英國殖民地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英國人必拚死抵抗,日本會遇到比攻打東南亞更大的阻力等等。

二戰時的印度軍隊

總之,日本人即使吃下印度,也咽不下去,佔領是完全不划算的一樁"買賣″。

一:日本人攻打印度時,已到強弩之未

日本人在對印度下手時,就己侵略或侵佔了30多個國家和20多個島嶼,包括中國、韓國、蒙古、菲律賓、馬來亞、印支聯邦、印尼、泰國、緬甸以及馬紹爾群島、塞班島、加羅林群島、吉爾伯特群島、天寧島等等。甚至還派飛機向澳大利亞扔了幾顆炸彈。

攤子鋪得太大,每個佔領區都要駐軍。光中國(包括臺灣)駐兵就高達128萬。為了防止蘇聯,日本在中國東北還有常駐的關東軍精銳部隊70萬人。日本想分出重兵進攻印度,真的難上加難。

再者,日本老兵越打越少,新兵蛋子越來越多。這些新兵缺少訓練,配合較生疏,想對印度再發動大規模戰役,已經力不以心。

最重要的是,在日本的大戰略下,印度只是"大東亞共榮圈″的邊緣部分,甚至不及澳大利亞重要。日本倒想攻佔地廣人稀的澳洲。

日本"大東亞共榮圈″地圖

所謂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的規劃,依重要性最內圈是中日朝,包括臺灣、流求、香港等島嶼;第二圈是東南亞黃種人地區;第三圈就是太平洋上的島嶼。以黃種人為主體。印度完全在"大東亞共榮圈"規劃的邊緣位置。所以,日本拿下緬甸後到印度虛晃一槍就走了。

日本能源吃緊,也無法支撐起深入印度的戰爭。戰前日本80%的石油都自美國進口,美國對日本實施貿易禁運後,日本對中國的戰爭都進行不了,只好進攻東南亞以奪取印尼的油田。所以,進攻東南亞其實都是美國"逼″的,最初都不屬日本的計劃內。至於進攻印度,更不是日本計劃內了。在印度發生的英日英帕爾戰役中,許多日本兵餓死,就是後勤跟不上。戰線拉得太長,成強弩之末。

所以,日本在東南亞的重心是守護印尼油田。但美國的潛艇非常厲害,日本的石油運輸船80%都被美國潛艇炸沉,9%被重創,日本人的石油運輸鏈完全癱瘓。沒有石油,日本人坦克飛機都動不了,拿什麼對印度發動大規模戰爭?

所以,日本人不深入印度,顯然是力不從心,也不屬其計劃之內。

二:印度不屬儒家文化圈,攻下來很難消化

日本所謂的"東亞共榮圈″,最初其實是指包括中日朝在內的"漢字文化圈″,也稱"筷子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這個文化圈其實也包括越南,但越南當時在法國人手裡。

這個文化圈的特點,是文化上的高度同質化,所以日本的管理成本也較低。而且,文化上的親緣也有利於日本人的統戰。

開往婆羅門油田的日本油輪

至於東南亞這個區域,日本人最初其實並不想深入,但為了得到婆羅門洲的石油,不得不如此。東南亞儘管也包括越南和大量華人,但主要還是馬來人、高棉人和緬泰人的故鄉,以伊斯蘭教和小乘佛教為主,文化蕪雜,與儒家文化相處甚遠。日本人的管理成本自然高的多。但大家都是黃種人,膚色尚可以作為統戰工具。

但印度人就完全不同了,不僅文化上離儒家文化相處甚遠,而且膚色也絕然不同。既難以管理,也無法統戰。對於日本來說,對這塊異質土地也沒有什麼親近感。作為法西斯,當時的日本人是很重視人種和文化概念的。

印度人信印度教、伊斯蘭教、錫克教等等,幾乎全民信教,而日本人總體上屬世俗主義者,宗教在日本社會從不佔主導地位。印度又有數百種語言和種族,種族間矛盾尖銳。對於日本來說,既無文化上的親近,又難以管理,攻下來也消化不掉,所以,日本人不會冒險進入這一地區。

印度的宗教雕像

三:印度資源貧瘠,窮人遍地、人口太多是個拖累

印度這個地方要礦沒礦要錢沒錢,最大的"資源″就是人。但是人就要吃飯的。這些人又窮得要死。日本佔領這個地方也刮不到什麼油水,無法做到以戰養戰。而且,你還要保證他的人民不餓死,不然人家會造反。那麼怎麼辦,難道你還要給印度人補貼?

英國人剝削印度,先是讓印度人種鴉片和茶葉向中國出售,搞國際貿易才有些利潤的,人家經營了幾百年,讓印度人熟練使用英語,納入遍布全球的殖民體系,成為國際貿易的一環。日本人只能從頭再來,但日本人的全球殖民體系極不穩定,印度只會成為累贅。

刮不到油水,還要耗巨大精力維護,保證這些人不餓死,日本人要印度又有什麼用?

四,印度溼熱的天氣讓日本人很不適應

日軍進入緬甸和印度時都有大量非戰鬥性減員,主要是病死。溼熱環境和各種帶病菌的毒蟲,讓日軍相當不堪。印度最高氣溫可達四五十度。而且,印度人很不講衛生,讓愛乾淨的日本人更容易生病。

印度很熱

如果日軍進駐印度,他們首先要應付的是酷熱和疾病,然後才是印度遊擊隊和己經適應了環境的英國殖民者。其實英國人喜歡用當地僱傭軍,比如錫克人、尼泊爾人。總之,日本人首先要防止非戰鬥性減員。日本和英國在印度發生的英帕爾戰役中,日本傷亡3萬人,病死的佔相當大的一部分。戰死的其實是少數。

五,中國遠徵軍這時候己進入緬甸,給日本人重大殺傷

因為中國遠徵軍已進入緬甸,且擁有英美先進武器,和日本武器不相上下,戰鬥力強悍,讓日本人很難受。日本人如果冒險進入印度,將有可能遭到中英軍隊前後夾擊,被包餃子。

1941年,中國遠徵軍十萬人進入滇湎戰場,和日軍死磕,給日軍極大殺傷。其中,名揚海外的有三場戰役:即同古保衛戰、仁安羌救援和密支那戰役,這三場戰役中國遠徵軍都打贏了。

同古是靠近仰光的一塊戰略要地。日本人佔領仰光後,在同古同中國遠徵軍血戰。戴安瀾的第5軍200師以傷亡千人的代價,掩護了英軍的撤退,並為主力的集結贏得了時間。

仁安羌是緬甸最大的油田,孫立人的38師在這裡一戰成名,以少勝多,擊潰了五倍的日軍,並救出了被包圍的英美傳教士和記者。

中國遠徵軍

密支那血戰又稱"密支那絞肉機",目的是打通中印公路,中國人以犧牲2千4百人的代價,在美軍配合下贏得了勝利。

中國遠徵軍的存在,是日本人的巨大威脅。這時候日本人再圖謀印度,就是"顧頭不顧屁股″了。

六:印度是英國最有價值的殖民地,日本必在印度遇到英軍最大的阻擊

英國人曾說印度是大英帝國王冠上的寶石。其實把印度叫大英帝國的"奶牛″更確切些。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種鴉片、茶葉銷往中國,賺取了巨大利潤。同時,印度人也是英國人的炮灰。一戰時,就有140萬印度人披上英國戰袍讓英國人打仗。八國聯軍侵華,中間就有許多印度人。

八國聯軍中的印度人

所以,英國人總是說,抽掉印度,大英帝國就沒了。

如果日本侵略印度,英國人必定集中更多的資源和日本人死磕,這和失去緬甸不一樣。印度是英國人的底線。在印度發生的英帕爾戰役中,英國人拿出了在亞洲的全部精銳,重創日軍,傷亡只有日軍的1/3。英國能集中起來的資源仍非常可怕,包括仍被它控制的亞非殖民地和有戰鬥力的僱擁軍。所以,日本人在計劃佔領印度前一定會好好拈量拈量。

結語

總之,日本人佔領印度只會得不償失。既無法消化也撈不到油水。因為文化上的異質,更無法同化印度人。所以,日本人構築的"大東亞共榮圈″體系中,並沒有印度人的位置。

那麼,日本人想不想侵佔印度?當然想,但那是很久以後的事了,首先得消化掉中國和東南亞才成。

即使消化掉中國和東南亞,日本人下一步窺伺的,也只能是地廣人稀資源豐富的澳洲。日本可以向澳洲大量移民,並利用澳洲的資源通殺四方,哪裡輪得到印度?

所以,日本人在印度虛晃一槍就撤退,完全是其計劃內的規劃。日軍進攻印度是希特勒要求的,但打一仗就不打了。因為日本人是把戰爭當買賣做的,它不會做虧本"生意"。

相關焦點

  • 日軍侵略中國長達14年,為何攻打一次印度就放棄了?你知道嗎?
    從1931年到1945年,日本對中國的入侵長達14年,這14年是中國人民的浩劫。這14年中,中國人團結一致,同仇敵愾,誓與日本抗爭到底。日本全面侵華時口出狂言認為三個月內就可以拿下中國,然後入侵亞洲。按理說,日本應該會侵略幾個重點的亞洲國家,可為什麼日本在攻打了一次印度失敗後就不願意再繼續了?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 九一八時北大營一個旅才打死兩個日本人?說說十四年抗戰的第一槍
    儘管「不抵抗」是「九一八」之夜普遍的情況,那一夜,中華民族的十四年抗戰第一槍,也仍是在瀋陽打響了。這槍聲象徵著不會泯滅的民族魂,正是這樣的民族魂支撐了十四年抗戰。十四年的抗戰,在中國軍民的角度,也是從這抗戰第一槍打響起,一直貫穿著「抵抗」的主旋律。
  • 日本花14年入侵中國,為什麼只入侵印度一次,就放棄了?
    從古至今,我國和日本就有來往。秦朝,徐福東渡扶桑,現如今徐福在日本國的地位還很重。唐朝,鑑真東渡日本,將我國文化帶了過去。日本國從古代就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讓人想不到的是,日本居然做起了侵略者,對我國動了手。縱觀歷史,日本向我國動手不僅一次了,至少有五次了。
  • 為什麼日本敢一次次的攻打中國?看到這句話中國人沒話說了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自身的發展是有很多的局限性的,在中國和俄羅斯身旁,看起來就是完全不用忌憚的小國,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小國,曾經多次攻打中國,並且還曾經主動去招惹沙俄,可謂是膽大包天,為什麼日本敢一次次的攻打中國呢?
  • 「八年抗戰」為什麼改為「十四年抗戰」?
    ▲七七事變時在盧溝橋頭防禦工事內的中國士兵「十四年抗戰」的說法是指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至日本無條件投降,則為14年。▲中國歷史教科書八年級·上冊(人教版)「九一八事變」章節根據中國歷史教科書八年級·上冊(人教版)的內容,在「九一八事變」後,全國人民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內戰,抵抗日本的侵略。
  • 亞歷山大徵服印度之後,為什麼不繼續東進,攻打中國?
    在歐洲歷史上,亞歷山大大帝絕對是神一般的存在,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君王之一,馬其頓帝國在他的手上發展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地跨歐亞非大陸的國家,曾經不可一世的亞歷山大大帝揚言要徵服中國,可沒想到他卻滅掉了中國的鄰國。
  • 日本侵略過的國家名單一覽!
    亞洲國家:中國(包括香港、澳門);蒙古;菲律賓;馬來亞(包括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印度支那(包括現越南、寮國、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包括汶萊、東帝汶、紐幾內亞、巴布亞紐幾內亞);泰國;緬甸等國。歐洲國家:英國(英屬香港、英屬馬來亞含新加坡、英屬緬甸、英屬印度);葡萄牙(澳門、東帝汶);法國(法屬印度支那,現越南、寮國、柬埔寨);荷蘭(荷屬印度尼西亞);蘇聯(張鼓峰事件)。澳洲:澳大利亞(澳屬巴布亞)。需要說明的是,日本在二戰期間並沒有侵略過美國,只是發生了襲擊事件。
  • 日本為什麼侵略中國?二戰後,在日軍被解密的家書中找到了答案
    自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以來,日本侵略者蹂躪中國土地長達十四年,直到1945年,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宣告勝利,日本人才被中國軍民趕出了國土,而他們對中國人所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日本人為什麼要侵略中國?這個問題困擾著許多中國人。我們和日本也算是一衣帶水的鄰國,漢魏、隋唐時代,兩國之間還不乏友好的交流。
  • 為什麼「八年抗戰」說法要改為「十四年抗戰」?
    教材修改要求覆蓋大中小所有學段、所有相關學科、所有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教材,要全面體現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強調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凸顯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英勇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精神。  教育部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實14年抗戰概念。
  • 「八年抗戰」說法已改為「十四年抗戰」丨新聞日誌
    七七事變時在盧溝橋頭防禦工事內的中國士兵「十四年抗戰」的說法是指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至日本無條件投降,則為14年。中國歷史教科書八年級·上冊(人教版)「九一八事變」章節根據中國歷史教科書八年級·上冊(人教版)的內容,在「九一八事變」後,全國人民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內戰,抵抗日本的侵略。
  • 一文讀懂「八年抗戰」為何改為「十四年抗戰」
    中國歷史教科書八年級·上冊(人教版)「九一八事變」章節根據中國歷史教科書八年級·上冊(人教版)的內容,在「九一八事變」後,全國人民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內戰,抵抗日本的侵略東北人民和未撤走的東北軍部隊,組織起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的侵略。中國共產黨派楊靖宇等在東北組織遊擊隊,開展抗日遊擊戰爭。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了。為什麼會有「八年抗戰」和「十四年抗戰」兩種說法?近年來國內史學界圍繞著中國抗日戰爭的開端問題,展開了相當規模的討論,主要是針對八年抗戰的說法,提出了十四年抗戰的概念。
  • 宣化上人談日本侵略中國,評秦始皇時說穿了日本人由來,這是對日本人最權威評價
    他說他的祖先姓秦,在200年前才改為「羽田」,他是率領3000童男童女從中國到日本的徐福的一個隨員的後代。換句話說,這位首相承認自己具有中國血統。當代高僧宣化上人在《水鏡回天錄》評秦始皇時說穿了日本人由來,這是對日本人最權威評價——
  • 「八年抗戰」已改為「十四年抗戰」
    ▲七七事變時在盧溝橋頭防禦工事內的中國士兵「十四年抗戰」的說法是指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為14年。東北人民和未撤走的東北軍部隊,組織起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的侵略。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這樣解釋道:實質上,抗日戰爭開端問題關係到對九一八事變後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關係到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抗日戰爭的特點和南京國民政府作用的評價;關係到九一八事變歷史地位的認識等一系列根本問題的認識分歧。
  • 為什麼會有「十四年抗戰」和「八年抗戰」兩種說法?
    今日上午,新京報記者向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確認此事,工作人員表示,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是貫徹中央相關精神,2016年10月,國務院相關領導就曾批示教育部要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當時要求教育部各部門通力配合,兩個月前已要求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教材落實該概念,目前已全面完成修改,2017年春季全國中小學生地方課程教材將全面落實。為什麼會有「十四年抗戰」和「八年抗戰」兩種說法?
  • 中國歷史上為什麼沒有攻打日本?
    在中國強盛時,日本派人來學習,在中國衰落時就派人來掠奪,比如唐朝的白江口水戰之後,日本在數百年間就派出了很多遣唐使來學習中國文化。但到了明朝,則又化身倭寇來寇掠沿海,不過有人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中國各個朝代的開國皇帝,幾乎都沒有主動去侵略過日本,這是為什麼呢?
  • 重磅丨「八年抗戰」說法改為「十四年抗戰」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教材修改要求覆蓋大中小所有學段、所有相關學科、所有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教材,要全面體現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強調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凸顯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英勇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精神。記者注意到,在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洪袁舒曾提出,「關於儘快將我國十四年抗戰史寫入中小學教材的建議」。
  • 同樣是遭到了英國的侵略,為什麼印度淪為了殖民地?
    說道中國的近代對外侵略戰爭,只能用屈辱二字來形容了。鴉片戰爭時,面對四千多的英國遠徵軍,幾十萬的清軍被打的潰不成軍,又是割地又是賠款的,想到真的是莫名的感覺是屈辱了。即便是這樣當時的中國也是組織了力量進行了反擊,讓西方的列強不能完全的奴役中國,還能保持著中國能夠收復自己土地的能力,同樣是面對著英國的侵略,為什麼印度卻是一敗塗地,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印度淪為殖民地還得從十八世紀中期,葡萄牙殖民者逐漸退出印度,這時候英國和法國也同時的進入了印度。由於此時的英、法之間一直在歐洲互相的爭鬥,在印度也是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 日本入侵中國長達14年,為啥對印度打了一次就直接放棄了?
    導語:日本入侵中國長達14年,為啥對印度打了一次就直接放棄了?我們知道,日軍在1931年的9月18日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之後,我國的戰士為了抵抗日軍,損失慘重,有無數人的生命被這場戰爭奪走。經過14年抗戰以後,日本終於投降,我們也獲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其實,日本在二戰中侵略了很多國家,比如說印度、越南、汶萊和馬來西亞,但為何對印度打了一次就放棄了?當時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對於日本來說,印度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日本派10萬軍隊去攻打印度,但是最終損失慘重,還是戰敗而歸。主要讓日軍放棄的理由有2點。
  • 「八年抗戰」說法已改為「十四年抗戰」!一文讀懂原因
    中國歷史教科書八年級·上冊(人教版)「九一八事變」章節根據中國歷史教科書八年級·上冊(人教版)的內容,在「九一八事變」後,全國人民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內戰,抵抗日本的侵略。東北人民和未撤走的東北軍部隊,組織起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的侵略。中國共產黨派楊靖宇等在東北組織遊擊隊,開展抗日遊擊戰爭。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了。近年來國內史學界圍繞著中國抗日戰爭的開端問題,展開了相當規模的討論,主要是針對八年抗戰的說法,提出了十四年抗戰的概念。
  • 他是日本明治天皇的兄長,侵略中國時中彈身亡,是唯一死在中國的...
    眾所周知,十九世紀的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實現國家富強,但日本卻走上對外侵略道路,今天要介紹的人物,他的身份相當尊貴,是日本皇族,隨日本軍隊侵略中國,在進攻臺灣時,被臺灣抗日軍隊打死,是唯一死在中國的日本皇族,他就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