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都說從前慢
從前寄託相思,鴻雁傳書
連等待的過程都無比美好。
不僅是法律的認可
更有人文的關懷
婚書溫婉浪漫的誓詞,
美到讓人忍不住想要結婚。
點擊播放 GIF 1.5M
從古至今
作為婚姻的記錄與見證,
婚書承載的不僅僅是一家一戶的幸福過往,
它所蘊涵的歷史印跡,
記錄了時代的進步,令人回味。
(WiFi下點視頻,看看古代結婚都有啥)
珠聯壁合
周朝專設管理婚姻的媒官,成書於先秦時期的《周禮》記載有媒氏司婚姻之事:「媒氏,掌萬民之判」。周朝的男女訂婚後,即立婚書報之,不報者為私約。婚書書於竹簡、簡櫝或絲帛之上,男女兩家各持其半。
鶯歌燕舞
目前所見最早的婚書,是敦煌文獻中的唐代婚書。敦煌發現的婚書表明,男家禮請者,謂之通婚書;女家許諾,謂之答婚書。正婚書之外,各附別紙。
「別紙」的內容,第一是主婚人與訂婚人的關係,第二是男女雙方的名字及年齡,第三是求婚與許婚的表示。婚書一旦締結,雖為民間契約,亦然得到社會認可,且具有法律效力,雙方不得任意毀約。
海枯石爛
宋代民間的婚書有「草帖子」與「細帖」(定帖)之別,先送草帖,後送定帖。定帖送訖方為訂婚。定帖即為婚書。
古人對婚書非常重視。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中對婚書有詳細的記載:「凡娶媳婦,先起草砧子,兩家允許,然後起細帖子,序三代名諱,議親人有服親田產官職之類。」婚書依照男左女右格式,分別寫上男女姓名、生辰八字、籍貫以及祖宗三代名號等。
天定良緣
元代的婚書與宋代大略相近,亦分兩種,初送「年月日帖」,如宋之「草帖子」;後為「納幣簡式」,如宋之「定帖」。婚書內容寫明聘財、主婚人、媒人並分別畫押。婚書紅紙書寫,背面大書合同字樣,男女兩家各執一紙。
凌初《拍案驚奇》第十卷《韓秀才乘亂聘嬌妻,吳太守憐才主姻簿》裡講到:金朝奉將女兒許聘給秀才韓師愈後,又嫌韓師愈家境貧寒而欲毀婚。韓師愈萬般無奈之下,只好請求郡太守明斷。太守便以婚書可查,聘禮已收,證據確鑿為由,將金家女兒斷給了韓師愈。由此可見婚書的重要性。
瓜瓞延綿
無論是古代婚書,還是新中國建立前後的婚書,皆為婚俗婚規的反映,是婚姻的證信物。早期婚約皆手書,以紅紙墨書為吉祥。
婚書之上詳細記錄著男女雙方的生辰,父母名諱、介紹人、主婚人、訂婚人、結婚人以及祖父母的名諱甚至曾祖父、曾祖母的名諱等等。
舉案齊眉
上世紀初,隨著印刷技術的不斷提高,婚書逐步改用油墨、金墨印刷,質地除宣紙、毛邊紙以外,硬底、絹面等高級紙張亦用於婚書。
裝飾技法不斷改良、和合二仙、龍鳳呈祥、鴛鴦戲水、喜鵲登枝等吉祥紋飾豐富了婚書的文化內涵。詞藻極盡華麗優美,獨具中華民族傳統色彩和韻味。民國時期稅種繁複,早期部分婚書上貼有印花稅票,成為這一階段的歷史物證。
百年好合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民間婚嫁習俗多沿習舊制,聯姻未必經男女當事人同意,多是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書上介紹人、主婚人、證婚人、結婚人以及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的名諱,皆要書寫詳細。
1950年4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後,廢除了包辦婚姻,由新中國官方頒發的結婚證印有婚姻法的相關條款,明確了男女雙方的責任和義務。
花好月圓
從1952年到70年代末,結婚證上都印有充滿濃鬱民族風格的圖案,有些還會印上和平鴿的圖案。稻穗、棉花也是當時結婚證上的主角,這反映當時的農業生產在國民經濟中佔了相當大的比重。
60年代的結婚證上大多會有一句簡潔的口號。如「自主自願」、「團結互助」等底色大字。裝飾的鴛鴦戲水、並蒂蓮、梅花等傳統吉祥物,象徵著人們期待社會穩定,風調雨順。
佳偶天成
在「文革」特定時期,所有東西都加入了炙烈的政治色彩,結婚證自然也不例外。結婚證上必有一段毛主席語錄:「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笙磬同諧
改革開放後,隨著中國法制的逐步完善,結婚證不再是夫妻兩人壓在箱底的婚姻紀念品,而是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法律文書。人們使用結婚證的次數日趨增多,於是結婚證也隨之「返璞歸真」,逐步取消了複雜的圖案,並由獎狀式變為護照式,方便旅途攜帶。
每一場婚禮都讓人心神蕩漾
可是無論形式再大
最終,將兩個人聯繫在一起的
就是這樣薄薄的一張紙——結婚證
閃婚成為一件尋常事
結婚證書早已成為一件
簡單認定合法夫妻關係的工具
然而,愛情終究奢侈不易
小編希望
我們嫁(娶)的是滿滿的愛情!
本報記者 陳明磊 陸晨君 文/圖/視頻丨視頻剪輯 杜旭生丨責任編輯 陳明磊 陸晨君丨監製 於歡